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8 16:33:36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顾颉刚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4、培养自己在生活中大胆质疑的精神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1980年1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问题探究
本文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3-5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示例一:(3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举例论证:论证“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示例二:(4段)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举例论证:举例说明对于传说要善于思考质疑,强调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示例三:(5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话,进一步论述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
1、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示例一:对于别人的话,……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对比论证:反面论证:缺乏怀疑精神对治学的危害。正面论证:从正面论述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极作用。
示例二: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举例论证:论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是“怀疑”的道理,论证充分具体。
示例三: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人类文化也不会进步。
对比论证: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怀疑的精神对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作用。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答:“一切”是副词,表范围,表明包括所有学问家,强调了怀疑精神是任何学问家都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没有例外,如果删去没有强调作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常常”是表频率的副词,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不能,有先后关系。只有先怀疑才能和学说辩论,进而评判真伪,最终达到修正错误的目的,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下列关于怀疑的材料,你认为它们可用来作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怀疑的材料,你认为它们可用来作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4、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5、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课堂总结
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领域,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让我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去追寻真理,走向成功。《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把握作者观点。
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培养自己在生活中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作者观点。
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论点
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说说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有何作用?
论据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说说其作用。
如第4自然段,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实论据,证明了“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引用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道理论据,证明了“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论证
读③④⑤自然段,说一说该部分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须疑”;接着论述“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再次,论述了“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和“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一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总之,怀疑从消极方面就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品味语言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小结
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领域,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让我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去追寻真理,走向成功。
五,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布置作业
补充“怀疑与学问”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