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4
15=60分)
1.下列关于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两极周围均是陆地 ②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③东、西半球海陆分布比较均匀 ④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大洋均跨南、北半球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2.关于海陆分布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80%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0%
B.地球表面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因此北极地区是一块陆地
C.无论把地球如何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陆地的面积始终小于海洋的面积
D.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隔成彼此不相连的四个大洋
3.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和最深的淡水湖分别是
A.
里海、贝加尔湖
B.
贝加尔湖、里海
C.
苏必利尔湖、贝加尔湖
D.
咸海、贝加尔湖
4.下列关于大洲轮廓图、名称、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
B.
乙——非洲——东南高西北低,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C.
丙——南美洲——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D.
丁——北美洲——被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包围。
5.下列大洲中,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围的是
( )
A.非洲
B.大洋洲
C.欧洲
D.北美洲
6.“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了( )
A.地壳是静止不动的
B.农田不能变成大海,大海可变成农田
C.地壳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D.陆地和海洋是永远不变的
7.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
)
A.魏格纳
B.哥伦布
C.哥白尼
D.麦哲伦
8.煤是古地质时期,森林通过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南极洲发现了大量的煤,有关该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
A.
高纬度地区曾经暖湿
B.
南极大陆漂移到高纬度
C.
人类活动的影响
D.
气候在不断的变化
9.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是
A.
这里地震频繁造成的
B.
板块在这里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
C.
这里火山活动剧烈造成的
D.
板块在这里发生碰撞运动造成的
10.下列地理现象或事实,能够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是(
)
①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 ②昼夜的更替 ③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④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小明根据所学的板块知识,对阿尔卑斯山脉及其周围的地理事物进行了大胆猜测,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地中海将会逐渐缩小
B.非洲和欧洲将会连成一体
C.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区多地震
D.阿尔卑斯山脉将不再发生变化
12.下列地貌的形成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黄土高原
B.荷兰围海大坝
C.珠江三角洲
D.台湾海峡
13.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4.下列可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①在南极大陆发现了煤、铁资源
②地球表面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③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④在我国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⑤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④和⑤
D.
①和②
15.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防护行为是
A.
正在行驶中的任何车辆迅速前进
B.
来不及撤离楼房时就从窗口跳出
C.
来不及撤离建筑物,应躲藏在建筑物内的有利部位避震
D.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朝顺风方向跑,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下图为东、西半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主体部分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的大洲是 。(填数码)?
(2)四大洋中,轮廓呈“S”形的是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均填字母及名称)?
(3)①②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④⑤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
17.读我国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瓜达尔港濒临的大洋是
,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国有何特别的经济意义?
(2)岳阳是湖南省的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请写出一条2030年从波斯湾到岳阳的石油运输线路。
(3)ABC三处对应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
B
C
(4)喀什是我国正在兴建的一个经济特区,请描述喀什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18.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板块名称。
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板块。?
(2)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里氏7.0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雅安位于图中“▲”地,雅安地震的原因是其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学工作者在福建漳州、厦门一带发现昔日的海滩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
材料二: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材料三:近100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办法,使土地从1912年的11.6平方千米增加到1998年的23.6平方千米。
(1)材料一说明漳州、厦门一带在地质时期曾经是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我国台湾海峡在地质时期曾经是___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二共同说明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说明________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0.某班学生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做了一个实验。阅读实验方法及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实验】课桌上有一本书和一张纸。
如图一,用手挤压书本,观察书本发生了什么变化。如图二,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了什么变化。
(1)实验中的书本(纸张)代表了地球上的 。图一实验反映了板块的 运动,这种运动在地球上会产生 现象。图二实验反映了板块的 运动,这种运动会产生 现象。?
(2)举例说明地球上哪些地方存在着图一这种运动,并说明板块名称。
(3)预测红海面积将 ,原因是 ? 。?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请你预测地中海的发展趋势。
21.读下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回答问题
1519年,在麦哲伦的带领下,二百多名探险队员乘五艘船,从A____洲的西班牙里斯本出发,横渡B___洋,绕过C______洲的南端,进入D______洋。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于1521年3月到达E_____洲的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介入当地纠纷而身亡。船员们艰难地横渡F_________洋,绕过G______洲南端,最后只剩下一艘船和十几名船员,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A
5.D
6.C
7.A
8.B
9.B
10.C
11.D
12.B
13.A
14.C
15.
C
二.非选择题
16.(1)⑤ (2)C大西洋 D北冰洋 (3)苏伊士 巴拿马
解析
第(1)题,主体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主要是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全部位于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的主体部分位于南半球。故主体部分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的是图中的⑤南美洲。第(2)题,四大洋中,轮廓呈“S”形的是大西洋,即图中字母C;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为北冰洋,即图中字母D。第(3)题,①②两大洲分别是亚洲和非洲,其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④⑤两大洲分别是北美洲和南美洲,其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17.(1)印度洋
可以从陆地通道进口石油资源,中国产品可以通过中巴经济走廊输入西亚与欧洲、非洲。
(2)波斯湾-印度洋-中巴经济走廊-兰新线-陇海线-京广线-岳阳
或者
波斯湾-印度洋-中缅石油通道—沪昆线—京广线-岳阳
或者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长江-岳阳。
(3)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气候。
(4)有利: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丰富,不利:水资源缺乏。
18.
(1)亚欧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美洲 南极洲 (2)亚欧 印度洋
19.(1)海洋 地壳变动(上升)或海平面下降。
(2)陆地 地壳变动(下降)或海平面上升。
(3)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
20.答案
(1)板块 挤压 褶皱隆起形成山脉或引发火山、地震 张裂 断裂形成裂谷、海洋或引发火山、地震 (2)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运动。(3)逐渐扩大 红海两侧的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 (4)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从板块运动方向看,地中海两侧的两大板块做挤压运动,因此,地中海面积会逐渐缩小。
解析
此题借助实验深入理解板块挤压和张裂运动时产生的地理现象,并结合板块分布图考查板块分布,解释地理现象。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实验,实验中的书本(纸张)代表板块,手的用力方向代表板块的运动方向,图一中表示板块做相对运动,板块挤压产生褶皱隆起,在地表容易形成山脉。图二表示板块相背运动,板块拉伸,产生张裂、断裂,在地表容易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挤压或张裂、断裂都易引发火山、地震。
21.A
欧(洲)、B大西(洋)、C
南美(洲)、D
太平(洋)
E亚(洲)、F印度(洋)、G
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