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一)
(一)
齐寇将至①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②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至③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④能如此?”宋王因怒诎⑤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⑥齐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向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不若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向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秋·雍塞》。②候:侦察。③至:一本作“生”。这句意思是:这真叫作肉里自已生出了虫子。比喻无中生有。④恶:怎么。⑤诎:同“屈”,冤枉。⑥不意:不料。
1.解释加点的词。(8分)
(1)国人恐矣
国:
(2)今又私患向之先视齐寇者
患:
(3)不若先夫亡者亡
亡:
(4)向之死者宜矣
向:
2.下列加点词与“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2分)(
)
A.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2)向之死者宜矣。
4.从选文看,宋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二)
楚人患眚
[清]唐甄
楚人有患眚①者,一日谓其妻曰:“吾目幸②矣,吾见邻屋之上大树焉。”其妻曰:“邻屋之上无树也。”祷于湘山,又谓其仆曰:“吾目幸矣吾见大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其仆曰:“我所望皆江山也,安有大衢③?”夫无树而有树,无衢而有衢,岂目之明哉?目之病也!不达而以为达,不贯④甲而以为贯,岂心之明哉?心之病也!
(选自《潜书·自明》)
【注释】①眚(shěnɡ):眼病。②幸:好。③衢:道路。④贯:透彻。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楚人有患眚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B.安有大衢/安求其能千里也
C.岂目之明哉/皆指目陈胜
D.不达而以为达/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吾目幸矣吾见大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吾目幸矣,吾见邻屋之上大树焉。
(2)邻屋之上无树也。
(3)安有大衢?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
A.邻屋之上无树也。
B.吾见邻屋之上大树焉。
C.我所望皆江山也。
D.心之病也!
5.结合文章内容,请概括“目之病”和“心之病”的相似之处,再简单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5分)
(三)
孝丐
丐不如①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②。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敝舟系柳阴下。舟虽敝,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③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注释】①如:比得上。②吴:古地名。③奉:同俸”,双手相持,表示尊敬。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3分)(
)
A.吾有母在,将以遗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行里许,至河旁
(五柳)先生不知何许人
C.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潭中鱼可百许头
D.竹树掩映,一敝舟系柳阴下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尝行乞于吴
尝:
(2)舟虽敝,颇洁
颇:
(3)哀而与之食
哀:
(4)俟母举杯
俟: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
5.文章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这个“孝丐”的“孝”?请简要概括出其中两个事例。(3分)
参考答案
(一)
1.(1)国都(2)担心(3)逃跑(4)从前,先前
2.B(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中的“以”:因为。A.凭;B.都是“因为”的意思;C.用以;D.表目的,相当于“来”)
3.(1)国难当头,危在旦夕,你这是往哪儿去呢?(2)先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
4.宋王是个听信谗言,昏庸,草菅人命(残忍)的人。
5.不准讲真话,就会问题成堆,不可收拾。/作为领导者,应听
取正确的建议,否则,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从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译文
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都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使者的话刚说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叫作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汇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这样,一连屈杀了三个使者。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果然齐军迫近,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就在这时,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哥哥)问:“国难当头,危在旦夕,你这是往哪儿去呢?”他的弟弟回答说:“我奉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性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为汇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好呢?”他的哥哥说:“既然据情实报,会比别人先死;不如谎报,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连齐军影子也看不见,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不久,齐军打来,宋王惊慌失措,只好跳上车去;赶快逃命。那个使者,早已逃到其他国家,做了富翁。
(二)
1.B(A.患病,生病,动词/祸患,名词;都是“哪里“怎么”的意思;C.眼睛/用眼看;D.通达/做大官)
2..吾目幸矣/吾见大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
3.(1)我的眼睛好了,我看见邻居家屋上的大树了。
(2)邻居家屋上没有树啊。
(3)哪里有什么通衢大道呀?
4.B(A、C、D三句是判断语气,B句是一般陈述语气)
5.“目之病”和“心之病”都是做人做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观臆断,层次浅薄,引人发笑。这启示我们:做人做事应
从实际出发,只有及时反省得失,才能收获真才实学。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得眼病的人,一天对他的妻子说:“我的眼睛好了,我看见邻居家屋上的大树了。”他的妻子说:“邻居家屋上没有树啊。”在湘山拜神许愿时,他又对他的仆人说:“我的眼睛好了,我看见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啦,那大道上熙熙攘攘的,不是车马人流吗?”他的仆人说:“我所望见的都是河流山峦,哪里有什么通衢大道呀?”没有树却说能看到树,没有路却说能看到路,难道能说眼睛好了吗?实际上是眼睛有毛病啊。不通达却自以为通达,不透彻却以为透彻,难道是心里明白吗?实际上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啊!
(三)
1.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
2.B(A.赠送;B.左右/处所,地方;C.大约;D.破)
3.(1)曾经(2)十分(3)为…感到可怜(4)等到
4.看见(他这样做)的人都对此感到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样做的原因。
5.①每次乞讨到食物,自己不吃,把它储存在竹筒中带给母亲吃。②整理乞讨来的食物,恭恭敬敬地捧给母亲并伺候母亲吃。③唱歌、像小孩子游戏那样闹着玩,逗母亲开心。④为母亲能吃饱,到处乞食,不惧疲惫。⑤宁可忍受饥饿,也不在母亲吃之前吃讨来的食物。⑥把母亲住的破旧小船收拾得干干净净。(写出其中的两点,意思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曾经在吴地行乞。但凡(他)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他这样做)的人都对此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样做的原因,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将把这些赠送给她(吃)。”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几里路到了河边,河岸竹树掩映在一片柳荫下系着一叶小舟。小舟虽然很破旧,但是很干净,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唱歌表演儿戏,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做别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十分疲惫。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几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乞丐也不知去哪里了。(听)乞丐说自己姓沈,当年三十岁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