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45分)
1.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准确判断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
A.
他的眼睛根本就没有失明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
双耳效应原理,他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D.
一种巧合
2.
宋祖英和席琳
迪翁都是著名歌唱演员。当她们表演女声二重唱时,我们仍能分辨出她们的声音来,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歌声有不同的
?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音速
3.
1.成语“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
音调高
B.
响度大
C.
音色美
D.
频率高
4.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5.
如图所示,
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
、
、
、
、
、
、
、
”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
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
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
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6.
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
声音的音调不同
B.
声音被多次反射
C.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7.
人耳如果离过响的声源很近时,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
损坏耳廓
B.
伤害人的耳道
C.
耳蜗受到破坏
D.
使鼓膜受到伤害
8.
坐在岸边的小明同学看到河对岸的修桥工地上有工人用手匀速上下挥动铁锤,每隔
秒钟敲打钢轨一次。当铁锤碰到钢轨时,小明听到敲击声,而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如果空气中的声速为
,则河的宽度大约是
?
A.
米
B.
米
C.
米
D.
米
9.
下列关于声波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利用岩层发生形变的地声异常来测地震等级,是因为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B.
古人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C.
潜入水底的人一定听不到岸上的各种声音
D.
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样直接交谈
10.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
?
A.
频率高,人耳听不到
B.
频率高,人耳能听到
C.
频率低,人耳能听到
D.
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11.
关于声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
C.
公共场合要“轻声说话”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
D.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12.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
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
D.
是一种条件反射
13.
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点上很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
?
A.
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
B.
不同的人声音的频率不同
C.
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D.
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
14.
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15.
在校园音乐会上,小明发现拉二胡的同学的手指不断地在弦上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阻止琴弦振动
B.
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
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
为了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二、填空题(共8小题;共24分)
16.
人耳是用来接收
?的器官,声波具有能量,所以能引起鼓膜的
?,又由于声波传递着
?,所以人们通过它可以对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作出相应的反应。自己把耳朵蒙起来能很清楚地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这种传播声音的方式是
?,耳廓是通过对声波的
?来收集声音的。
17.
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声音的
?,响度大小与
?和
?有关。
18.
同学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交谈的语声,是靠
?传播的;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音或脚步声吓跑,说明声音还可以靠
?传播;贝多芬耳聋之后,把小木棒的一端放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仍然可以听见琴声,说明声音还可以靠
?传播(以上空格均填写介质种类)。
19.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以上时,人耳能把原声跟回声区别开。如果某人能听到回声,则他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应大于
?
。(声速为
)
20.
年
月
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
?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21.
如图所示,音叉发出声音时,它在
?;用细线悬挂起一只泡沫塑料小球,将发声的音叉慢慢接近小球,当音叉接触小球时,小球将会
?,待小球静止后,用手捏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再接触小球,小球将会
?。以上现象表明
?。
22.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
,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
变高(选填乐音的三要素)。
23.
手机是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接通手机后,小明听见是妈妈打来的电话,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小明是根据声音的
?
来判断的。
三、简答题(共2小题;共20分)
24.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
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有关的合理场景。
25.
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那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
()
?
()
?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11分)
26.
如图所示,在人与山之间有一条铁路穿过,当一列火车刚好行驶在人与山之间时拉响了汽笛,人看见汽笛冒出的白烟
秒后听到汽笛声,又经过
秒后听到被山反射回来的汽笛声。求:
(1)人与铁路之间的距离;
(2)人与山之间的距离(忽略光传播的时间,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米/秒)。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解析】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即使不用眼睛看人们也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2.
A
3.
B
【解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引吭高歌”中的“高”是声音的响度大。
4.
B
【解析】(1)演员经常调节弦的松紧,弦的松紧程度决定着振动的频率,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2)用力大小能改变弦偏离原位置的大小,能改变振幅,能改变响度。
(3)音色的影响因素是材料和结构,改变松紧时,没有改变弦的材料和结构,没有改变音色。
5.
C
6.
B
【解析】对于同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是不变的,所以回音壁并不能改变人的音调,故A错误;
回声壁是能让人听到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B符合题意;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但是回声是声音的反射产生的,与上述现象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声音确实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但它不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7.
D
8.
D
【解析】()工人每隔
敲打钢轨一次,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则声音传到小明处所需要的时间
;
()声音的路程,即河的宽度为
。
9.
A
10.
D
【解析】因为地震时发出声音的频率特别低,低于
,不在人耳的听力范围,所以听不到。
11.
C
12.
C
13.
C
14.
A
15.
D
第二部分
16.
声波;振动;信息;骨导;反射
17.
大小(或响亮程度);发声体的振幅;人耳到声源的距离
18.
气体;液体;固体
【解析】同学之间交谈的语声,是靠空气传播的;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音或脚步声吓跑,说明声音还可以靠液体传播;贝多芬耳聋之后,把小木棒的一端放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仍然可以听见琴声,说明声音还可以靠固体传播。
19.
【解析】回声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的。若回声与原声间隔时间为
,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用的时间是
,声速为
,则声音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声波“走”了个来回,所以人与障碍物的距离应为
。
20.
次
【解析】在发生一些海啸、地震等大型的自然灾害中,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受到伤害,其原因是由于在上述灾害中伴有一些次声波,这些是人听不到的,故上述现象是由于在地震时产生了次声波的缘故。
21.
振动;被弹开;静止;物体发声时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2.
音调
23.
音色
第三部分
24.
学生将等待很长时间后才能听到老师所讲的话;
百米赛跑将无法使用发令枪;
汽车鸣笛将没有作用。(合理即可)
25.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能传播声音
【解析】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从右边的音叉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也能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第四部分
26.
(1)
【解析】。
??????(2)
【解析】。
第5页(共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