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阶段总结&复习提升
专题整合
网络结构
中考典例
网
络
结
构
专
题
整
合
要点一 我国境内远古人类的概况及历史启示
(1)概况
项目
所属时期
发现地点
距今年代
所属流域
使用工具
其他生活状况
元谋人
原始人
群时期
云南
元谋县
约170万年
长江
打制石器
会用火
北京人
原始人
群时期
北京
周口店
约70万~2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
氏族公
社时期
北京
周口店
约3万年
打制石器
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项目
所属时期
发现地点
距今年代
所属流域
使用工具
其他生活状况
河姆渡人
氏族公
社时期
浙江余姚
约7
000年
长江
磨制石器
种植水稻;会制作黑陶;饲养家畜;住干栏式房屋
半坡居民
氏族公
社时期
陕西西安
约6
000年
黄河
磨制石器
种植粟;制作彩陶;饲养家畜;捕鱼;捕猎;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历史启示
①元谋人、北京人反映了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②元谋人只知道用火;北京人已会使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火的使用,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③早期人类对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了特有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④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是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他们的房屋类型、种植的农作物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要点二 华夏族的形成及历史影响
(1)黄帝和炎帝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
考
典
例
考点一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考查角度1 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例1 【云南】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如图所示为根据化石复原的我国某遗址的远古人类头像。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解析】题干给出的是北京人头像复原图。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高突,嘴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颚。
【答案】A
考查角度2 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例2 【山东青岛】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解析】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打制石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
骨耜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
【答案】C
考点二 原始农耕生活
考查角度1 原始农业的兴起
例3 【海南】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兴起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神农氏制作耒耜,教百姓从事农耕。故这一传说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即农业的起源。
【答案】A
考查角度2 河姆渡人的农业生活
例4 【福建】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 )
A.木器
B.彩色陶器
C.石器
D.炭化稻谷
【解析】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炭化稻谷。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浙江省余姚(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答案】D
考查角度3 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例5 【湖南株洲】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哪些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可以入选其中( )
①半穴居房屋模型 ②刻猪纹黑陶钵 ③人面鱼纹彩陶盆
④粟的朽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刻猪纹黑陶钵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故应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C
考点三 远古的传说
考查角度1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例6 【广东深圳】(改编)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齐聚陕西,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祭拜的是( )
A.黄帝
B.蚩尤
C.嫘祖
D.女娲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A
考查角度2 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例7 【广西桂林】炎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神奇人物,相传他教会人们种植五谷、改进农具。我们也称他为( )
A.伏羲氏
B.神农氏
C.有巢氏
D.轩辕氏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制作乐器琴瑟,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他还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我们称他为神农氏。
【答案】B
考查角度3 禅让制
例8 【贵州六盘水】(改编)《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民主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推举制
【解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在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族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族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答案】C
考查角度4 大禹治水
例9 【江苏连云港】“通大川,决壅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解析】题干材料讲述的是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造福百姓的故事。
【答案】D(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新知识记
名师点睛
基础过关
以练助学
思维拓展
能力提升
自主反馈
名
师
点
睛
结构图示
以练助学
1.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
重难突破
项目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不同点
所处流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
房屋是半地穴式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
以木桩为基础的干栏式房屋。铺设楼板,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具有通风防潮的性能,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
种植作物
粟
水稻
项目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相同点
都处于大河流域;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会制作陶器(半坡的彩陶,河姆渡的黑陶);都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影响
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农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2.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进步
(1)从食物来源来看: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开始发展原始农业。
(2)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会自己建造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3)从生产条件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骨耜耕地,而且会制作陶器、纺织、制衣等。
1.图片名称: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2.相关信息
(1)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2)上层可以住人,下层可以饲养牲畜。
(3)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
读图学史
1.图片名称: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2.相关信息
(1)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
(2)此件陶器人鱼合一,人面呈圆形,两边分别簇拥着两条小鱼。
(3)反映了半坡人的制陶技术和捕鱼生活。
新
知
识
记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①____________的农作物。
2.农作物及其地区: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②______,③____________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④________。
3.发展: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⑤________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⑥________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人工栽培
稻
北方地区
中国
粟作
家畜
4.标志:农作物种植、⑦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⑧____________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概况:(1)地点:浙江⑨________河姆渡;(2)年代:距今约⑩__________年;(3)房屋样式:主要是?__________建筑。
2.生产生活:(1)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________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2)农业工具以?________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会制作?________、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进行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__________。
家畜饲养
磨制石器
余姚
7
000
干栏式
水稻
骨耜
陶器
天然漆
西安
6
000
半地穴式
磨制
粟
陶器
基
础
过
关
一、选择题
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聚落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河姆渡原始农耕文明体现的是( )
A.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B.淮河流域农耕文明
C.长江流域农耕文明
D.珠江流域农耕文明
D
C
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
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4.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元谋人
5.【甘肃定西中考】李时珍曰:“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A
C
C
6.如图是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根据这一文物我们能知道( )
①河姆渡人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②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 ③河姆渡人会使用火 ④河姆渡人会使用石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7.下列图片中,反映了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①稻谷遗存 ②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房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材料二
材料三 半坡博物馆是1957年建成的史前遗址博物馆,包括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和两个文物陈列室。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
000年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野兽不足。
(2)图一、图二反映的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两种住房分别对应我国农耕时期哪里的原始居民?
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图一半坡原始居民;图二河姆渡原始居民。
(3)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不同。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想象一下博物馆的展室会展出哪些有关半坡居民生产活动的工具和生活用品?
磨制石器、人面鱼纹彩陶盆、骨针、骨锥、石制纺轮、陶埙等。
能
力
提
升
1.【广东中考】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C
自主反馈
2.【山东青岛中考】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北京人遗址厚达六米的灰烬
B.河姆渡、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
C.山顶洞人采集、狩猎
D.大汶口墓葬出土的精美工艺品
D
B
4.【江苏苏州中考】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流域,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禽和家畜,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生活。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描述了哪两种原始人类的生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属于什么时代?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新石器时代。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请问水稻和粟分别是哪两种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
(3)材料二中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人已经能够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4)材料三是哪一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它的名字是什么?如果你是那时期的人,是过定居生活吗?
半坡原始居民。人面鱼纹彩陶盆。是。
(5)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居住在洞穴之中,原始农耕时期的人们建造房屋生活。人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进步(或生产工具的改进)。
思
维
拓
展
6.【北京中考·史料实证】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A(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新知识记
名师点睛
基础过关
以练助学
思维拓展
能力提升
自主反馈
名
师
点
睛
结构图示
以练助学
1.图片名称:大禹治水像。
2.相关信息
(1)大禹头戴斗笠,右手执耜(古代农具),左手做招呼状。
(2)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
读图学史
炎黄时期更替部族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这种说法错误。禅让制指的是民主推举部族联盟首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更替方法,而且禅让制实行于尧舜禹时期。
易错警示
比较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
(1)区别: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史实。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为历史事实,未被证实的为传说。
(2)联系: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历史,包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事实。
概念辨析
新
知
识
记
知识点一 炎黄联盟
1.经过:①__________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在②________打败炎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③________部落在④________大败东方的蚩尤部落。
2.结果: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⑤__________,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⑥“____________”自称。
五六千
阪泉
炎黄
涿鹿
华夏族
炎黄子孙
知识点二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传说: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⑦________,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传说:已能建造⑧________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黄帝时期,⑨________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陶器
宫室
仓颉
知识点三 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1)含义: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被称为⑩__________。
(2)过程: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2.大禹治水:禹采用?________的方法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禅让制
疏导
基
础
过
关
选择题
1.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一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A.阪泉
B.涿鹿
C.南京
D.西安
B
2.阪泉之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战争。下列关于该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战争发生在四五千年前的长江流域
B.交战的双方是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C.战争的结果是炎帝失败,归顺黄帝
D.这一战役后形成了华夏族
3.【湖南张家界中考】(改编)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女娲
C.蚩尤
D.大禹
C
A
4.黄帝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下列各项属于黄帝发明的有( )
①发明文字 ②造船 ③教民耕种 ④造房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贵州毕节中考】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生活在我国古代的( )
A.黄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D
A
6.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分别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族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7.【云南昆明中考】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D
D
能
力
提
升
1.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神话和传说,它是我们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根据神话和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
A.隶首——算盘
B.仓颉——制作陶器
C.伶伦——制作音律
D.炎帝——交换物品
2.【四川绵阳中考】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元妃。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A.四川地区已经出现手工业
B.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
C.黄帝主要活动于四川地区
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B
自主反馈
A
3.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秩序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4.禅让是传说中部族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禅让”的依据是( )
A.才能
B.武力
C.财产
D.出身
A
A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赫奕我祖,人文之光。肇造吾华,大国泱泱。”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的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都会在这里参加轩辕的公祭典礼。
材料二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义》
材料三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制造船只,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与炎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2)材料二中的“神农”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被尊为“神农”?
炎帝。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3)材料三中,用13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劳动的人是谁?
他在治水过程中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
后来谁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让于他?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舜。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古代先民有什么优秀品质?
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等。
思
维
拓
展
6.在古老的传说中,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为中华民族作了很多贡献。你认为这些发明是否都是黄帝及其下属、妻子发明的?为什么?
不是,这些是古代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早在黄帝之前,许多发明就已经出现,后人在追述历史时,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在当时的杰出人物黄帝身上。(共20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新知识记
名师点睛
基础过关
以练助学
思维拓展
能力提升
自主反馈
名
师
点
睛
结构图示
以练助学
比较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重难突破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距今年代
约170万年
约70万~20万年
约3万年
重要化石
两颗门齿、石器、炭屑和烧骨
头盖骨、兽角、石器、烧骨
头骨、遗骨、石器、骨器、角器、饰物
历史地位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其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新
知
识
记
知识点一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概况: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①__________;发现地点:云南②__________;距今年代:约③_________年。他们已经能够制作④________,知道使用火。
元谋人
元谋县
170万
工具
知识点二 北京人
1.发现地点、时间:北京西南周口店⑤__________上;距今约⑥______________年。
2.发掘:1929年,青年学者⑦__________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相继出土大量化石、石器,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3.外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⑧____________。
龙骨山
70万~20万
裴文中
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使用⑨________石器,属于⑩__________时代;结成?________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____________。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__________遗址之一。
6.意义: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打制
旧石器
群体
保存火种
直立人
知识点三 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时间:?__________龙骨山顶部的洞穴;距今约?_______年。
2.生产生活:使用?____________,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经懂得?____________,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________,会缝制衣服;能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________,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周口店
3万
打制石器
人工取火
捕鱼
工具
基
础
过
关
选择题
1.【湖南常德中考】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西
2.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小明随父母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参观,小明父母的下列描述与“北京人”不相符的是( )
A.能直立行走
B.使用打制石器
C.已学会使用火
D.生活在距今约7~2万年
A
D
3.【江苏无锡中考】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马坝人遗址
4.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会制造骨针并已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蓝田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A
D
5.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 )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通过打猎、采集获取食物 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能
力
提
升
1.下列远古人类,从其进化的程度和发展过程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元谋人 ③山顶洞人
A.①②③
B.①④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C
自主反馈
2.以下资料是我们从北京人遗址中考古发现的,据此可以说明( )
①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比较粗糙 ②北京人可能会用火烧烤食物 ③北京人实现了定居生活 ④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3.如图技术的广泛应用,说明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是( )
A.打制石器
B.磨光钻孔
C.人工取火
D.雕刻制漆
4.《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
B
C
5.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共同点有( )
①都能制作工具 ②都生活在长江流域 ③都知道使用火 ④都学会交换生活用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三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多少年前?第一个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学者是谁?
距今约70年~20万年。裴文中。
(2)材料一中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采用哪种方法制作的?由此可知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
打制方法。旧石器时代。
(3)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发现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什么特点?
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的木棒;生存环境恶劣,过群体生活;使用天然火。
(4)北京人生活的时代火的来源可能有哪些?说说当时火的用途有哪些?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来源:森林自燃生火、雷电生火、偶然碰撞生火、煤的自燃等。用途: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等。作用: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考古学家研究北京人遗址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思
维
拓
展
7.【史料实证】研究历史时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史料,应该通过( )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