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09 11: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星球地图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如图所示是我国东部某座大山南、北坡的年降水量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A.
山的北坡比南坡多雨
B.
山的南坡是背风坡,北坡是迎风坡
C.
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D.
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到A、C?两地(如图)避暑的原因是?
(??
?)
A.
A处地处迎风坡,降水多;C处沿海降水多
B.
A处海拔高,气温低;C处海水对气温有调节作用
C.
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弱;C处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强
D.
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处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弱
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读下面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正确流向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夏季,近海地区海陆风的风向通常昼夜交替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B.
甲图是白天形成的陆风
C.
乙图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D.
乙图是白天形成的陆风
某校科学老师指导同学们用“玻璃容器、温度计、沙子和水等,通过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值变化”做了科学实验。如图,你知道这项实验的目的是()
A.
说明太阳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B.
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C.
说明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D.
说明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近海地区海陆风的风向通常昼夜交替变化。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是白天形成的陆风
B.
图甲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C.
图乙是白天形成的陆风
D.
图乙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海拔位置
D.
河流流向
如图所示是我国东部某座大山南北坡的年降水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
A.
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B.
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
C.
山的南坡是背风坡,北坡是迎风坡
D.
山的北坡比南坡多雨
近海地区夏季的海陆风是风向昼夜交替变化的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B.
甲图是白天形成的陆风
C.
乙图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D.
乙图是白天形成的陆风
北戴河、青岛成为我国夏季著名的避暑胜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季风
B.
地形
C.
纬度位置
D.
海陆分布
“天涯海角隆冬暖”,“青藏高原盛夏寒”下列造成这两地气候差异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
地形、海陆位置
B.
降水、地形
C.
纬度、地形
D.
海陆位置、纬度
读某山气温随海拔的变化示意图(例M点的海拔为3000米,其1月均温为19.5℃),完成问题。
如图体现了影响气温的(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人为因素
英国冒险家贝尔需要拍摄一部自然景观题材的纪录片,如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贝尔打算在在北回归线附近拍摄“绿水青山”纪录片,他发现②地和③地的景观差异很大。主要因为③地(  )
A.
冬季风带来大风大雪
B.
夏季风带来暖湿气流
C.
海拔高度较低
D.
人类文明历史悠久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21、22题。
若a处海拔为800米,则b处海拔约是(  )
A.
1300米
B.
300米
C.
1800米
D.
500米
温带雨林是一种高雨量森林。北美洲某地区地形崎岖,盛行西风,有温带雨林分布。读“北美洲某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图1)和“北美洲某地区沿52°N的地形剖面图”(图2),完成问题。
影响甲、乙、丙、丁四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植被
B.
纬度
C.
地形
D.
人类活动
读如图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中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B.
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C.
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D.
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阅读图,结合已学知识,回答问题.
若乙处的气温为26.5℃,那么甲处的气温为(  )
A.
35.5℃
B.
17.5℃
C.
32.5℃
D.
20.5℃
读非洲地形图,完成问题.
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顶终年积雪的成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海拔高度
D.
人类活动
读图,若此时乙村的气温是20℃,则甲村的气温最可能是(  )
A.
17℃
B.
3℃
C.
23℃
D.
33℃
如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并完成问题。
该区域在东、西方向上的年降水量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距海远近
C.
海拔高度
D.
地表植被的覆盖率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读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⑤⑥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海陆看主要分布在______。
(2)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______气候(数字及名称);而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北纬30°-60°的大陆内部为______气候(数字及名称),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气候分布差异的主要是______因素。
(3)⑦地是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温比东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很多,气象工作者在右图B处(200米)测得的气温是15.8℃,则C处的气温约是______℃;降水也有很大差异,迎风坡降水______。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因素是______。
读下面“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种气候类型与上图数字代表的分布地区搭配不正确的是______。
A--⑦温带大陆性气候
B--④地中海气候
C--①热带雨林气候
D--③热带沙漠气候
(2)①②③气候类型的相同气候特点是______.①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______.
(3)④气候类型所在地区的许多树木,叶片比较小,而且表面多“蜡质层”,可减少水分蒸发,适应该地夏季______的气候特点.
(4)分析50°N附近⑤、⑦、⑧三地的降水情况,总结50°N穿过的地区降水分布规律: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
(5)夏季很多内地人喜欢去海滨城市青岛避暑.造成沿海比内地夏季气温偏低的因素是______.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海陆位置
D.洋流因素
亚洲地域辽阔,山岳巍峨,河川众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姿多彩。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图1)”和“亚洲某地区生活景观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图1中A、B两地纬度相同,A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B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两地降水量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地势高低决定河流流向。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判断,下列地形剖面图中,表示亚洲东西方向地势的是______。(填字母)
(3)亚洲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图1中A、B、C、D四地,生活景观如图2所示的是______区域。
(4)图中a、b、c、d四条大河的中下游,都是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城市密集地带,这些城市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原因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______(特殊纬线)之间,年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因此有“______”之称。
(2)非洲气候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气候。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四条河流中,流程最长的是______河,流量最大的河流注入的海洋是______。
(4)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被誉为“赤道雪峰”,形成该独特自然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纬度因素、海陆因素、人为因素、地形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读图可知,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山的南坡降水多,是迎风坡,北坡降水少,是背风坡,迎风坡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而背风坡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减少,
D对,ABC错。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的主要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A处山顶海拔高,气温低,成为避暑之地,这也是形成一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低些,陆地上气温高些。在冬季,陆地上气温低些,海洋上气温高些。C处在海边,海水对气温有调节作用,成为避暑之地,B对,ACD错。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压的综合应用,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等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大气压的综合应用,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等内容是解题关键。
【解答】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白天时,受到太阳的辐射,在受热相同的情况下,比热容较小的沙石升高温度较高,导致陆地的温度高于海洋表面的温度,大气受热膨胀向上运动,而在地表温度降低的大气向陆地移动;故①错误,③正确;夜晚时,陆地和海洋的温度都会降低,由于沙石的比热容比水小,所以沙石温度降低的更快,则陆地的温度比海洋表面低,故海洋表面的大气会向上运动,而陆地表面的大气则向海洋表面运动,故②正确,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风的形成。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知风是气压高的地区吹向气压低地区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于海洋相对于陆地比热容大,白天时海洋的温度低,陆地的温度高,陆地上的空气上升,压强低,风由海面吹向陆地;晚上时海洋的温度高,陆地的温度低,陆地上的空气下沉,压强高,风由陆地吹向海面;故C对,ABD错。
故选C。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得,沙子和水,从早上到中午温度值的变化特点是:沙子气温升高13℃,水升高2℃,所以说沙子升温快,水升温慢,据上述结论可推测陆地与海洋气温日变化的大小特点是:陆地气温日变化大,海洋气温日变化小;其原因是: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B对,ACD错。
故选B。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陆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海陆风的形成相关知识点。
【解答】
海风的形成是因为白天陆地吸热比海洋快,温度比海洋高,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上空形成高压,故风向从海洋吹向陆地;而陆风为夜晚时分,陆地冷却比海洋要快,气温比海水要低,所以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上空为低压,空气从陆地吹向海洋。甲图近地面风向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是陆风,且陆地近地面为下沉气流,说明甲图为夜晚形成的陆风;乙图近地面风向从海洋吹向陆地,是海风,且陆地近地面为上升气流,说明乙图为白天形成的海风。所以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相关知识点。
【解答】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气候的因素,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知,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山的南坡降水多,是迎风坡,北坡降水少,是背风坡,迎风坡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而背风坡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减少,B对,ACD错。
故选B。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风的形成。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知风是气压高的地区吹向气压低地区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于海洋相对于陆地比热容大,白天时海洋的温度低,陆地的温度高,陆地上的空气上升,压强低,风由海面吹向陆地;晚上时海洋的温度高,陆地的温度低,陆地上的空气下沉,压强高,风由陆地吹向海面;故C对,ABD错。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明显,降水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小,而内陆地区则离海洋遥远,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我国北戴河和威海都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大,夏季气温低,成为夏季避暑胜地。故D对,ABC错。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人类活动等。天涯海角位于我国的海南省,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受太阳光热多,属于热带气候即使在冬季气温也偏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因此形成了高寒气候,即使夏季气温也偏低,由此可见前者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关,后者与地形的影响有关,C对,ABD错。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解:由图可以看出,图中反映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越来越低,反映了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故选:C。
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结合图中信息理解解答即可,属于常见的选择题。
13.【答案】B
【解析】解:读图可知,②地位于西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③地位于亚洲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
故选:B。
②③分别是热带沙漠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两地都被北回归线穿过,气候不同。
考查不同地区景观特点的不同,结合两地的气候来解答即可。
14.【答案】B
【解析】解:在同纬度地区,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读图可得,ab两处温差为27-24=3℃,若a处海拔为800米,则b处海拔为800米-3℃÷0.6℃×100米=300米。
故选:B。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据观测,在同纬度地区,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海拔高度变化与气温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5.【答案】C
【解析】解: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由于所处的地形部位不同导致降水差异很大。西部地区受海洋影响,降水较多,受高大山脉阻挡,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减少,故C正确。
故选:C。
根据“北美洲某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可知,该地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增多。根据“北美洲某地区沿52°N的地形剖面图”可知,该地西部有高大山脉。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图中甲、乙、丙、丁的位置特点解答,理解记忆即可。
16.【答案】B
【解析】解:读图可知,图中南坡是迎风坡,暖湿气流被抬升、遇冷、凝结,降水多。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
故选:B。
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叫对流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叫地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形雨的成因,结合图中方向和暖湿气流的运动方向解答此题。
17.【答案】D
【解析】解:在同纬度地区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若乙处的气温为26.5℃,那么甲处的气温=26.5℃-1000m÷100×0.6℃=20.5℃,故D正确。
故选:D。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据图中甲和乙的海拔高度信息解答。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海拔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要理解记忆。
18.【答案】C
【解析】解: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山脚下终年高温,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山顶上(海拔5895米)冰峰峭立,终年积雪,这是地形因素造成的气候差异。通常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因此山脚下与山顶上气温差别会很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根据题意。
故选:C.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人类活动等,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考查了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理解认识,要结合乞力马扎罗山的海拔进行解答。
19.【答案】C
【解析】解:图中的等高距是100米,图中甲村的海拔约为0-100米,乙村的海拔约为500-600米,则乙村比甲村高出400--600米左右。根据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乙村的气温=20℃+(600m-0m)÷100×0.6℃=23.6℃,或者乙村的气温=20℃+(500m-100m)÷100×0.6℃=22.4℃。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本题主要考查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掌握海拔升高100米对气温的影响计算得出答案。
20.【答案】B
【解析】解:图中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故选:B。
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考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形成原因,本题注重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地理事象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
21.【答案】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⑥地中海?
④温带大陆性?
海陆?
11?
多?
地形因素
【解析】解:(1)读图可得,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③是温带季风气候,⑤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⑥是地中海气候,以上四种气候区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海陆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该地区交通运输便利、气候比较温和湿润。
(2)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⑥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而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北纬30°-60°的大陆内部为④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气候分布差异的主要是海陆因素。
(3)⑦地是青藏高原地区,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该地形区夏季气温比东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很多。气象工作者在右图B处(200米)测得的气温是15.8℃,则C处的气温约是15.8-(1000-200)÷100×0.6=11℃;B处和C处降水也有很大差异,迎风坡降水多,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因素是地形因素。
故答案为:(1)中低纬度沿海地区;(2)⑥地中海;④温带大陆性;海陆;(3)11;多;地形因素。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2)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北纬30°-60°的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气候分布差异的主要是海陆因素。
(3)在同纬度地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影响气候的因素的有纬度因素、地形因素和海陆位置等。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世界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等,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图中不同序号的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牢记即可。
22.【答案】A?
全年高温?
赤道附近
?
炎热干燥?
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海陆位置?
C
【解析】解:(1)读图可得,A图所示的是温带季风气候,B图所示的是地中海气候,C图所示的是热带雨林气候,D图所示的是热带沙漠气候;读“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资料图”可得,⑧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地属于地中海气候,①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③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2)①②③气候类型都属于热带气候,其相同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3)④地中海气候类型所在地区的许多树木,叶片比较小,而且表面多“蜡质层”,可减少水分蒸发,适应该地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点。
(4)50°N附近⑤、⑦、⑧三地中⑤和⑧降水多,⑦地降水少,由此可得,50°N穿过的地区降水分布规律是: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5)夏季很多内地人喜欢去海滨城市青岛避暑,造成沿海比内地夏季气温偏低的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故答案为:
(1)A;(2)全年高温;赤道附近;(3)炎热干燥;(4)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海陆位置;(5)C。
(1)读图可得,A图所示的是温带季风气候,B图所示的是地中海气候,C图所示的是热带雨林气候,D图所示的是热带沙漠气候,据此解答。
(2)①是热带雨林气候,②是热带草原气候,③是热带沙漠气候,据此解答。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夏季温和多雨。
(4)50°N穿过的地区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5)造成沿海比内地夏季气温偏低的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世界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据图中不同序号的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23.【答案】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海陆因素?
D?
C?
地形平坦
【解析】解:(1)亚洲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图1中A、B两地纬度相同,A地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地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一年内降水较少;两地降水量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
(2)地势高低决定河流流向。读图可得,亚洲河流大多自中部流向四周,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所以亚洲东西方向地势特点是东西低,中间高,故D正确。
(3)亚洲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图1中A、B、C、D四地,生活景观如图2所示的是C区域即东南亚地区,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多高架屋。
(4)图中a、b、c、d四条大河的中下游,都是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城市密集地带,这些城市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原因是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等。
故答案为:
(1)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海陆因素;(2)D;(3)C;(4)地形平坦。
(1)A地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地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
(2)亚洲东西方向地势特点是东西低,中间高。
(3)图2所示的是东南亚地区,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多高架屋。
(4)城市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原因是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等。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亚洲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地势特点、城市分布特点及不同地区的景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4.【答案】南北回归线?
热带大陆?
以赤道气候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热带草原?
丙?
大西洋?
地形因素
【解析】解:读图分析可知:
(1)非洲3/4的面积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因而被称为“热带大陆”。
(2)非洲气候类型形成以赤道气候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非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3)图中四条河流中,丙和为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丙是刚果河,由于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流量最大。
(4)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被誉为“赤道雪峰”,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故答案为:(1)南北回归线;热带大陆;(2)以赤道气候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热带草原;(3)丙;大西洋;(4)地形因素。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考查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分布、河流特点等,熟记课本知识读图解答即可。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