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专题二 科技与文化
专题特训
专题突破
专
题
突
破
要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
著作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
“仁”,以德治国;主张“因材施教”,提倡“有教无类”
《春秋》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道家
老子
春秋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
庄子
战国
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庄子》
派别
代表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
著作
诸子百家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墨子》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要点二 科技与文化成就
专
题
特
训
一、选择题
1.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如图所示文物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A
2.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著有《离骚》等优秀诗篇,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 )
A.屈原
B.华佗
C.张仲景
D.孔子
3.【湖北鄂州中考】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如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A.科学技术发达
B.百家争鸣出现
C.地方书院兴起
D.儒家学派形成
A
B
4.【湖南郴州中考】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5.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司马迁
B
A
6.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过一部著作,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有关这部著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是司马迁
B.书中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
C.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书中记载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活动
7.《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段材料说明农业的发展要( )
A.改革生产工具
B.遵循自然规律
C.注意施肥方法
D.大力开垦荒地
D
B
8.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去实地考察、欣赏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成就,他应该去( )
①山西大同 ②河南洛阳 ③甘肃临洮 ④陕西临潼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9.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我国1
00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作了具体生动的记述。这本书是(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水经》
D.《缀术》
B
B
10.【江苏无锡中考】祖冲之是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下列属于祖冲之成就的是( )
A.撰写了《齐民要术》
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C.创作了《洛神赋图》
D.创造了“割圆术”
B
二、非选择题
11.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艺术】
材料一
(1)图一的书法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的作者是谁?后世尊称他为什么?
王羲之。“书圣”。
图一
【思想光芒】
材料二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为何被称为“万世师表”?
“仁”和“礼”。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的社会。
【科技新高】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东汉时期……在总结这项发明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3)材料三说的是哪一项技术成就?谁改进了这一技术,使之得以普及?
造纸术。蔡伦。
材料四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传统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4)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产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这部著作是什么?
“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5)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中继承,继承中批判,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学习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开始撰写这部史书的时候,因替人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残酷的刑罚,身心受到摧残。他忍辱负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这部史书。
材料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材料一中的他和材料二的作者为同一人,他是谁?他撰写的这部史书的名称是什么?
司马迁。《史记》。
(2)请你对此人和此书作出评价。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古代优秀的史学巨著,对后来史书的编撰有深远的影响。
(3)材料二的意思是什么?
探究天与人的关系,清楚古今变化,写出自成一家的著作。(共28张PPT)
专题一 经济的发展
专题特训
专题突破
专
题
突
破
要点一 先秦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
时间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耕作方式、工具
概况
史前
时期
刀耕火种;磨制石器、骨耜
①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②半坡居民种植粟
③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
④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①河姆渡人:制作陶器、象牙雕刻、会使用天然漆
②半坡居民:制作彩陶,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③传说中炎帝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黄帝制造船只,会炼铜
传说中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
时间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耕作方式、工具
概况
夏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出现青铜农具
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铁制农具出现
①铁犁牛耕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和发展
②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废井田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
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使用金属货币
②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要点二 秦汉时期发展经济的措施
措施
意义
秦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
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西汉
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发展,轻徭薄赋,让士兵还乡务农
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武帝时期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张骞通西域
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东汉
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要点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背景
秦汉时期,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南方地区落后
原因
①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
表现
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交流频繁,城市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
影响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启示
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技术是促使经济发展的根本;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经济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专
题
特
训
一、选择题
1.据考古发现推测,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2.下列对半坡原始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长江流域
B.制作和使用彩陶
C.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D.会种植水稻
B
B
3.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中使用的生产工具的论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
B.河姆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
C.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D.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出现了青铜器
C
A
5.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 )
①青铜业 ②煮盐业 ③冶铁业 ④漆器制作 ⑤造船业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D.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
C
C
7.【重庆中考】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图所示,主要反映的是秦统一全国的( )
A.文字
B.货币
C.思想
D.度量衡
8.西汉建立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匈奴被驱逐
C.对外交往加强
D.皇帝提倡节俭
B
A
9.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如图所示文物可以作为证据证明( )
A.秦始皇发行全国标准货币
B.汉武帝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C.中国货币产生的最初形态
D.青铜时代的冶铸技术高超
B
10.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猪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的两次出使西域(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为西汉与西亚、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11.汉朝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耕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下图是出现于汉代的一种新式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 )
A.灌溉
B.播种
C.收割
D.耕地
B
12.“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可见,三国均注重( )
A.农业生产
B.海外贸易
C.民族关系
D.发展经济
1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当时人口达到百万,同时也是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
A.成都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D
C
14.从“无积聚而多贫”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最直接地反映出江南地区的哪一行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A.农业
B.商业
C.手工业
D.畜牧业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究其原因主要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江南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③南方战争少,社会相对稳定 ④灵渠的修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A
二、非选择题
16.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食物话变迁】
材料一
(1)请写出种植图一、图二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图一:河姆渡居民。图二:半坡居民。
(2)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住房见发展】
材料二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分别住什么形式的房屋?
干栏式、半地穴式。(顺序不能颠倒)
铁制农具和牛耕。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只是单纯的陆上与海上国际交往通道,而是一个借助历史符号构筑的全球联系网络。
(1)我国古代沟通中西方的陆上交通要道的名称是什么?为这条要道的开辟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谁?请问这条商路的出发点在什么地方?
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人物:张骞。出发点:长安。
(2)该要道的长期维持得益于西汉政府设立的什么机构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西域都护。
(3)请列举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产。(至少两例)
葡萄、石榴、良种马等。
(4)这条商路的开辟有什么作用?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苏)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1)材料一、二中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里的江南是落后的,是没有经过开发的江南;材料二里的江南是繁荣的,是得到开发的江南。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政权重视;南方战乱少,社会较安定;南北方人民共同劳动。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并举一“民勤本业”的具体事例。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如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技术发展;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等。
19.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领先世界,创造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各地)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材料四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李冰。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人物修建的工程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解决了洪涝、干旱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繁荣,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3)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商君”的改革有何影响?
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称之为什么?
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5)比较材料二、材料三,说说商鞅、汉景帝对待“农”的态度的相同点。
他们都重视农业生产。(言之有理即可)
(6)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的作者和该书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材料四强调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哪些因素?
贾思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共25张PPT)
专题三 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
专题特训
专题突破
专
题
突
破
要点一 丝绸之路的开通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开通条件
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
第二次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多条海上航线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作用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汉武帝时大破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西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出现大一统局面
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主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吸引力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线路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①山东→朝鲜、日本
②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锡兰
意义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②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的铸铁、凿井等先进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西域的核桃、葡萄、乐器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③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④在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的对外影响
要点二 民族交融
方式
兼并战争
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间接触频繁
民族迁移
秦朝时期,将人迁徙至河套地区及珠江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
联合斗争
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
在我国古代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交融加速
方式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战争与和亲
促进了民族交融
高潮
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并形成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专
题
特
训
一、选择题
1.宏伟的长城反映了我国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特征,秦朝时修筑的长城是为了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氐族
A
2.汉高祖、文帝、景帝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的政策,汉武帝主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高祖、文帝、景帝软弱无能
B.汉武帝雄才大略
C.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D.汉武帝遇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才
3.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秦汉采取了“用险制塞”隔绝固守与“异途凿空”外拓互通的并举之策。表现在(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C
D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西汉时期迫使匈奴单于仓皇遁逃,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 )
A.漠北战役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5.《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王昭君)为阏氏。”
下列选项对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B.西汉初年汉王朝对匈奴采取强硬态度
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A
D
6.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没有完成,如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7.古诗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域→大秦
C.洛阳→安息→河西走廊→西域→大秦
D.洛阳→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
D
A
8.考古印证了历史。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到达波斯湾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和东南亚地区都属中国版图
9.1784年,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出土一枚金印,上有“汉委奴国王”五字。史学界认为金印为东汉光武帝所赐。这一发现最能为下列哪一结论提供实证( )
A.古代日本文明发展程度要落后于中国
B.古代日本至少在汉朝时就与中国有交往
C.日本借鉴了西汉制度进行了一场改革
D.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是日本的民族传统
C
B
10.【湖北荆州中考】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主要反映了( )
A.南朝江南的开发
B.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C.两汉的医学成就
D.南北朝的石窟艺术
11.《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夷洲”指( )
A.台湾
B.日本
C.西域
D.印度
B
A
12.“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以上材料反映了孝文帝主张(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13.【山东烟台中考】“(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C
D
14.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流
C.经济发展
D.文化成就
A
15.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是( )
A.鲜卑人改汉姓
B.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C.共同反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
D.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
D
16.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不能论证“民族交融逐步加强”这一论点的是( )
A.胡床、胡凳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
B.《北魏帝王出御图》中帝王和大臣都穿汉服
C.南朝时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C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匈奴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兴起于蒙古高原上,以畜牧生活为主,逐水草迁徙。匈奴的农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手工业中冶铁业居于重要地位。
材料二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材料三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1)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和战关系。
(3)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两位将领是谁?结果怎样?
卫青、霍去病。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材料二 西汉以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贸易史》
材料三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开通了,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中翦伯赞颂扬的“他”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他出使西域有何重大影响?
张骞。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汉朝与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形成等。
(2)材料二、三所述道路在中国历史上称作什么?用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这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商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等传入中原;文化交融之路——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科技交流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3)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互利共赢,造福人民;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等。
19.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混居杂处,互相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原姓氏
新姓氏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材料三 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把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
(1)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材料四 公元494年,孝文帝对陆睿说:“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的目的?他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五
(3)材料五的三幅(组)图片,反映了魏晋以来黄河流域怎样的社会现象?
民族交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所示现象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
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为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