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纸、课堂练习本、三角尺及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视频,我们一起看看。
播放视频—“奔跑吧兄弟”里的恐怖箱的游戏
师:你们玩过这个游戏吗?想不想玩?老师请个同学上来摸一摸,猜一猜。
请学生上台摸。
师:你摸到了什么?你猜是什么?
生:尺子
师:什么形状的尺子?
生:三角形的尺子
师:你是怎么判断是三角形的尺子?
生:我摸到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来,我们请这位同学拿出来一起揭晓。
师:请同学们也拿出自己的三角尺,跟老师一起摸一摸,说一说。
(板书: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师:非常棒!那究竟三角形还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认识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由学生摸一摸三角尺,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刚我们所说的这些特征,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教师下去巡看,展示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画三角形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直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1)展示正确的作品:
师:老师收集了几个同学画的,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生:是
(2)展示错误的作品:
师:这个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这个图形不是三角形?
生:这个图形的边是弯的,三角形的边应该是直的。
师:直直的边,还有两个端点,你觉得应该是什么线?
生:线段。
师: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三角形是封闭图形,这个图形有缺口。
师:你是怎么理解“封闭”?
生:封闭图形就是线段的端点要相连
师总结:也就是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板书: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师:到底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所画的三角形,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3:三角形是封闭图形,就是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
师:我们数学用“围成”来表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师生总结: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师请学生齐读三角形的概念。
师:请看老师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征。)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叫做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含义,从直观到抽象,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便捷。】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过的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它们都有高,而且可以画出它们的高,那么三角形有高吗?
生:有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视频学习三角形的高。
播放三角形高的微视频。
师:通过这个视频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学到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怎么画高。
师:请你上来画一画,好吗?
生边操作画高边讲(1)找到顶点A(2)用三角尺的直角边对齐顶点A的对边BC边(3)把尺子的另一条直角边移动到顶点A(4)从顶点A到对边BC边画垂线虚线(5)这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学习三角形的高及其画法,让学生初步感悟概念并尝试动手画高,构建三角形高和底的理解。】
师:你很会学习,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我们画高是从顶点A到对边BC边画垂线,那么顶点B的对边是( )边?顶点C的对边是( )边?
【设计意图:通过找“顶点和对边”,为学生自主开拓思维发现三角形有三条高做铺垫,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2.动手操作,尝试画高
师:你们会画高吗?
师:请你动手画一画三角形ABC的高。
教师巡看,展示学生作品。
(1)展示学生画了一条高。
师: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同学画得对不对。
师向右转动三角形90度
问:老师把它转动一下,这条线段是顶点A到对边BC边的垂线吗?
生:是
师:这条线段是三角形ABC的高吗?
生:是
老师再继续转动三角形90度
问:老师再转动一下,这条线段是三角形ABC的高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它是从顶点A到对边BC边的垂线
师:大家同意吗?
师:那老师再继续转动呢?
生:还是三角形ABC的高
师小结:不管三角形ABC怎么摆,这条垂线都是从顶点A到对边BC边的高,就是三角形ABC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转动三角形,分层次让学生判断“从顶点A到对边BC边所做的垂线”是否为三角形ABC的高,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高与“顶点和它所对应的对边”有着密切联系,问题层层递进,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自主探究画出三条高的知识做铺垫。】
(2)师展示画3条高的作品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同学画的,他画了三条高,我们请这位上来讲一讲他为什么画了三条高。
请学生上台讲解。
生边讲解边操作:因为三角形是有3个顶点的,从顶点A到对边BC边可以画一条高,从顶点B可以到对边AC边画一条高,从顶点C到对边AB边也可以画出一条高。所以我画了3条高。
师:老师黑板上的这个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吗?
生:有
师:我们一起画一画。(老师板书画高)
师:请没有画出3条高的同学继续画完整,画出3条高的同学检查一下自己画的高垂直吗?
学生继续画高。
师:同学们小组内仔细观察每个同学的三角形是不是长得不一样,是不是都画出了三条高?
生:是
师生小结:我们可以发现任意的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而且相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并能找出三角形有三条高。】
3.动手操作,画不同三角形的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画高,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下面图形给定的底画出相对应的高。
学生动手画高:
展示错误和正确的作品,让学生辨别:
师:这里有不同的画法,哪位同学画的才是正确的呢?
请画正确的同学上台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一画,再到画三条高,最后到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指定底画出相对应的高,教学重难点在有梯度的活动中得以强化。】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能干,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还能画出不同三角形的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存在不少三角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先出示美观的三角形建筑物,再出示篮球架、自行车、空调承重架。
问:为什么后面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生1:因为三角形有稳定的作用
生2:三角形有支撑的作用
生3:三角形有稳定性
。。。。。。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验证它。
小组合作操作:每个同学拿到长度相等的小棒,同桌合作拼一拼,拼三角形和四边形,并在小组内拉一拉三角形有什么发现,再拼四边形,再拉一拉,又有什么发现?
师巡看并收集学生拼的几个四边形和几个三角形。
师:老师收集了几个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形状不一样
生2:四边形的大小不一样
师:用4根小棒可以做出这么多种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图形,说明了什么?
生: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
老师请个同学上来拉一拉,验证、感受发现四边形确实容易变形。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三角形,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一样。
师:你们很会观察,老师再给你这样的三根小棒,你还能拼出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
生:不能
师:说明了什么?
生1:我们拼出来的三角形都长一样的
。。。。。。
师生总结:老师给定三根小棒,只能拼出一种三角形,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三角形的稳定性,请同学们再动手拉一拉刚才拼的三角形。
老师请个同学上台拉一拉三角形,并说出感受
师问:为什么拉不动?
生: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要使它不变形,你有什么好办法?生:在四边形的中间再加一根。
老师请个学生上台再拉一拉感受,发现拉不动了
问:为什么中间再加一根就拉不动了?
生:中间加一根,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三角形是有稳定性的,所以拉不动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拼一拼三角形和四边形,收集并对比拼出来的四边形,发现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收集并对比拼出来的三角形,发现给定三根小棒只能拼出一种三角形,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让学生动手拉一拉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感受生活——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我们明白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由于它的这个特性,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各种运用,着重讲解“地震活命三角区”,通过一个视频了解“地震活命三角区”并讲解发生地震时,我们来不及逃出去的时候,哪里可以迅速找到活命三角区。
【设计意图:感受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为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积累直接经验。】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途,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那谁愿意上来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什么是三角形
生2:我学到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怎么画三角形的高
。。。。。。
师:三角形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中并不缺乏三角形,缺乏的是发现三角形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生活将给我们带来无限惊喜!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