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之诗歌、文言阅读篇(五)含答案和译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之诗歌、文言阅读篇(五)含答案和译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8 17: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
------诗歌、文言文阅读篇(四)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7分)
阮步兵①
[南朝]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②,识密鉴亦洞③。
沉醉似埋照④,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⑤不可论,途穷⑥能无恸。
[注]
①阮籍,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②沦迹:埋没行踪。③洞:深刻。④埋照:掩盖才华。⑤物故:世事。⑥途穷: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痛哭而归。
(选自《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步兵啸
[南朝]
刘义庆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①,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②,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③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④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⑤。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啾然⑥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选自《世说新语?栖逸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
①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②终古:古昔、过往。③仡然:屹然不动。④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⑤凝瞩不转:目不转睛的样子。⑥啾然:形容啸声悠长。
8.品析诗中“似”“类”“若”三个词的表达效果。(3分)

9.解释古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闻数百步(


(2)樵伐者咸共传说(


(3)籍登岭就之(


(4)顾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11.古文中,对于阮籍的发问和陈述,“真人”的态度如何?试分析其原因。(3分)

12.如果请你根据以上诗文为阮籍写一篇小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请分点简要说明。(4分)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0题。(12分)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①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②。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讵③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其治病多奇中,于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当时名满天下,传闻附会,往往涉於荒诞,不具录。卒,年八十。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桂神悟绝人,贯彻古今医术,而鲜著述。世传所注本草,多心得。殁后,门人集医案为《临证指南》,非其自著。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有删减)
[注]①歙(shè):即安徽南部歙县。②五藏:中医理论的一部分,指人体的五个机能器官。③讵(jù):难道。
7.关于文中带点词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切脉望色”是中医给病人看病的诊疗方式,即一般所说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望”和“切”这两种。
B.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先有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拿定主意。文中指师傅训诫叶天士看病要有全局观。
C.
“疑难证”与成语“疑难杂症”同义,指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现在还比喻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
D.
“济世”文中指“行医”。因古代中药店门前常挂一个葫芦,后用“悬壶济世”赞誉医者救人于病痛。
8.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

10.《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叶)桂为宗。”请结合原文,说说原因。(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1题。(18分)
【古诗阅读】
长亭怨慢·雁
[清]朱彝尊①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②门孤,金河③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④,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⑤。
别浦⑥,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⑦,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注】①朱彝尊,明末清初词人,浙江嘉兴人。曾参与抗清运动,失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外漂泊。②紫塞:泛指北方塞外。③金河:指秋空。④回汀枉渚:弯弯曲曲的水边平地与小洲。⑤筝柱:指筝上的弦柱。此处用以形容大雁飞行的队形。⑥浦:水滨。⑦一绳云杪(miǎo):形容大雁排成一字形飞向天边。
(选自《朱彝尊诗词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下列对于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词写雁群南飞,动静结合,动态的有“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静态的有“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
B.全词描写雁群细腻生动,既有形象的外观描写,如“渐欹斜、无力低飘”,又有逼真的心理刻画,如“惯惊移莫定”。
C.词人笔下的雁群即使极度疲惫也不肯停歇,“又蘸凉波飞去”,这是因为它们对江南的相思之情绵绵无尽。
D.词中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不同队形的雁群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苍凉悲凄的大雁南飞图。
7.词人描写大雁,其中也暗含自己的情思。请说说上阕“也只恋江南住”中的“只”有何妙处。(3分)

【古文阅读】
粤中有猎兽者,挟矢如山。偶卧憩息,不觉沉睡,被象鼻摄而去。自分必遭残害。未几,释置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有所求。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似欲其登。猎者会意,即足踏象背,攀援而升。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少时,有狻猊①来,众象皆伏。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
猎者会意,因望狻猊发一弩,狻猊立殪②。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猎者遂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地,得脱牙③无算。猎人下,束治置象背。象乃负送出山,始返。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注】①狻猊(suān
ní):一种猛兽,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②殪(yì):死。③脱牙:象牙。
8.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

伏/




树/



/人似



B.前



下/

视/




人/似



C.前

伏/




/树


视/人




D.前



下/仰


/



人/似



9.下面几组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被象鼻摄而去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因望狻猊发一弩
罔不因势象形
C.攀援而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象乃行至一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

11.蒲松龄的《狼》落脚点在突出人的智慧和力量。你认为本文的落脚点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明阐述。(4分)

二(39分)
(一)古诗阅读(4分)
峡山飞来寺①
[北宋]向敏中
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楼压要津②。
世上岂知名利事,浪中空笑往来人。
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
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选自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注】①飞来寺:位于广东清远北江沿岸的峡山之上。②要津:水陆要冲之地,意为交通要道。
7.
同学们觉得这首诗颈联和尾联四句诗画面很优美。请你根据要求,完成这首诗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4分)
景别
画面内容
画面配音
片尾字幕
远景
(1)怪石嶙峋
(2)▲



(3)夕阳西下
(4)▲



(5)

(填入有哪些声音)
“(6)




(填入可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原句)
(二)古文阅读(11分)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①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②,古松张覆,骄阳不炙。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③,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④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⑤。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节选自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有删改)
[注]文中画线处为人名。①天台:山名,位于浙江。后文雁荡、匡庐、罗浮、石门皆山名。②蹬级纡曲:登山的石级,盘盘曲曲。③箕踞:一种不拘礼节的坐的姿式。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④瀹茗:烹茶。⑤对枰:对坐下棋。⑥无征不信:意为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
8.
请为下面选项中的加点字选择适合的义项。(4分)
(1)势不能久留
A.权力
B.情势
C.姿势
D.力量



(2)闭窗瀑闻
A.传闻
B.出名
C.听见
D.听说



(3)僧澄波善弈
A.赞许
B.擅长
C.熟悉
D.友好



(4)参错并奏
A.一起
B.全都
C.兼并
D.并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10.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袁枚认为好风景不仅要能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还要能让人从容、悠闲、舒适地赏玩。
B.本文从天台等地瀑布写起,是为了与峡山飞泉亭形成对比,突出飞泉亭“宜留”“宜观”。
C.作者特别注意写声音,天地自然之声和人们所发之声融合起来,形成一曲悦耳动听的乐章。
D.文章以记叙为主,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紧扣一个“寺”字,结构完整严谨。
参考答案
(一)(17分)
8.(3分)这三个字都有“似乎”“好像”的意思,表达出诗人对阮籍喝酒、写诗文、长啸等行为的揣测与理解,暗示了阮籍内心世界的丰富(或进一步丰富了阮籍的人物形象),或表现出阮籍看似率真却隐而不显的性格特点。(每点1分)
9.(4分)(1)使……听到
(2)都
(3)靠近
(4)回头/回头看
10.(3分)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许久,(他)才笑着说:“你可以再做(吹)一次。”
11.(3分)“真人”不搭理他(“箕踞相对”“仡然不应”“凝瞩不转”)(1分),原因:(分层级赋分)“真人”正在全心修炼,不想被打扰(1分);对阮籍的发问和陈述不感兴趣,不能跟他产生共鸣(2分)。
12.(4分)①爱好:喜爱喝酒,热衷写诗,喜欢长啸
②性格(特点):隐而不显,率真自然,不拘小节③典型事例:乙文中他与“真人”相对长啸的故事)(任意两个方面即可)
二(38分)
(一)(19分)
7.(4分)(1)俄然:不久,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2)已:停止,完毕,终结。
(3)皆:都,全。
(4)尽:完,没有(全、都亦可)。(每空1分)
8.(3分)但念豁可耻
始忧衰即死
意与崩山比(每空1分)
9.(3分)B
C
A
(每空1分)
10.(3分)诗人尚未年老,可牙齿已稀疏掉落,以后更不敢想象,“含泪”包含着对诗人辛酸遭遇的同情。
“微笑”既是被诗人生动幽默的语言打动,也是对诗人豁达人生态度的敬佩、赞许。(韩愈特征1分,家人“含泪”“笑”的感受各1分,仅写韩愈特征,不写家人感受,只得1分)
11.(6分)首先,文中引用的韩愈诗歌内容有趣。韩愈将体热怕胖、牙齿脱落等生活中烦恼琐事作为写作内容,细致描绘自己的心理状态,真实又不乏幽默诙谐。第二,作者的语言生动诙谐,例如,“没想到郑群太善解人意了,居然将那如同八尺含风涟漪的席子送来了。”“没想到”“居然”把韩愈得到竹席的渴望与收到竹席时的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刚直敢任、人格伟岸的诗人真实、可亲、可近的一面,其反差让人觉得有趣。第三,作者与韩愈产生共情,从韩愈细微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韩愈对友情的珍惜,对烦恼的豁达。作者对韩愈的人生态度肯定、赞许,也是作者乐观、豁达生活态度的表现。第四,读者通过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认识了一个有趣的韩愈,与作者产生共情。读者对生活有了新的审视和思考,与韩愈产生共情。
第一层次: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理解肤浅,表述笼统。(1-2分)
第二层次:从两个角度理解,例如韩愈诗歌内容、作者的语言表达等角度。理解有一定深度,能结合相关语句,表述有条理。(3-4分)
第三层次:从三个或以上的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理解有深度,表述具体,表述有条理。(5-6分)
(一)(12分)
7.(2分)B
8.(2分)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9.(4分)药剂的寒性温性要视病情决定,前人的药方有的偏于寒凉,有的偏于温和,学习的人茫然没有固定的认识。(每小句1分)
10.(4分)叶桂天资聪颖,精通医术;他行医不墨守成规,能对前人的方法进行变通使用;告诫子孙学医要谨慎,要注重学术修养,可见他认为品行端正是学医的先决条件;他不热衷著书传世,也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参考译文: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祖从安徽歙县迁居吴县,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精通医术。叶桂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便跟从父亲的弟子学习医术,听到老师的教导便能理解,医术逐渐超过他的老师,于是在当时十分有名。为人诊脉观气色,如同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为人开方也不完全按固定的方式来,他曾说:“药剂的寒性温性要视病情决定,前人的药方或偏于寒凉,或偏于温和,学习的人感到茫然,没有固定的认识。早上用一药方,晚上换一方,难道不恰当吗?病痛有看得出的症状,也有变化的症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把握,才能对症下药。”
他治病的方式大多奇特,对于疑难杂症,有时按照平日的喜好救治;有时将其他医生的方法稍作变通再使用;有时甚至不开药,而让病人平时通过饮食消除平息病症;有时推断几十年后的病痛,都能验证。当时他名满天下,传闻太多,往往有些荒诞,这里不再详细记录。八十岁去世,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医学既可以从事但也不可以从事。(若要学医)一定要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然后才可以救世助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很少能做到不杀人的,(因为)这是在用药方做刀刃。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学医。”
叶桂聪明绝顶,通晓古今医术,但很少著书。世人所传的药方,大多是他的心得。他去世后,弟子收集他的治病方案编成《临证指南》,不是他自己所写。
6.(3分)A
7.(3分)“只”,意为只是/仅仅,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的副词(1分),本句用这个副词通过限制突出强调词人长期羁旅在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以及渴望归家的强烈情感(2分)。
8.(2分)D
9.(2分)B
10.(4分)猎人于是爬下树,象又趴在地上,用鼻子牵动猎人的衣服,好像想要让他骑在自己背上。(1句1分,意对即可)
11.本题分层赋分。答案示例:
第五层,4分,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文中猎人助象射杀狻猊,象以象牙回报,作者借助这个(悬念丛生、描写丰富、情节曲折的)故事,劝人向善,教导人们做一个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人。
第四层,3分,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文中猎人在大象陷入困境时,助象射杀狻猊,象以象牙知恩图报,展现人性的美好善良。
第三层,2分,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文中猎人助象射杀狻猊,展现人性的善良。(或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象以象牙回报,展现人性善良。)
第二层,1分,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
第一层,0分,观点和阐述不符合题意。
参考译文:
广东中部有一个猎人,带着箭到山中去。偶然躺下休息,不觉沉沉睡去,被象鼻子卷起带走。他自想一定会被摧残杀害。不一会象把他放在树下,点头叫了一声,群象纷纷而来,在四面环绕,好像有什么请求。先前的那头象伏在树下,仰头看树又低头看人,好像想让他爬树。猎人明白了,就脚踩象背,爬到树上。即使到了树顶,也不知道象要自己做什么。不久,有一头狻猊走来,众象都伏在地上。狻猊选了一头肥的,想要与之搏斗吃了它,群象战战栗栗,没有敢逃走的,只是都仰头看树上,好像请求猎人怜悯它们。猎人懂得它们的心意,就对着狻猊射了一箭,狻猊马上倒下死去。群象看着天空,好像要跪拜和舞蹈,猎人于是从树上下来,象又伏在地上,用鼻子拉着他的衣服,好像要他坐到身上,猎人便骑上大象。象就走到一个地方,用蹄刨地,得到无法计数的脱落的象牙。猎人跳下象背,把象牙捆好放到象背上,象就背着他送他出山,这才返回。
二(39分)
(一)(4分)
7.(4分)(2)寒云绕身(4)满林幽鸟(5)风声、鸟声(6)世上岂知名利事,浪中空笑往来人(一空1分,前两空意近即可;第三空必须答出两种声音才得分)
(二)(11分)
8.(4分)(1)B(2)C(3)B(4)A(一空1分)
9.(4分)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左右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一句1分,句子翻译通畅、意对即可)。
10.(3分)D
【参考译文】
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了,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飞泉亭这个亭子造成的。
大凡人之常情,如果眼睛看着愉快,而身体感到不舒服,这样不能久留。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宕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不奇妙,但游览的人都曝晒在烈日下,站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赏。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火热的太阳晒不到游客。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关上窗户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放笔墨砚台,可以品茶饮酒。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
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
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正对着南山,云气缭绕,树木浓密葱郁。中间隔着长长的峡江,江中船帆来来往往,妙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停船靠岸来到这座寺庙。和尚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梦魂也许能够飞来。”和尚说:“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作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写了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

5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