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将进酒 +阁夜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将进酒 +阁夜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8:01:06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3课 赏析示例 将进酒
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也因为他的豪饮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他就是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使酒和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劝酒诗来走近李白。
1.作家作品
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作家作品”部分。
2.背景解读
《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也就是安史之乱前三四年光景,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一天,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喝酒,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袒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千古绝唱。
1.字音识记
①将进酒(qiānɡ)
②金樽(zūn) ③烹羊(pēnɡ)
④岑夫子(cén)
⑤馔玉(zhuàn)
⑥欢谑(xuè)
⑦千金裘(qiú)
⑧沽取(ɡū)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将进酒,杯莫停:请
(2)人生得意须尽欢:心情愉快,有兴致
(3)会须一饮三百杯:应当
(4)钟鼓馔玉不足贵:美好的饮食
(5)古来圣贤皆寂寞: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6)径须沽取对君酌:即、就
1.诗歌开头“黄河”和“人生”之间有何联系?开头四句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提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这两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是朝暮间的事,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寓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短暂,开头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诗人的这种悲伤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两鬓染霜,英雄老去,更是由当时朝廷腐败、自身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极有气势。其中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前两句将空间层层放大,后两句把时间紧紧压缩,时空上的夸张,开篇就给人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
2.表现本诗主旨的是哪两句?怎样理解这两句诗歌的含义?
提示: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含义: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表现了李白自从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他鄙视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那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
3.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提示: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4.感情上大起大落且发展变化极快,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本分析。
提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放的,发展过程大起大落。诗歌开篇,作者感叹人生短促,流露出一种悲伤之情。但悲观却非李白性情之本色,于是五、六两句来一逆转,由“悲”变为“欢”,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出一种“自信”。至此,诗人大放豪情,呼酒酣饮。在狂放之际,忽又转为激愤,以叹古人寂寞,来表现自己寂寞,故而“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过,刚露出一点深哀,又回到说酒,诗情再入狂放,要将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正在此时,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呼应,而“万古愁”则更深沉。总之,本诗感情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结束于“万古愁”。有气势,也有曲折,纵横捭阖。
1.课文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起兴和夸张手法,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充分展示出他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想象奇特,豪放飘逸
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用比喻向人们暗示时光流逝的迅疾,一去不返。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极具震撼力。
(2)句式多变,参差错落
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缀(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随性,《唐诗别裁集》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3)用典精当,耐人寻味
诗人恰当地使用了曹植宴平乐之典,用曹植来自况。通过曹植的放旷来写自己,又把曹植的诗句化为自己的诗句,用得恰当、自然、耐人寻味。
(4)大胆夸张,震撼古今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4.课文译释
如何鉴赏羁旅思乡诗
一、知识讲解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二、答题步骤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对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摄山注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摄山,在今南京市栖霞区。公元1659年,诗人客居南京时,到此游览,有感而作。
颈联“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①开门后看见松树的影子苍翠欲滴、堆积交横,潭水也显得格外空阔,清澈透明。②抒发了游子的旅思乡愁。
解析:叙述“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描绘的画面,需要抓住“积翠”“空明”;分析情感,可结合背景,推知本诗抒发的是羁旅之情。
[拓展阅读]
时势造“英雄”
      ——遥思李白当年
李白是一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个诗人,也只有诗歌的国度能缔造李白的不凡来灌溉茫茫无边的诗歌之土。时势造“英雄”,也只有唐代,这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土地里也耕耘着自由的时代,缔造了超然的李白;缔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着我走近李白。
唐代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李白则是峰顶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唐代是中国诗坛的长江与黄河,李白则是浪尖的一股劲流,凶猛而不可阻挠。失去了巨峰基垫的坚石,拥有不了自身的伟岸;失去了巨浪烘托的劲流,拥有不了自身的凶猛。于是我们了然失去了时势后盾的“英雄”拥有不了自身的不凡。
唐代的历史环境缔造了超然的李白。“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自认为是老子李耳后裔的李世民来了,骑着那昭陵六骏,如一阵风,兴盛了“站在九天绝顶看人间”的老庄道家,兴盛了自魏晋至南北朝便勃兴的佛教。没有过往的思想芥蒂,没有过往的言论束缚。于是,李白也插上了梦想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飞翔。他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他是“双睛曜宿,六翮垂云”的大鹗,昂首观宇宙把视野扩大到最大限度。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向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于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生活的超然使他耐得住身为百姓的凡,受得住皇帝召见的喜,挺得住无情流放的悲。诗格的超然使他写得出岑参、高适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使他写得出王维恬静优美的山水诗“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成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使他写得出孟浩然写意田园的田园诗“跪进雕胡饭,月光明专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更使他写得出独绝古今,无人匹敌的《将进酒》等等。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我想这就是我看到的时代造出的超然李白吧!
唐代的政治环境缔造了狂放的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昂首挺进皇宫。但他毕竟是完全生活在梦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是失望。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他不明白唐代的政坛需要的绝不是一个梦化了的诗人,更不是一个不可一世的诗人。于是,他叫喊出“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他呐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想的羽翼一次次被无情地伤害,现实的荆棘一寸寸不停地蔓延。是累了还是倦了?你停下了曾想憧憬的一切一切。但政坛的失意成就了你诗坛的得意;无尽的踌躇成就了你无边的自由。你明白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你明白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奔跑,从那现实的荆棘奔向无边的草原;你狂放,从那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到完美的不容丝毫卑屈的人格。狂放的你,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未必真那么险峻的蜀道也“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算不得多高峻的天姥山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狂放的心智,狂放的李白,我想这才是我看到的时势造出的狂放李白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李白,站在巨峰顶上遥望的李白;挺在巨浪尖前进的李白;超然狂放的李白;我走近的李白,我想更是唐代缔造的李白,时势造“英雄”,诗场“英雄”的李白。
【赏析】 作者走进那座唐诗的高峰,或者说走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并且还走进产生唐诗辉煌的那块土地——盛唐,并阐释两者的关系,认识较成熟。
PAGE第14课 自主赏析 阁夜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一个大唐足以让后人炫耀几千年。大唐的资本不光在她的经济,还有那一位位或浪漫,或现实的诗人,因为有了诗界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才使大唐帝国的文化大放异彩。上节课我们从《将进酒》中领略了李白的气度、气魄、气势;今天我们学习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称的《阁夜》一诗,去领略杜甫的风格。
1.作家作品
见第一单元《蜀相》相关部分。
2.背景解读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军阀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亡故,所以他深感寂寞悲哀。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面对三峡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于是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悲壮慷慨的诗篇。“阁夜”,即西阁之夜。
3.文化常识
【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例如: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字音识记
①雪霁(jì)  ②夷歌(yí)  ③渔樵(qiáo)
④跃马(yuè)
⑤寂寥(liáo)
⑥短景(yǐnɡ)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岁暮阴阳催短景(通“影”,日光)
(2)天涯霜雪霁寒宵(雪止)
(3)三峡星河影动摇(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4)卧龙跃马终黄土(指诸葛亮)
(5)人事音书漫寂寥(徒然、白白地)
1.全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从诗中哪些词句可看出来?
提示:共写了五种:①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从“岁暮”“催”中可看出;②客居天涯的凄寒,从“天涯”“寒宵”中可看出;③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从“野哭”“闻战伐”中可看出;④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从“终黄土”中可看出;⑤对自己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从诗的最后一句可看出。
2.明代胡应麟称赞《阁夜》:“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请课下查阅有关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①事与境合,浑然天成。用事即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诗中用事共有三处:“五更”句用祢衡事,“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作者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例如: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被掩埋于黄土下,化为历史的尘埃,而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作者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②结构严谨,感情蕴藉。诗歌的开头两句即点题,“霁寒宵”三字统摄全篇。颔联扣题写三峡夜景,颈联转笔写时局、境遇,尾联收束全篇。“人事”对应“野哭”“夷歌”;“音书”对应“天涯”“三峡”,曲折变化而环环相扣。诗中写景抒情也很有特色:诗人笔下的景色,不是对事物的刻板记录,而是染上诗人丰富感情的艺术形象,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情思。如三、四句描绘出的一幅凄清幽美的三峡夜景图,渗透着诗人极不平静的心情。
总之,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不愧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3.《阁夜》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提示:“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被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字)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来安慰自己,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颔联写景主要从哪些角度描写?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提示:①“五更鼓角声悲壮”是听觉,“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视觉。
②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描绘出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的,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不仅使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使星河的摇动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1.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感时伤乱之作,诗人通过描写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垂老自伤、孤独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2.结构图示
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3.写法赏析
(1)沉郁顿挫的风格
《阁夜》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漫天遍野的寒意从作者的心中流出。颔联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读来语调高亢,气象雄浑。颈联前句写听觉,后句写渔樵时起时落的歌声,情怀悠远。前句语调悲抑、沉重,饱含痛楚;后句语调平直,节奏舒缓深沉。尾联抒发人生感慨。“卧龙跃马终黄土”在精神上统摄全篇,表达人生历史的虚无感,音调要低沉,表现了无奈的心情。“人事音书漫寂寥”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寂寥”是情绪的核心,语调沉郁,音节顿挫。
(2)精妙的用典
①穿越时空,古为今用。从“五更”到“三峡”,不仅完成了时间至空间的链接,而且更加深了读者对百姓之劳的领悟,而“卧龙”的用典则表现了作者思古幽情之后辗转难眠的凄苦。
②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达到了用事与意境水乳交融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功力。“五更”“三峡”既是眼前景,又用了古时事,“卧龙”既是古时事,又是心中伤感,三个用典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3)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前两联中的景物描写,所暗含的是诗人对时事的伤怀。诗人从景物写起,意在创造一个与诗人内心世界一致的情境,让读者凭借具体可感的形象,走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4.课文译释
古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
一、知识讲解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始安秋日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注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世业:犹世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B.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贬黜流放。
C.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D.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言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解析:B项,“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错,因为“世业”有“世事”之意。此句有赞美隐士研习黄帝老子的学说,脱尘出俗,能悠游世事之外的意思。宋之问早年曾学道,在陆浑山庄隐居过。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坚持隐居,热心仕途混迹官场,结果仕途受挫遭贬黜。
2.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
答:这两句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余晖铺撒在江面上呈现出的美丽江天晚景,但江天虽好,终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诗人采用“欲抑先扬”手法,褒赞江天美景,实乃为抒发农浓的愁情。诗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美丽晚景似乎有意恼人。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至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那忧国忧民的眼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运用示例】
当百姓的血泪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你日日渴救众生,为人民而忧;在衰败的唐朝国君昏聩奢靡,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下,你没有背弃国君,反而将拳拳爱国心寄予皇帝唐肃宗;当繁荣昌盛的大唐沦为尸积如山、满目疮痍的人间地狱时,你又用悲愤之笔挥洒心中的惆怅。你怀抱着凌云的志向奔向腐败的唐王室,希望一展才华,为国效力,却被奸臣所阻,一生落魄;你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凄惨后,满心沉重,充满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
[拓展阅读]
杜甫草堂
金 陶
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留香的一些诗句的源头?
我行走在绿色的竹荫里,盛夏里也能感受到那习习吹来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我不敢想象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竟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歌中有过。你那草屋,就该隐在丛林修篁深处,哦,对,还应该有一层漠漠的轻烟笼罩才是。
我到了什么地方?柴门?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那该是极为简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荫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廨。
大厅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为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也就是你这一苦吟,吟出了半个盛唐。
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荫中,闪现出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
这才是你的草堂。
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
依依惜别你的草屋,徜徉在你那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
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宏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生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然而我又担心,也正是这些“杰作”,这些“补偿”,或多或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就或多或少丢失了它原先的魅力和震撼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
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
【赏析】 走近杜甫草堂,是作者多年的愿望。然而真正走近杜甫草堂时,他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因为后人的“杰作”,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丧失了遗迹的魅力与震撼力,让作者为之茫然。保存历史的遗迹,就是对古人最好的纪念。以修缮、开发等名义,破坏文物古迹原貌的做法,不是保护,更不是怀念,而是对古人、对历史的大不敬。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