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九上语文(第六单元含名著阅读《水浒传》)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版九上语文(第六单元含名著阅读《水浒传》)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09:42:26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试卷答案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70min
一、
1.【答案】C
【解析】A.píng—nèn;B.sù—xiù;D.nán—nǎn
2.【答案】A
【解析】B.顶足之势—鼎足之势;C.顿开矛塞—顿开茅塞;D.如雷惯耳—如雷贯耳
3.【答案】B
【解析】《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古典长篇讽刺小说。
4.【答案】B
【解析】此语段论述小说中如何运用想象。②提出了话题是第一句;①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是第二句;通过理解语意及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可知⑤与上一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三句;④③以“其实”为标志体现了语意的转折,“当然”一词又体现了总结的意味。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①⑤④③
5.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注意关键语句。【解答】ABC.正确;D.有误,作者对刘姥姥是持悲悯和尊敬的态度的。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6.C【分析】本题要结合名著中的内容来分析。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名著的主要内容、情节等有关资料应孰记,随时搜集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在做题时,要静下心来,结合掌握的名著内容及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就一定能得出答案。本题要结合《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来解答。
【解答】A.结合《水浒传》中故事情节,从诗句“撼地摇天黑旋风”中可知这首诗不是描绘的鲁智深,而是李逵;
B.结合《三国演义》的内容,从诗句“一声好似轰雷震”中可知,这首诗赞颂的不是赵子龙,而是张飞;
C.名著内容表述正确;
D.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可知这部分描述的应该是史湘云喝醉酒后的情景,不是写的薛宝衩。故选:C。
7.B【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古今异义词的积累。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解答】A.吹嘘:古义,气喘吁吁;今义,夸耀;
B.分付:同“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C.恨:古义,遗憾;今义,怀恨;
D.计较:古义,计谋;今义,计算比较得失或计划、商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8.A【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A.有误,杨志说道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BCD.使用正确。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9【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对名著的掌握。B项错,李忠绰号“打虎将”,可书中根本没有李忠打虎的情节。
10.【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中语序不当,改成“都希望自己将来……”;B中搭配不当,规模去掉;C中用语重复,具体去掉。D正确,故选D。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名著阅读
(11)D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及内容的识记能力。《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选文出自《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一情节。这一情节表现了鲁智深有万夫不当之勇,武艺高强,为下文他结识林冲做铺垫。
故选:D。
(12)D
;ABC.正确;D.有误,《水浒传》108将中有三对夫妻:小尉迟孙新与母大虫顾大嫂,菜园子张青与母夜叉孙二娘,矮脚虎王英与一丈青扈三娘。故选:D。
3、现代文阅读
【答案】13.D14.C15.B
【解析】【分析】
13.D.关于“小说的通俗”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原文是“通俗和创新根本就不矛盾,现在有人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实在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得慌”。
14.C.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文中举张恨水之例,意在论证通俗与创新应该并重。也就是“好小说应该通俗,更应该创新”。
15.A.“这意味着小说家不该在作品中作哲学层面的思考”说法绝对。C.强加因果。不是说因为它是通俗小说,所以就“天下文章,无有出其右者”。D.“小说作家应努力弘扬平民百姓的思想志趣”一句属无中生有,且与“小说的通俗性”无关。
四、综合性学习
【答案】
16.示例:青少年是否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
17.示例:首先《水浒传》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其次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它采用古代白话,质朴生动,富有表现力。最后作者将小说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金圣叹就曾评价道:“《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样优秀的作品岂容错过?
【解析】
16.结合“正方:我方认为,青少年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反方:……也就是说,《水浒传》与青少年的年龄、接受能力不相适应”双方的辩论,可知辩题是“青少年是否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
17.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辩词的能力。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要积极向上,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一般可就该事件或现象表现出的积极的一面予以肯定,对其表现出的不好的一面予以否定并提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求为正方写辩词,正方观点是“青少年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辩论时从《水浒传》的艺术特色方面开始论述,中间可引用名人读《水浒》的事例或者名人对青少年《水浒》的评价作为论据,最后谈读《水浒》的意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说阅读
(一)
1.【答案】①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教学点到最后。②坚守岗位,热爱教学: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③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生活简朴,甘于清贫;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由老师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可知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甘于奉献的人。由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可知老师是一个坚守岗位,热心教育的人。由老师生活简朴,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可知老师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
2.【答案】①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②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感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哔作响”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这里很安静”,渲染出寂寞、悲凉的氛围,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
3.【答案】①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美与歌颂。②提醒决策部门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③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中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从而得出文章给人的启示。这篇小说通过记叙走出大山已经成为教育局局长的“她”,回到山里劝说恩师撤销教学点的故事,表达了对默默坚守和奉献的山村老师的赞美与歌颂,同时提醒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能“一刀切”。
4.【答案】认为最后一所学校被撒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围绕“‘她’感受到恩师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自己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来谈理由即可。
(二)
1.【答案】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说明周进是一个脆弱受科举毒害至深的书呆子。这一情节塑造了周进癫狂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解析】从选文第二段金有余的话可知周进做出自杀行为的原因。这里周进自杀行为所起的作用为:一是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二是揭示文章的主题。
2.【答案】跟着金有余做生意。因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家里穷,又没馆做,没钱就没机会再进考场。
【解析】“这一条路”的内容可以从前文中归纳。从金有余前后对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赤贫之士,又无馆做”的介绍中可知走上这一条路的原因。
3.【答案】都是穷苦的读书人,无用的书呆子,读了几十年书迟迟没有考中秀才;他们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解析】分别从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进行比较,从中找出相同之处即可。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而且是“赤贫之士,又无馆做”,到了贡院因不能进去考试而号啕痛哭,由此可知其形象特点。再与范进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4.【答案】周进因为家里穷,又无馆做,无法进入考场,汶上县的人不来资助,周进中举后他们却来贺喜。这说明了科举制度不但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其他人,揭露了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揭露了整个社会的病态。
【解析】通过对周进中举前后汶上县的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来批判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考试卷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70min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朴刀(pō)
藤条(téng)
  怨怅(chàng)
恁地(píng)
B.浑家(hún)
簇拥(cù)
桑梓(zǐ)
星宿(sù)
C.侥幸(jiǎo)
存恤(xù)
带挈(qiè)
谬举(miù)
D.纶巾(guān)
愧赧(nán)
筵席(yán)
发怔(zh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4分)


A.促狭
碗筷
姊妹
千恩万谢
B.聒噪
作揖
心窍
顶足之势
C.犹然
乡绅
皂靴
顿开矛塞
D.商酌
体统
勾当
如雷惯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B.《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古典短篇讽刺小说。
C.《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D.《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智取生辰纲》表现了杨志既聪明能干,又粗鲁蛮横的特征,也表现了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B.《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辅佐自己,表达了作者对刘备求贤若渴、真心诚意招纳人才的精神品质的赞颂。
C.《范进中举》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投了贾母、凤姐等人的缘,她们留刘姥姥参加宴会、游园,拿她取乐,刘姥姥也有意哄着老太太开心。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个实打实的丑角,作者对她是鄙视的。
6.下面关于四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元代小说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有诗句“不搽煤墨浑身嘿,似着朱砂两眼红。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描绘的是曾经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
B.“长坂桥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这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赞颂“单骑救主”后又“大闹长坂桥”的赵子龙的诗句。
C.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自幼为僧的玄奘领唐太宗旨意到天竺国取三藏大乘佛法,他发誓不到西天,不取真经,断不回国;送别时,太宗捻土入酒,叮嘱他“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D.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宝玉过生日,与众女儿聚会大观园,吃酒,行令,划拳,好不热闹。宝钗先是命婆子“将门锁上!”不教外人进入,其间
说了“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的酒底,引得众人发笑、后来不胜酒力,醉卧于芍药花丛中,被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4分)
A.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
B.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
C.孔明曰:“昨夜书意,足见将军忧国忧民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D.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老都管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的客人。”
B.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员领,金带、皂靴。
C.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
D.刘姥姥看着李纨与风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9.下列对《水浒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李逵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惯使一双板斧,是梁山第五位步军头领。曾为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场。
B.一部《水浒传》共写了三位英雄好汉打杀过老虎,分别是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打虎将李忠。
C.最先提出招安的是宋江,同意招安的有卢俊义、关胜等。最先反对的是武松。反对招安的主要是武松、李逵、鲁智深等。
D.“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夺取的经过。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每一个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B.为了提高这次大型舞会的档次和规模,举办方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现场演奏。
C.关于这件事情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D.这部作品结构完整,笔法细腻,语言优美生动,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达到了艺术高峰。
二、名著阅读。(8分)
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11)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4分)
《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罗贯中
鲁智深到大相国寺管菜园,却与几个混混打得火热,揭示了他的不可救药。
B.施耐庵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意在想向混混们示威,以使自己在此立住脚跟,说明他很虚荣。
C.罗贯中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也体现了他拘于出家人不理红尘事这一说法的小格,是一种伪豪爽。
D.施耐庵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展示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武艺高强,为下文结识林冲做铺垫。
(12)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4分)
A.《水浒传》有100回。
B.《水浒传》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C.大闹野猪林的好汉是花和尚鲁智深。
D.《水浒传》中,夫妻搭档很多,像王英、顾大嫂一家;张青,扈三娘一家。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小说的通俗  叶兆言
小说的通俗仿佛是一个用来袭击作家的臭鸡蛋。如今的小说家,你说他的小说通俗,十有八九会以为你是在骂他。小说本来不是什么大学问,小说本来就是通俗的东西,但是害怕别人说自己的小说通俗,却是作家的一块心病。
纯文学从来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大家都这么说,于是也难得有人跳出来揭穿。纯这个词总让我想起工业原料,想起酒精,想起糖精。文学是浑成的,就好像是美酒,就好像是芳香的巧克力,一旦提炼成精,就有些煞风景。喜欢喝酒的人,馋嘴的小孩子,不到迫不得已,怕是不会去品尝酒精和糖精的。
小说不能通俗,是作家没能耐。金圣叹曾将《水浒》提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高度,他认为“天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这话的潜台词是,《水浒》不仅是小说中最好的,而且高出了四书五经。现在我们习惯用古典小说这个词,其实古典小说都是通俗小说。不通俗就没有古典小说,旧式文人常常看不起小说,原因就是嫌小说通俗了一些。
西方的小说也不可能远离通俗,和中国小说如出一辙,西方的小说也是从平民百姓那里诞生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俗是小说的必然,小说永远不应该是哲学著作。张恨水写小说以通俗闻名,他的一篇小说当年曾得到茅盾先生的表扬,为此,他十分感激,专门在文章里提及。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一个通俗作家的心虚。其实张恨水小说的好与坏,并不在是否通俗,而在于缺少创新,通俗不是病,但也不是灵丹妙药。一篇好的小说,绝不会仅仅因为通俗,就是好作品。
好小说应该通俗,更应该创新。通俗和创新根本就不矛盾,现在有人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实在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得慌。
13.下列关于“小说的通俗”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通俗本该是小说的属性,但却常被当作小说的缺点。B.小说之所以通俗,是因为它是从平民百姓那里诞生的。
C.通俗,是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共性。
D.通俗与创新并非水火不容,两者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针对人们对通俗的偏见,旨在厘正人们对通俗的认知。
B.作者借“皇帝的新衣”之典,指出所谓“纯文学”并不真实存在。
C.文中举张恨水之例,意在论证通俗也能使作家获得成功。
D.本文把比喻、比较、举例等论证方法运用得活泼灵动。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好小说应该通俗,这意味着小说家不该在作品中作哲学层面的思考。
B.小说不能通俗是作家没能耐;小说能通俗,也不表明作家有能耐。
C.《水浒》被金圣叹称赞为“天下文章,无有出其右者”,是因为它是通俗小说。
D.小说本来就是通俗的东西,小说作家应努力弘扬平民百姓的思想志趣。
四、综合性学习(10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博文中学九年级(3)班辩论赛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蓄势待发”。
主持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担任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本次辩论赛的辩题是:

下面先请正方发言。

方:我方认为,青少年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

方:我方持不同的观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籍也是如此。首先,《水浒传》里将地痞流氓、罪犯恶霸刻画成英雄好汉;将杀人放火、打家劫舍描绘成好汉的仗义;将抢劫杀人说成替天行道。而青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难免会猴儿学样,形成不良的习惯。同时,《水浒传》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的时代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可能会使青少年感到前途渺茫,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形成不正确的“三观”。也就是说,《水浒传》与青少年的年龄、接受能力不相适应。
16.请你阅读材料,将主持人开场语中的辩题补充完整。(3分)
17.请你作为正方辩手,将上面空白处的辩词补充完整。(7分)写作提示:①论证充分;②思路清晰;③不少于100字。
五、小说阅读
(一)最后的老师(24分)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包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6分)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4.小说结尾并未交代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怎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6分)
(二)周进中举(26分)
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啕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他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不觉伤心起来。”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公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生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周进不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
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周进进场,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众人各各喜欢。那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聚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饭团之类,亲自上门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爹贺礼是不消说了。
1.周进为什么在贡院里做出自杀行为?作者设置这一情节的作用是什么?(6分)
2.第二段说周进“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这一条路”指哪一条路?为什么“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6分)
3.试分析周进和范进两人的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8分)
4.结合周进中举前后的情况,说说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