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08 21: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重点)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的特点;(重、难点)
3.学会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并能够在图中识别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特征。(难点)
教学目
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24页文字及图片,独立完成“登山行囊”。
千佛山
海平面
285米
泰山

1.海拔是地面某一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海平面
1532米
千佛山
海平面
285米
泰山
2.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另一地点
1532米
千佛山
海平面
285米
1532米
泰山
3.由图可知:泰山的海拔是 米,济南千佛山的海拔是
米,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米。
1532
285
1247
出发喽!
等高线地形图
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同线等高)
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称为
等高线地形图。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等的。
稀疏
密集




1. A点的海拔是 米, B点的海拔是 米,两点间的相对高度是 米。
2.陡坡,等高线 ;缓坡,等高线 。
密集
稀疏
A
B
300
100
200
字母
山地部位
等高线特点
A
等高线闭合,中间 (高/低),四周 (高/低)
B
两个 (山地部位)的过渡地带
C
等高线 在一起
D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 (高/低)处凸出
E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 (高/低)处凸出
C
B
D
E
山顶


鞍部
山顶
陡崖
重叠
山谷

山脊

A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找到A、B、C、D、E分别代表的山地部位,并从图中分析其等高线特征。
小组合作
到目的地喽!
选择从哪登山呢?
悠闲赏景
小河溯源
惊险刺激
选择登山主题确定登山路线,说出经过的地形部位名称,及选择理由。
主题登山路线
解析:图中虚线处的等高线是由低处凸向高出,中间低,两侧高,所以应为山谷,也可以根据口诀“凸高为谷”来判断。
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
 A.山谷 B.鞍部 C.山顶 D.山脊
教学目
典例分析
————分层设色地形图
430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教材26页图文资料,完成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地形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_______ 米以下
地面一望无际
丘陵
较低,500米以下
起伏_______
高原
较高,500米以上
内部平坦、边缘_______
盆地
四周____,中间____
200
较大
较陡
高 低
500
200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崎岖不平
500
500
盆地


解析:在五种基本地形中,除了平原地面广阔平坦外,高原地面也具备该特征,只是在边缘地区坡度较陡;地面连绵起伏的除了山地还有丘陵,丘陵的起伏坡度较小,山地的坡度较大;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故选B。
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教学目
典例分析
地形剖面图
放眼高低起伏—地形剖面图
-200m
-100m
0m
100m
200m
300m
300m
200m
100m
0m
100m
200m
等高线
等深线
放眼高低起伏—地形剖面图
本次的“登山”之旅,意义非凡,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解析:登山春游应选择坡度较缓的山坡,而缓坡处的等高线特点是较稀疏。比较A、B两处等高线可以发现B坡较稀疏,因此应该选择B线路。
小明和班上的同学去爬山春游。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哪条路线最省力?并说明理由。
A
B
教学目
课堂练习
解析:在山地修路的时候应该选择经过等高线较少的路线,这样的设计坡度较和缓,易于施工,减少了工程量,所以应选择方案②。
下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 ?(①或②),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



教学目
课堂练习
学校准备组织部分同学去下图所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读图回答问题。
(1)甲村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山地 D.丘陵
(2)丙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两段中适合开展攀岩活动的
是______________。
B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水流较快
B
教学目
课堂练习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