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1-09 14: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30分)
1.
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是大气污染物
B.
都能与水反应
C.
都能还原氧化铜
D.
都能通过碳与氧气反应制得
2.
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
A.
迅速做人工呼吸
B.
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
拨打急救电话
D.
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3.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不易溶于水
B.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
C.
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
D.
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
某班同学在对
进行功与过的讨论时,列举的以下事实既可以体现
的功,又可以体现
的过的是
?
A.
可以使人窒息
B.
可以做气体肥料
C.
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D.
固体
用于人工降雨
5.
对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一般不能支持燃烧
B.
支持燃烧
C.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6.
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
A.
扇灭——隔绝氧气
B.
剪掉烛芯——隔离可燃物
C.
湿抹布盖火——隔绝氧气
D.
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7.
近年来,媒体常报道出煤气中毒的惨剧,煤气中毒是由于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
引起的,下列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煤气中毒发生的是
?
A.
严寒的冬天,在狭小密闭的房间内烧炭取暖,在炭盘旁边放一盘水
B.
在清洗偏远的水井时,边用柴油作为能源的抽水机放到井内抽水,边派人戴着口罩到井下洗井
C.
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密闭的冲凉房内
D.
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冲凉房外面,且要通风透气
8.
某班同学在对
进行功与过的讨论时,列举的以下事实既可以体现
的功,又可以体现
的过的是
?
A.
可以使人窒息
B.
可以作气体肥料
C.
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D.
固体
可用于人工降雨
9.
根据化学实验常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
楼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
煤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10.
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石油是纯净物
B.
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都是化石燃料
C.
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D.
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获得热能
11.
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
燃烧木炭制取二氧化碳
B.
加热氯酸钾和少量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C.
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
稀硫酸跟铜反应制取氢气
12.
小金在网络上看到一则帖子声称“可乐和曼妥思薄荷糖同时服用可致命。”这引起了小金的兴趣,小金把
颗曼妥思薄荷糖放入一瓶可乐中,马上出现了喷涌现象,但两者同时食用后,身体却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觉。小金百思不得其解,最终查阅资料得知此喷涌现象属正常反应,主要是曼妥思薄荷糖表面含有阿拉伯胶,它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却能加快可乐等碳酸饮料分解,使之瞬间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出现喷涌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阿拉伯胶在反应中相当于催化剂
B.
喷涌现象发生时,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C.
把曼妥思薄荷糖放入雪碧中不能形成喷涌现象
D.
喷涌而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种氧化物
13.
野炊时,小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
升高木柴的温度
C.
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
方便添加木柴
14.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验证面粉粉尘能发生爆炸
B.
验证酚酞分子在不断运动
C.
验证
的密度比空气大
D.
探究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15.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电解水一段时间:
B.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C.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D.
实验室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20分)
16.
少量气体的收集或短时间贮存一般使用
?瓶。该仪器
?加热,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
?遮盖;在瓶内进行物质燃烧实验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
?或铺
?。
17.
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呼吸
B.碳酸分解
C.甲烷燃烧
D.
?
18.
一氧化碳是
?(选填“有”或“无”)毒的气体,它是
?色
?气味的气体,
?(选填“能”或“难”)溶于水,其摩尔质量为
?。同温同压时,一氧化碳的密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约等于”)空气的密度。
19.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一根
?的木条放到
?,若
?,说明已收集满;否则,未满。
20.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充分燃烧:
?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30分)
21.
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数林砍掉形成隔离带
?。
22.
同学们要做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图()是课本上的装置,图()是同学们改进的装置。写出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的作用是
?;为了使氧化铜完全还原常加入过量的碳粉,由此猜测改进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
23.

朝阳一模
】硅()是太阳能电池和电脑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利用石英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生产高纯硅的流程图如下(整个制备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气)。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程中无氧气的原因可能是
?。
(2)以上生产高纯硅的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24.
为什么实验室不用碳酸钠粉末替代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25.
阅读下列短文,请在划线语句下方的括号内选择填写“反应条件”、“反应现象”或“实验结论”。
(1)把硫磺放在酒精灯火焰上
,硫磺
,发出
,并产生
,这是

(2)将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固体粉末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
,看到试管口
,这是
;又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这说明
,加热后试管内留下
,这是

四、计算题(共2小题;共20分)
26.
实验室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
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
的白色沉淀,请计算: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27.
某含杂质的碳酸氢钠固体样品
(杂质中不含钠元素且受热不分解),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加热一段时间,使
部分分解,固体样品的质量变为
。(已知
)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该固体样品中
的质量为多少克?
(2)该固体样品中
分解了多少克?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A、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但现阶段不把二氧化碳作为空气的污染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与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
B
3.
A
4.
C
【解析】
不支持呼吸,故可以使人窒息,体现了
的过;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以做气体肥料,体现了
的功;而温室效应既使全球变暖,使气候反常,这是过,又可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有利于大棚蔬菜的培育,这是功;固体
可用于人工降雨,体现了
的功。
5.
B
6.
A
【解析】A、扇灭蜡烛,使然着的烛心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对应错误;
B、将烛芯剪去属于消除可燃物灭火,对应正确;
C、湿抹布盖火,属于隔绝氧气灭火,对应正确;
D、用水浇灭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对应正确。
故选:A。
7.
D
【解析】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狭小密闭的房间内烧炭取暖,在炭盘旁边放一盘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不能有效地避免煤气中毒发生,故错;
B、柴油如果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故错;
C、液化石油气燃烧,有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安装在密闭的冲凉房内,气体不流通,有可能使人中毒,故错;
D、液化石油气燃烧,有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冲凉房外面,且要通风透气,气体流通快,故对。
8.
C
【解析】A、
可以使人窒息主要体现了
的过。A不符合题意;
B、
可以作气体肥料主要体现了
的功。B不符合题意;
C、
的量过多时可以产生温室效应主要体现了
的过,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主要体现了
的功。故C符合题意;
D、固体
可用于人工降雨是体现了
的功。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
A
【解析】A、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或氧气,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正确。
B、家用电器着火时,为了防止触电,要立即关闭电源再用水浇灭,所以错误。
C、打开所有门窗,会使空气对流,为可燃物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更旺,所以错误。
D、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可能发生爆炸,打开排风扇会产生电火花,所以错误。
故选A
10.
C
【解析】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错误;
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故正确;
D.燃烧、摩擦等都可以产生热能,所以说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得到热能是错误的,故错误。
故选C。
11.
B
【解析】A、用木炭完全燃烧制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氧气,且不易收集,方法不可行,故A错误;
B、用

的混合物加热制
,高锰酸钾易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又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方法可行,故B正确;
C、稀硫酸跟石灰石生成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于水,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故C错误;
D、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的后面,所以稀硫酸跟铜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B。
12.
C
【解析】A、根据题意阿拉伯胶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却能加快可乐等碳酸饮料分解,使之瞬间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阿拉伯胶在反应中相当于催化剂,故正确;
B、喷涌现象发生时,碳酸饮料分解属于化学变化,气体从液体中喷涌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C、雪碧也属于碳酸饮料,把曼妥思薄荷糖放入雪碧中也能形成喷涌现象,故错误;
D、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符合氧化物的概念,故正确。
13.
A
14.
B
【解析】A、当鼓入的空气是面粉充满金属罐时,面粉就会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引起爆炸;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有挥发性,使滴有酚酞溶液的小花变红,验证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烧杯内的蜡烛有低至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火焰上方的干烧杯中有水雾产生,则石蜡中含有氢元素;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5.
C
【解析】A、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不变,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不能为零。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实验室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当双氧水完全分解时不再生成氧气。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第二部分
16.
集气瓶;不能;毛玻片;水;细砂
17.
A;铁生锈(或食物腐烂等)
18.
有;无;无;难;;约等于
19.
燃着;集气瓶口;火焰熄灭
20.
第三部分
21.
(1)
隔绝氧气
【解析】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通过锅盖盖在锅上而使锅内的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
??????(2)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解析】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3)
撤离可燃物
【解析】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燃烧。
22.
;碳;检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有毒的一氧化碳,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解析】碳还原氧化铜可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式时:
;此反应中,碳得到了氧转化为了二氧化碳,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澄清的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所以澄清的石灰水是用来检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过量的碳粉会与装置内的氧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气球可以将有害的一氧化碳气体收集起来,避免造成空气的污染。
故答案为:
;碳;检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有毒的一氧化碳,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23.
(1)
防止产生爆炸
【解析】该反应过程中用到了氢气,氢气是可燃性的气体,不纯时与氧气反应可能产生爆炸。
??????(2)
【解析】三氯硅烷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氯化氢可以重复循环利用。
24.
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
25.
(1)
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现象;反应现象;实验结论
??????(2)
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实验结论;反应现象;实验结论;反应现象;实验结论
第四部分
26.
【解析】设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答: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27.
(1)
某含杂质的碳酸氢钠固体样品
,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所以钠元素的质量
,根据钠元素在碳酸氢钠中所占质量比,可得碳酸氢钠的质量
,所以该固体样品中
的质量为

??????(2)
由题意可得产生的气体的质量

由化学方程式
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
,两气体的总重量为
,故可得二氧化碳质量
,设该固体样品中
分解了



故该固体样品中
分解了

第7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