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9 21:3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其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掌握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的主要内容及其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创新的。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难点】
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2.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有哪些?分别是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的?
3.如今,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时代》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1976年到1997年,邓小平曾8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其中两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他的入选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他的名字总与中国令人称奇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追寻着伟大领袖邓小平的足迹,共同探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阅读教材P46第1段,思考:在十二大、十三大两次会议中,邓小平分别提出了什么理论?这两次会议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提示: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容: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为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结合教材P47第1段,思考: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2)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阅读教材P47最后一段,思考: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阅读教材P48第1段,回答: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活动 请根据所学,讨论完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本概况表。
答案提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产生
十二大 1982年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
十三大 1987年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发展
十四大 1992年 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完善
十五大 1997年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确立
教师点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阅读教材P48本目内容,思考:
(1)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怎样的建设目标?
答案提示: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十六大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提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知识点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阅读教材P49本目内容,思考:
(1)中共十七大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提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哪些又违背了这个观点?
答案提示:体现:新能源汽车、水污染处理再循环利用等;违背:一次性筷子、化工厂污染等。
知识点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阅读教材P50本目内容并结合材料,思考:
材料一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材料二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十八大召开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提示:我国正处在国际竞争、国内改革的最关键时刻,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2)十八大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提示:科学发展观。
(3)列举中共十八大的内容。
答案提示: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师点拨: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虽然两者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十八大报告阐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倒计时。
2.在哪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答案提示: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知识点五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阅读教材P51本目内容并结合材料,思考:
材料 中共八大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九大在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提示: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而中共十九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这二者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答案提示:有。中共八大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是我国在地域上、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需要国家调整国家政策,促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点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国家政策的调整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2.十九大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提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回顾本节课所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
答案提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课堂小结
经过一系列党代会的探索,基本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必将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