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列举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多元性特点。
2.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社会的状况,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了解夏商周的制度文明,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特点。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形成的发展道路。
导入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何尊”
导入
据何尊铭文记载,周成王继承武王遗训,营建东都洛邑(洛阳)。
武王曾祭告上天说“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yì,治理)民。”
——许宏《最早的中国》
此将“中国”指向洛阳盆地及以其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意欲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中国”最早见于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何尊”
学习目标一:满天星斗的石器时代
距今
1万年
距今
170万年
元谋人
距今
70-20万年
北京人
距今
7000年
距今
5000年
·仰韶文化(
)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
早期
中期
晚期
原
始
社
会
历
经
200
万
年
(使用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渔猎采集
·群居
·用火
(使用打磨结合石器)
新石器时代
·制陶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粟、彩陶
水稻、养蚕缫丝
生产力的发展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故也称为彩陶文化。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
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此后将有类似文化特征的同时期遗址,归为仰韶文化时期,如陕西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
考古学小知识
【仰韶文化时期】
学习目标一:满天星斗的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多源的,
即“满天星斗”
理论,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格系统,但又有主有次。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大汶口
文化
·依据地图,概括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典型特征?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小试牛刀
请将下列文化遗存与其相应的特点连线。
文化遗存
发展特点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黄河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最早学会用火
彩绘陶器、种植粟
学习目标二:部落林立的“万邦”
时代
仰韶文化
大汶口
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陶寺遗址
山东大范庄遗址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古史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
陶寺都邑城墙圈围起的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约7公里,高可阻人……在陶寺一处墓地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墓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包括各类重器。人们相信这是陶寺社会“金字塔”式等级结构的反映,王者、高中低层贵族、平民、赤贫乃至非自由人已分化。
——许宏《何以中国》
概括陶寺古国的社会特点?
学习目标二:部落林立的“万邦”
时代
私有制出现
生产力发展
贫富分化、
不平等出现
部落内部权贵阶层出现,阶级分化明显
氏族部落对外征战
氏族部落联盟壮大
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父权制确立,
母系氏族财产公有制逐渐瓦解
陶寺古国
学习目标二:部落林立的“万邦”
时代
学者推测为尧舜文化
陶寺古国
陶寺遗址“八大最”
1、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比英国巨石阵早500年
3、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未成系统
4、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特磬(编磬的鼻祖)
5、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
6、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
7、史前中亚最大的城址
8、发现了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彩绘大龙盘
朱书扁壶
日影天文观测台
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形成有哪些标志?
城市(而非一般的简单聚落)、文字、大型的礼仪性建筑(宫殿、宗庙、大墓等)、冶金术(金属器,在古代主要是铜器),还有贫富分化等,这是目前考古学、历史学界衡量古代文明的最主要的几个标准、文明的因素......一般认为要有两个以上因素,才能算是一个文明社会。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
小试牛刀
2007年3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有
①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②良渚文化有精美的玉器
③龙山文化已有私有制产生
④姜寨人的人际关系是近乎平等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龙山文化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距今
5000年(BC3000)
·龙山文化
学习目标三:天下为家的“三代”
王朝
·二里头文化
BC2070
夏(可能)
新石器晚期
王朝都邑(河南偃师)复杂而发达,有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
——许宏《最早的中国》
成为强势辐射的核心文化,
“多元一体”不断发展
·二里头文化影响范围
学习目标三:天下为家的“三代”
王朝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启“家天下”
的政治
2.中央:
夏王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机构
3.地方:
夏部族生活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4.历法:
《夏小正》指导农事生产
学习目标三:天下为家的“三代”
王朝
BC2070
夏(二里头)(可能)
约BC1600
商(殷墟)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中央:夏王最高统治者
中央机构
3.地方:直接统治夏部族
间接其他部族
4.历法:《夏小正》
·逐渐形成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中央:商王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度
(直接控制王畿、间接控制方国部族)
·历法:干支纪日法
·文字:不断成熟的甲骨文
·经济: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效果: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力扩大
完善
约BC1600商
BC
2070
夏(可能)
BC1046
周
学习目标三:天下为家的“三代”
王朝
殷
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训,要营建被称为“成周”的洛邑(洛阳)。武王曾祭告上天说“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yì,治理)民。”
武王灭商后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以治殷民。同时武王派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周围建立邶、鄘、卫三国监视武庚。武王病逝,嫡长子姬诵(其母为齐太公吕尚之女)幼年继位,史称周成王,周公旦摄政,引起三兄弟猜疑。武庚见机拉拢三人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叛后,完成武王遗训,营建东都洛邑,以镇东方。
②先代贵族
③功臣
①同姓王族
学习目标三:天下为家的“三代”
王朝
1.周天子如何加强统治?
庶民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奴隶
宗法制维系
内容:
1.以血缘亲疏关系确定继承关系
2.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小宗服从大宗的等级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
2.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上的冲突与矛盾。
学习目标三:天下为家的“三代”
王朝
约BC1600商
BC
2070
夏(可能)
BC1046
西周
BC771
东周
春秋
战国
BC221秦朝
开创世袭制
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结合
内外服制度
王占卜理解天命
宗法制
宗法制
分封制
三代王朝借助哪些力量加强核心文化?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结合
大一统的
帝制时代
多元一体格局继续发展
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苏秉琦
小试牛刀
1.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gui),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利簋足下连铸方座,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中可以得出利簋的史料价值有
①商周青铜器用途广泛
②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
③武王伐纣的时间
④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小试牛刀
2.《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四年建侯卫”“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B
小结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贫富未分化)
父系氏族社会:
(晚期)
(晚期)
原始社会
私有制产生
部落战争、联盟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五帝)万邦时代
夏
商
西周
奴隶制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龙山、红山、良渚
:世袭制、中央机构与地方部族统治、历法
:宗法制、中央机构与内外服制度、甲骨文、井田制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多元
一体
发展
二里头文化
殷墟
镐京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