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和四季》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地球的自转与昼夜的关系、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地球、月球与太阳相对位置变化与月相及日、月食的关系等。由于昼夜、四季、月相及日食月食等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与天文有关的现象,所以本章教材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能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开展的科学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本章着重介绍地球、月球的运动与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的关系。因为昼夜交替和一年四季是学生最熟悉和最常见的现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把地球自转与昼夜成因及地球公转与四季分别编排在第一、二节,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通过身边事物去思考与探究自然现象或科学问题。第三节讲述月球和月球的运动,使学生从科学上理解月圆月缺及日食月食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任何自然现象都不神秘,只要不懈探索总能获得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
(1)要使学生了解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要使学生理解四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要使学生月球的基本物理特征和运动规律和产生月相周期变化和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原因;
(4)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全章知识,形成天文现象和天体运动相关知识的知识框图。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月圆月缺现象的科学解释;
(2)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规律的认识;
2.难点:(1)对四季轮回、月圆月缺现象的科学解释;
(2)关于年、月、日,公历、节气和农历等时间计量单位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学了第二章昼夜与四季以后大家已经了解一年有几天,一年有几个月,一日是几小时。那大家知道13亿年前一年有几天吗?
13亿年前地球每年有540多天
地球自形成47亿年来一直变化不停,准确了解其变化详情是国内外地学科研的热门话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矿研究所研究员朱士兴等人,最近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根据化石记录的信息发现13亿年前地球每年有540多天,每年有13个月至14个月,每月为42天,每天约15小时。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决定年月日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构建知识框架】
日 地球自转
年 地球公转
月 月球公转
月球自转:月球特征
【知识应用】
1.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rotation):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自转周期(period):约24小时(1日)。
(4)、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
(5)、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6)、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2.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周期:365.256日。
(3)、地球公转的特征:
公转的轨道是接近圆形的椭圆;
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4)、地球公转产生的天文现象: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图2-1 四季的形成(指北半球的四季)
我国温带地区春夏秋冬四季特征
季节 春季(spring) 夏季(summer) 秋季(autumn) 冬季(winter)
正午太阳高度 适中 大 适中 小
昼夜长短 相差不大 昼长夜短 相差不大 昼短夜长
气温高低 适中 高 适中 低
我国温带地区“两分”和“两至”日的特点:
春分(3月20日或21日):昼夜等长;
夏至(6月21日或22日):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竿影最短;
秋分(9月23日或24日):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1日或22日):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竿影最长。
3、月球与月相
(1)、月球(month)的基本概况: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
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绝大多数的环形山是由于陨星撞击形成的);
月球半径为1738km; 月球体积只是地球的2%;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km。
(2)、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相同都是27.3日,所以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3)月相(phase of the Moon):
月相分为新月(new Moon)、上弦月、满月(full Moon)、下弦月;
活动:画图
4、日食(Solar eclipse)是太阳圆面被月球遮掩的天象;
月食(lunar eclipse)是月球落入地影时发生的天象。
月球的公转和地球的公转的综合效应是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原因。
日、地、月三者位置 发生的时间 分类
日食
农历每月初一(朔日)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月食
农历十五、十六(望日) 月全食
月偏食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