(共56张PPT)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夫晋,何厌之有
C.因人之力而敝之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选C。A项,“共”同“供”;B项,“厌”同“餍”;D项,“知”同“智”。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队)
B.君亦无所害(害处)
C.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境)
D.子犯请击之(请求)
【解析】选A。军:动词,驻军。
﹒
﹒
﹒
﹒
3.下列句中对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亦去之(句末助词,不译)
D.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解析】选C。之:代词,指代郑国。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越国以鄙远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共其乏困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选B。例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B项,也是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A项,形容词作动词,损害;C项,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
﹒
﹒
﹒
﹒
﹒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选C。C项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君图之(只有)
B.若不阙秦(亏损,削弱)
C.肆其西封(扩张)
D.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解析】选A。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
﹒
﹒
﹒
【解析】选B。B项,连词,表目的。A项,①代词,指秦军;②动词,去,到。C项,①语气助词,不译;②疑问代词,哪里。D项,①动词,给予;②动词,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B.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
C.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解析】选B。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的交代。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什么害处。
10.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
B.臣之功不如也 功:功劳
C.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质:做人质
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 异:不同的
【解析】选D。异:别的。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正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一定要回到原文,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
﹒
﹒
﹒
【解析】选D。D项,①动词,到;②介词,对。A项,动词,到,去。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介词,把。
12.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封甘罗以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臣请行之
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C。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二是说赵自割五城,使秦广河间、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①④⑤的应排除。此题考查辨析并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明确题干对所查信息的定性,它是我们选择的依据;二是要能判断各选项所代表的内涵;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筛选。另外,从应试技巧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题最好用排除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解析】选C。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起先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关键在于要能读懂文章没有明确说出但明确表达出来的信息。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文信侯(听了,)内心很不高兴,没有办法勉强张唐去。
(2)应侯在秦昭王时被国君重用,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较专擅大权?
四、语言表达
15.《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经典篇章将许多古人写得栩栩如生,请从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概括其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说退秦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示例2: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弊。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16.请以“国庆60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所写句子包含比喻、排比、对仗这三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废除旧政权,走进新时代。从缔造新中国到建设新中国,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书写了一幅激越沉雄的历史画卷,矗立起一座共和国历史的不朽丰碑。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共和国的雄伟大厦,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铮铮脊梁,铺就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