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碳的世界》8.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证明空气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2、下列气体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防毒面具 B、氧气-气割 C、木炭-铅笔芯 D、CO2-气体肥料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体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0.03%
C.液态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D.干冰能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有氧气
C.将某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液体变红,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集气瓶中不一定是纯氧
6、如图是干冰,关于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于人工降雨
B.是甲烷的固体
C.升华后的气体可作肥料
D.放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
7、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B.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C.制作碳酸饮料的原料 D.火灾发生时作灭火剂
9、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构成不同
C.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D.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CO2能和水反应生成酸
10、据报道,全球气温升高已破纪录,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因素,进行了N2、O2、CO2及空气温室效应强度的比较实验(如图所示)。分析曲线并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需要在有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
B.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D.氧气、氮气都属于温室气体
11、小金针对CO2的性质进行了相关整理,全部符合事实的一项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分析
A ? 塑料瓶变瘪 能证明CO2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
B ? 溶液由紫色变红 证明CO2具有酸性
C
蜡烛熄灭 体现CO2能灭火
D ? 收集到一瓶CO2 体现CO2在水中溶解能力很强
A.A B.B C.C D.D
12、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Ⅰ、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对比实验Ⅰ、Ⅳ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对比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13、下列涉及化学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粒观: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B.转化观:O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守恒观:1g氢气和1g氧气充分反应后所得水蒸气的质量为2g
D.结构观:氖原子和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14、CO混有少量的CO2,用如图装置收集瓶较纯净的CO,说法错误的是( )
A.I中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B.气体通入后,I中的液体会流向Ⅱ
C.反应结束后,CO收集在Ⅱ中
D.若I中导气管始终保持液封,则不必尾气处理
15、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A中滴加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B.装置B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③比①先变红
C.装置中①③变红,②不变红是因为生成的CO2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
D.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
二、填空题:
16、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
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CO2,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
(1)“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的加剧。
(2)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主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4)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被封存起来的CO2用于冷藏食物的原理是 。
17、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1)微观角度: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CO2和H2转化为甲醇(CH3OH)和X.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画出X分子的微观示意图: 。
(2)性质角度:如图是某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②③不变色,①④变红色,且④比①先变红,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3)应用角度:Al-CO2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电池的工作原理:在O2的催化下,Al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Al2(C2O4)3.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环保角度:全球参与控制CO2的排放量是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根本对策。下列对限制CO2排放量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制定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国际规定
B.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含CO2的废气
C.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
D.多砍伐森林中的树木
18、下列是与二氧化碳有关的一些实验,请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A所示实验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图B所示实验,①、④是用紫色石蕊试液湿润的棉球,②、③是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③④对比说明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 (填写物质名称),写出实验中产生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①④对比观察到的现象是 ,得出的结论是 。
(3)用图C所示矿泉水瓶可以证明CO2与澄清石灰水确实发生了反应,振荡后,其现象是 ,涉及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①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C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通过D处现象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②某同学将上述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如图2所示: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C B D B D B B D
11 12 13 14 15
C C B C B
二、填空题:
16、答案:(1)温室效应;
(2)C+O2CO2;
(3)变小;
(4)CO2+H2O=H2CO3;
(5)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
17、答案:(1);
(2)密度大于空气、能与水反应;
(3)2Al+6CO2Al2(C2O4)3。
?(4)BD。
18、答案:(1)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碳酸;CO2+H2O=H2CO3;④中棉球比①先变红;CO2密度大于空气;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软塑料瓶变瘪了;CO2+Ca(OH)2=CaCO3↓+H2O.
19、答案:① H2CO3;检验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②bc不变色,d、a先后变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