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阅读材料,它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红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阅读,以开放和多元的设计,促使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全面深入体验人性,深刻理解人性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欧?亨利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味欧?亨利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三、【教学设想】
按照新课标的特点,本课教学按“完成表格,理清故事情节------研读课文,鉴赏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分析藤叶意义-------个人思考,赏析结尾妙处”的思路进行。通过填写表格,学生会对本篇小说的线索有清晰的认识;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注意渗透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个人思考有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概括小说情节
六、教学过程:
(一)、1、导入:人生路漫漫,不知何时我们便会被或大或小的难题困住,该如何去破解呢?马丁路德金有句话,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
2、知识链接:
指法国的莫泊桑(1850-1893),俄国的契诃夫(1860-1904),美国的欧·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学大师。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即“欧?亨利式结尾”);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式结尾: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尾常出人意料。
代表作:《白菜与国王》《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3、预习检测:
转弯抹角(
)
逛来逛去(
)
锡镴(
)
矮墩墩(
)
砖砌(
)
蹑手蹑脚(
)
苔藓(
)
气吁吁(
)
殡仪馆(
)
一筹莫展(
)
一幢(
)
编辑(
)
唠唠叨叨(
)(
)
暴躁(
)
撒手(
)
咆哮(
)(
)
窗槛(
)
瞥见(
)
瞅了一眼(
)
掺酒(
)
4、回顾所学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分析文本
1、填表格,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时间线索
琼珊
贝尔曼
十一月
(1)琼珊病倒
(2)一天早晨
琼珊病重
(6)晚上画藤叶
第二天早晨
(3)丧失生的信念
(7)生病
(4)第三天天色刚明
琼珊重拾信念
(8)病危送医院
第四天下午
(5)脱离危险
去世
2、从表格中能看出本篇小说有哪些线索?
明确:明线:琼珊病倒——琼珊病重——琼珊丧失生的信念——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
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两条线索又由常春藤叶串联在一起,所以藤叶也是一条线索。
3、贝尔曼冒雨画的藤叶最终救了琼珊的性命,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怎样塑造的?
知识链接: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
明确: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善良、有同情心、自我牺牲。
手法有,外貌描写(胡子、脑袋、身体)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小结: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4、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的杰作是什么?
明确:常春藤叶
5、讨论:这幅杰作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对于琼珊来说,藤叶象征着对生活的希望、信念、勇气。对于贝尔曼来说,藤叶是他给病人的“生”的希望和信念、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是真善美的丹青。
小结:不漠视其他的生命,这是对生命更崇高更伟大更震撼人心的一种珍爱!
6、作品中最重要的情节没有写出来,这样的安排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这样安排使小说有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7、怎样理解本篇小说结尾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明确:出乎意料,叶子让琼珊活了下来,却让贝尔曼献出了生命
情理之中,(1)符合贝尔曼的性格“看家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2)贝尔曼突然去世不太可能。(3)藤叶离琼珊太远,她没有看清是画上去的
(4)文章里有多处伏笔,比如“贴”字等等
小结:“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
。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三)、当堂练笔
请为下面的微型小说拟写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不超过15个字:
她离乡打工数年,独子豆豆交给爷爷带,豆豆调皮,经常跟隔壁的妮妮打架。她恨铁不成钢,春节回家。训斥豆豆:“不准打架,跟妈妈去隔壁道歉!”豆豆委屈的哭:“谁叫她骂我是骗子。”母子到了邻居家。一见到妮妮,豆豆拽紧妈妈的手,骄傲的对妮妮说:
答案:哼,没骗你吧?我也有妈妈!
结束语:生命如苇草般脆弱,需要我们用坚强的信念支撑,需要我们用无私的爱心呵护,风风雨雨中,伸出你的手,我的手,他的手,让爱的藤叶永不凋零!
(四)、课下作业:
请尽情地发挥你的想象力,补写一段关于贝尔曼雨夜画叶子的文字。(共24张PPT)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马丁·路德·金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1、理清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和塑造方法。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独特构思。
3.
培养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俄】契诃夫
【法】莫泊桑
【美】欧·亨利
《四百万》
《命运之路》
《项链》
《我的叔叔于勒》
《变色龙》
《套中人》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即“欧?亨利式结尾”);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白菜与国王》
《警察与赞美诗》
《麦琪的礼物》
转弯抹角(
)
逛来逛去(
)
锡镴(
)
矮墩墩(
)
砖砌(
)
蹑手蹑脚(
)
苔藓(
)
气吁吁(
)
殡仪馆(
)
一筹莫展(
)
一幢(
)
编辑(
)
唠唠叨叨(
)(
)
暴躁(
)
撒手(
)
咆哮(
)(
)
窗槛(
)
瞥见(
)
瞅了一眼(
)
掺酒(
)
mò
guàng
là
dūn
qì
niè
xiǎn
xū
bìn
chóu
zhuàng
láo
dao
jí
zào
páo
xiào
sā
jiàn
piē
chǒu
chān
小说三要素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结
局
人
物
情
节
环
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时间线索
琼珊
贝尔曼
十一月
(1)
(2)
琼珊病重
(6)
第二天早晨
(3)
(7)
(4)
琼珊重拾信念
(8)
第四天下午
(5)
去世
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
丧失生的信念
第三天天色刚明
脱离危险
晚上画藤叶
生病
病危送医院
线索:
明线:琼珊病倒——琼珊病重——琼珊丧失生的信念——琼珊脱离危险
思考: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
的呢?
常春藤叶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
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问题,碰撞出思想火花:
作品是如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细节描写
白描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胡子、脑袋、身体
叙述: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
★形象二:(正面描写)
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语言描写:
——一个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欲扬先抑
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的杰作到底是什么?
讨论:贝尔曼的杰作
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幅杰作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希望
勇气
信念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
让我们认真地看一看,
画一画这片叶子。
崇高的爱心
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
一生最精彩的杰作
自我牺牲的精神
真善美的丹青
不漠视其他的
生命,这是对生命
更崇高更伟大更震
撼人心的一种珍爱!
品味体验:
作品中最重要的情节却没有实际写出来,这样的安排好不好?为什么?
相信你是最棒的!
欧·亨利式结尾
“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
。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她离乡打工数年,独子豆豆交给爷爷带,豆豆调皮,经常跟隔壁的妮妮打架。她恨铁不成钢,春节回家。训斥豆豆:“不准打架,跟妈妈去隔壁道歉!”豆豆委屈的哭:“谁叫她骂我是骗子。”母子到了邻居家。一见到妮妮,豆豆拽紧妈妈的手,骄傲的对妮妮说:
哼,没骗你吧?我也有妈妈!
生命如苇草般脆弱,需要我们用坚强的信念支撑,需要我们用无私的爱心呵护,风风雨雨中,伸出你的手,我的手,他的手,让爱的藤叶永不凋零!
请尽情地发挥你的想象力,补写一段关于贝尔曼雨夜画叶子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