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统编版
高一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
导引
1.辽的起源、政权的建立、辽宋关系、政治制度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西夏的起源、政权的建立、政治制度特点、与宋和辽的关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金朝的起源、政权的建立、与宋和辽的关系、政治制度特点、兴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蒙古政权的建立与扩张;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历程;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的内涵、特点、地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5.元朝新民族的形成过程;元朝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元朝灭亡的原因及元亡后的民族关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座标
自学检测
1、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行台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朝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政、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朝刺史相同
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题干中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故选B项
B
2、下列各项搭配错误的是( )
A.女真族——完颜阿骨打
B.蒙古族——松赞干布
C.契丹族——耶律阿保机
D.党项族——元昊
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物。其中“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分别指的是( )
A.李渊、赵构、铁木真
B.李世民、赵匡胤、铁木真
C.李渊、赵构、忽必烈
D.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
B
B
自学检测
4、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朝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朝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5、《元史》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实质上说明元朝时期( )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政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D.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A
A
自学检测
4、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朝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朝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5、《元史》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实质上说明元朝时期( )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政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D.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A
A
自学检测
一、辽与西夏
1.辽
(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_______、_______生活。
(2)建立政权:______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_______,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3)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_______局面,通使频繁,
贸易活跃。
游牧
渔猎
916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和平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耶律阿保机
基础梳理
(4)政治制度
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
_______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_______等_______民族事务。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_______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_______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思考1:阅读教材第54页【学思之窗】中的材料,材料反映出辽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段材料从什么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提示1:特点:因俗而治。角度:服饰。
汉人
契丹
游牧
草原
行营
2.西夏
(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_________是古代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政权:_______年,党项首领_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4)与宋、辽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_______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党项族
羌人
1038
元昊
北宋
金朝
李元昊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
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夏国传》
二、金朝入主中原
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_________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立政权:1114
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___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3.与辽、宋关系:_______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_______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
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______。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1125
南宋
中都
5.制度
(1)基本沿袭___________。
(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___________。
①构成:凡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
②特点: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
猛安(十谋克为一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诸谋克(三百户一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
——《金史·百官志》
6.兴衰
(1)鼎盛:12
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_,世宗被百姓誉为
“_________”。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___________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思考2:猛安谋克制度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2:金朝女真族兵农合一的管理组织。
大定之治
小尧舜
猛安谋克
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监察之责……孳孳(通:孜孜)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
——《金史·世宗纪》
大定之治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1)蒙古建立:1206
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___________”的尊号。
(2)蒙古的扩张:蒙古政权建立后半个世纪,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兼并云南的_______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铁木真
成吉思汗
西辽
西夏
金朝
大理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1260
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_______传统政治制度,兴建_______作为首都。
(2)_______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此后蒙古在西方的统治区脱离元朝独自发展,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1276
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4)1279
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________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中原
大都
1271
文天祥
3.巩固统一
(1)设_______、_______: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
(2)设_________:负责传递公文。
(3)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_______制度。
①内涵: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_________,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行省范围:除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
个行省。
驿道
驿站
急递铺
行省
中书省
河北
山西
山东
疆域:统合与创新并举
③特点: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④地位: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4)对其他地区的管理
①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_________管理。
②对西域地区:元朝设_____________府
、_________等管理军政事务。
③对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_______设置_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
宣慰司
澎湖
巡检司
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许有壬《至正集》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
——《元史.世祖纪三》
【特别提示】行省制度的特点
(1)行省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管理机构。
(2)行省具有双重性,表现为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形成新民族
(1)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
(2)回回:中亚、西亚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元朝的民族政策:___________。
(1)目的: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内容: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四等人制
3.元朝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
(2)灭亡:1368年,元朝灭亡。
(3)元亡后的民族去向
①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②大批留居内地的_________、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蒙古人
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漫谈辽代官制》
史料二 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金史·兵志》
史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治南。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主题探究
探究1:据史料一,指出辽代官制的名称和特点。
探究2:据史料二,指出金朝官制的名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探究3:据史料三,元代地方设置行省的依据及目的是什么?
提示2:猛安谋克制度。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便于对女真族的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金朝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提示1:南、北面官。“因俗而治”,仿效汉制。
提示3:依据: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拓展】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朝代
表现
西周
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西汉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隋唐
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
派文臣管理地方,设置通判监督地方
元朝
推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
明朝
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影响
①有利于征发赋役,管理地方秩序。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