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陈人杰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①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②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③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④,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注】①深源:东晋殷浩,字渊源,唐代因避李渊讳,改“渊”为“深”。②在在:处处。③江沱:江南一带。④麒麟阁:汉初萧何所造,汉宣帝为中兴之主,曾命人画功臣霍光、张安世等十一人的肖像于阁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三句的意思是,谁使得北宋覆亡百余年,中原故土始终未能收复?
B.紧接着“怅晨星残月……东帝江山”四句,感叹北方虽有报国之心的豪杰志士,但寥若晨星;而南宋王朝也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这是写南宋当权者贻误战机和词人的感慨。
D.后句“平戎策就,虎豹当关”中的“平戎策”,是指平定中原的计策,“虎豹当关”,比喻犹如虎豹般的将领把守住险要的关口,敌人休想进来。
2).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张舍人之江东》中,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C.《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的深情厚谊。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读山海经·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优美典雅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
C.“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D.诗人在与天地、古今、人、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杂诗十二首·其五
【东晋】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①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②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①骞翮:展翅高飞。②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自然运转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
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逐步深入。
2).“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却东西门行
【东汉】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雁”万里远征,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B.“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C.“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之情。
D.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有动人心魄的效果。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6.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思
陆游
鱼复城边逢雁飞,白头羁客恨依依。
远游眼底故交少,晚岁人间乐事稀。
云重古关传夜柝,月斜深巷捣秋衣。
官闲况是频移疾,药鼎荧荧卧掩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秋日里看大雁,触景生情,想自己漂泊一生,不由得心生怨愤。
B.颔联前一句承接首联中的“羁客”,颔联后一句照应首联中的“白头”,“故交少”“乐事稀”具体言明羁客之“恨”。
C.颈联运用想象,描绘出两幅不同的画面,通过对比来突出边关战事的残酷,家人对征夫的关怀。
D.此诗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写秋思,都表现了羁旅漂泊之愁,但陆游的诗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
2).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步出城东门
(汉)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注】,高飞还故乡。
【注】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具有一种近于民歌的素朴风格,很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平平淡淡地说来,却如一曲纯净的旋律,一往情深。
B.开头两句写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为下文抒发思想情感作铺垫。
C.这首诗可前后分为两层。前四句似乎是一直凝聚在一点上;后四句却忽然开展,高飞于千里之外,给人一泻千里,略无沾滞之感。
D."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自己的朋友分明前日沿此路而去,今日却说河水无梁可渡,暗含对世事不如人意的感慨。
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此词通过感叹朝廷失策,国势日衰,而权奸当道,志土报国无门,表达了词人执着的爱国精神和对掌权者的不满情绪。
解析:1).D项,“比喻犹如虎豹般的将领把守住险要的关口,敌人休想进来”错误,应是比喻奸臣当道。
2.答案:1).A
2).《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懑之情。
解析:1).A项,存在过度解读问题,虽写“旧暮”,但根据全诗的情感来看,没有到心寒的地步,只是伤感,江水写相思实在牵强。
3.答案:1).A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
解析:1).A项“优美典雅”错误,应该是语言朴实。
4.答案:1).D
2).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流逝,联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进而引发壮志未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进而引发对命运无常的忧虑。
解析:1).D项是对诗歌全篇的理解,全诗明显分为三个层次,1~4句为第一层次,回忆过去;5~10句为第二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今我”;11~16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未来对生命的感慨。D项“再由眼前写到过去”错误。
5.答案:1).C
2).借景抒情、比喻、用典、比兴(起兴)。
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诗人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②比喻: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解析:1).C项,“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之情”错误,本诗写的是征夫不堪辛苦劳累。
6.答案:1).造访;朱门;
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1).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的意思是初秋造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的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借此来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门”。
2).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修养;另外,用“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7.答案:1).A;
2).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诗人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1).“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2).首联“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白居易认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的态度。颈联“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果实,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不羡不争。尾联“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可见诗人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8.答案:1).C
2).①自己年纪大了,很多次因病请求辞职(退休),只能闭门在家,卧病在床;②表达了诗人得不到重用的无奈,年老多病的感伤和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1).C项,“通过对比来突出边关战事的残酷”说法错误。想象的两幅画面,虽内容不同但并不是对比。颈联中的前一句重点也不是突出边关战事的残酷,而是强调边关形势之危急。
2).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先解释尾联意思,再结合创作背景分析。“官闲况是频移疾,药鼎荧荧卧掩扉”,诗人年纪大了,很多次因病请求辞职(退休),只能闭门在家,卧病在床。虽然诗人赞美沙鸥的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战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此诗表现了陆游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民族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表达了诗人得不到重用的无奈和年老多病的感伤。
9.答案:1).A; 2).(1)“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友人顶风冒雪离去,抒情主人公遥望朋友离去的方向,流露出对朋友的思念、担忧和羡慕,以及友人离去后的孤独之感;
(2)“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欲渡而不得,表现出现实中有让人无可奈何的阻碍,产生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和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
(3)“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想化身黄鹄高飞还故乡,抒发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愿望。
解析:1).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2).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离去友人的思念、担忧和羡慕之情,更有友人离去后自己陡生的孤独感。颈联“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写出了诗人因河水阻隔,想归家而不得的怅恨之情。最后一联更是发挥了想象,想化身为鸟飞回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愿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的想法。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二)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2).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③。
【注】①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②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③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四句便展现诗人形象。"谁家子"实际就是诗人自己,虽处于人生壮年,但头发花白,流落在京城,面对寒秋,更加感伤。
B.诗歌中间四句紧扣"滞雨"来写。诗人滞留长安,百无聊赖,在雨夜中看到瘦马、雨沫和南宫,听到更筹声,环境幽静冷寂。
C.诗歌中间四句描写生动,由远及近。先写远景,雨点叩击沟水,慢慢飘荡而去;再写近景,南宫在烟雨迷蒙中更显昏暗。
D.诗歌结尾四句表达复杂的情感。诗人客居他乡,满怀忧愤,既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表达立功封侯的渴望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
2).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注】山水图三首(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司马弟: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一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方丈山与茫茫海水相连,天台山于云烟中半隐半现。
B.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高,不能亲自前去游览实景,很是遗憾。
C.前四句分别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诗人观画的微妙感受。
D.这首诗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①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②他年。
紫云③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④近御筵。
注:①椒:灌木名,味辛辣。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②省:记忆。③紫云:指代中书省。此指令狐绚移官内职,任中书舍人,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因其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而被弃离。④霜栽: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诗人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诗人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艺术技巧上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渔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宿》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新市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篙和棹都收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宿》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诗人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出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了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 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 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 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中秋月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①归院夜,没蕃②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①姬:古代称帝王的妾。②没蕃:在少数民族领地征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中秋月色的特点,接着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承接首联,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C.尾联照应首联,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D.白居易的诗文字浅显,较少使用古奥的字,本诗体现了这个特点。
2).诗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战地黄花分外香",调动视觉与嗅觉,作者在菊花中蕴含的情感心志与陶渊明相同。
C."一年一度秋风劲", "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
D."寥廓江天万里霜",以景作结。天朗气清,江澄水碧;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胜似春光",表现作者独特情怀。
2).试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词。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解析:1).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2).《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2.答案:1).C; 2).①开篇直抒胸臆,奠定感情基调。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作者内心的感伤和忧愤。 ②中间借景抒情,营造低沉氛围。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无法目及,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展示“悲凉”的氛围。 ③最后用典抒情,表达痛苦之情。最后两句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渴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
解析:1).C.“由远及近”有误,应该是由近及远,“雨沫飘寒沟”,着眼于近景,写出雨点叩击沟水,激起阵阵泡沫,然后慢慢飘荡而去的情景,“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南宫古帘暗”,摹画的是远景,写南宫在烟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暗”字展示出一种“悲”的氛围。
2).首先有直接抒情,开篇两句“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中“落莫”二字直抒胸臆,直接传达出在外漂泊的落寞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两句“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写自己正值青壮年却白头,梦中悲泣,直接抒发内心的感伤忧愤之情。中间抒情是借助景物抒情。写自己像是一匹瘦马,处境凄凉,诗人写到“南宫古帘暗”,吏部相隔遥远,黯然,无法眺望,实则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如意。最后借用典故抒情。结合注解可知,最后化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客帐梦封侯”,是梦中梦到封侯,暗示理想难以实现,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愁。
译文:
是谁家男儿流落在京城,无依无靠,独对寂寞的寒秋?
青壮之年长抱着羁恨,梦中悲泣,只换得白发满头。
像一匹干瘦的马,以败草为食,冷雨萧萧,水沫漂浮在寒沟。
贡院的旧帘遥看黯然,透过雨幕,听得见更声幽幽。
家山啊,远隔在千里之外,在那天边,那云脚的东头。
满怀忧愁,枕着剑匣入眠,封侯之愿,也许这梦中得酬。
赏析:
诗人李贺抱着满腔热忱来到长安,冀望通过“荫子得官”的途径,求得一官半职,实现其济民报国的人生抱负。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奉礼郎官职卑微,受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冷遇和排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愤,时时袭来心头。在萧瑟寒冷的秋雨中,他滞留馆舍,触景生情,凭借诗句抒发郁结于心头的忧愤。诗的首句用“谁家子”唱发,“仿佛自问,极愤郁之致”(叶葱奇《李贺诗集注》)。诗人来到长安,感受到秋意的萧瑟,更感受到“落莫”与“牢落”,壮年怀着羁居他乡的怨恨,梦见自己白发满头,暗自悲泣。“瘦马”以下四句,从直接抒情转入即景描写,诗人所骑的瘦马,喂饲劣等草料,雨沫飘零在寒沟里;遥望南宫,古帘下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笔触细致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滞雨”的题意行笔,既能表现诗人贫困、飘零的景况,又能暗喻吏部官员的昏庸,着墨不多,而意境融沏。最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一会儿想归回故乡。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白云脚下,一会儿又想到投笔从戎,立功封侯。诗人不甘心沉沦下僚,不满于现状,亟想摆脱困境,徘徊于进退、穷通之间。 ?????? 全诗基调极为低沉忧郁,结尾突然振起一笔,写出“客帐梦封侯”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自作宽慰之语。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几种。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抒情的方式。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3.答案:1).C
2).颈联连用两个典故,意思是范蠡游湖的船太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携“我”飞升。尾联写诗人的内心:“我”这一生都在随万物沉浮,怎样才能逃离这凡尘世俗呢?这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一生只能随万物沉浮,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C项,“恨”不是修饰性词语;且分析诗歌前四句可知,首联诗人在描绘画中美景,颔联诗人抒写观画后的内心感受,故“浑”和“总”并没有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颈联连用两个典故:第一句中的“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臣。传说他帮助越王实现霸业之后,泛舟五湖归隐。第二句中的“王乔”即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据传王子乔曾在嵩山修炼,后乘白鹤停歇在缑氏山山头,数日后远去。结合诗歌分析可知,颈联的意思是范蠡游湖的船太小,不能载诗人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携诗人飞升。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感慨自己一生随万物沉浮,难以逃离凡尘世俗,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4.答案:1).B; 2).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从外在环境写到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葆有高尚品格;“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表达上含蓄形象。
解析:1).“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2).本诗是诗人李商隐自桂幕归京后,暂代京兆府某曹参军。京兆府掾曹位卑职微,此期生活相当困窘。诗人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所以此处“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紧接着下文揭示了野菊的心境,所以此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还有本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写出了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只能发出细细的香味,内心悲苦,清泪涓涓,奠定全诗悲的感情基调。
5.答案:1).B;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诗人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宿新市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解析:1.B项分析不当。《舟》诗中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雨都张伞”。《宿》诗中“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宿》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看到小童子的聪明、童真和稚气,他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宿新市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
6.答案:1).B; 2).①同: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②异:杜诗描写了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找到比较鉴赏的鉴赏点,比如本题,题目是“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本题是要求学生比较鉴赏杜甫《春望》中“书”与本诗中“裂帛”表达情感异同,是鉴赏比较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然后要读懂这两首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首诗具体内容进行鉴赏,指出异同。本题要读懂题目涉及的杜甫《春望》和本诗,这两首诗,尤其是题目涉及的这两句诗。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根据以上分析,从“同”和“异”两个方面作答。回答这类题时,一般是先回答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点睛】诗歌的比较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情感的异同,和足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注意先答出相同点,再答出具体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
7.答案:1).A; 2).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解析:1.)诗人开篇即说:夸父产生了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实际上是赞扬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没有抑只有扬。
2).本诗开篇两向咏夸父之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实际上是赞扬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俱至”两句咏夸父之力。暗示夸父之力足以骋其志,并非“不量力”者,其“与日竞走”之志确是“宏志”而非妄想。本言胜负而不下断语,只用“似若”两字点破,故作轻描淡写,更有一种愉悦非常却不露声色的妙趣。诗人对夸父神力的欣赏,也隐含着对一切奇才异能的倾幕。“神力”两句咏夸父之量。夸父既有如此特异的可以追上太阳的神力,则虽倾河而饮又何足解其焦渴?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一种坚信的态度,把一件极其怪异的事说得合情合理,意欲使人忘其怪异。在诗人的心目中,夸父的豪饮象征着一种广阔的襟怀和雄伟的气魄,因而有此热烈的赞颂。篇末两句咏夸父之功。诗人认定这片桃林是夸父为了惠泽后人而着意生成的,说夸父的遗愿寄托在这片桃林中,因此他的奇功在身后还是完成了。诗人如此歌颂夸父的遗愿,真意乃在歌颂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
8.答案:1).B; 2).①前句通过写失宠的故姬遭受抛弃,流露出幽怨、孤独之情;②后句通过写在外征战的老将中秋之夜登楼望月,表现了远离亲人的思念之苦及年老不能归家的怨恨之情;③颈联借这两幅场景反映在中秋团圆夜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难以享受团圆的现实,表达无奈与愁苦之情。
解析:1.“反问句”错,应是两个设问句。颈联两句是回答。颔联与颈联运用了丫叉句法。就此诗来说,诗的第五句不是按一般的顺序承接(照应)第三句,而是承接(照应)第四句,第六句不是按一般的顺序承接(照应)第四句。而是承接(照成)第三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不当,无据。
2.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白中秋月是象征团圆的,而颈题联字面上的意思是写不被帝王宠爱的年老色衰的妾回到院子里,拾头望着圆月,幽怨孤独之情油然而生;消灭了蕃敌、立了战功的老将,却还在戍守边疆,中秋之夜登楼塑月,思念之苦且年老不能归家的怨恨也油然而生。诗人是借个别现象来表现普遍的现实。揭示其内涵时。需从个别到一般进行思考。
9.答案:1).B; 2).该词融情于景,词中选择了芬芳的黄花、强劲的秋风、寥廓的江天、万里霜,写出了秋天的色彩艳丽,生机勃勃,境界开阔。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对革命取得胜利的喜悦,乐观、豪迈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词中“菊花”表现作者战争胜利后喜悦的心情,陶渊明借菊花表现高洁隐逸的情怀。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三)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月夜怀故人
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①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①旧国: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作者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2).“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家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赏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也不仅是诗入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两句对仗工整,“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
D.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①
杨慎
锦江烟水星桥②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礼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③,肠断当筵蜀国弦④
【注】①嘉靖三年,作者因上疏议“大礼”,谪戍于云南。本诗为作者谪戍云南期间,暂回成都故乡后叉将远赴戍地时所作。②星桥: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桥”。《华阳国志》:“(成都)西南两江有七桥。”杨雄《蜀记》:“星桥上应七星也,李冰所造。”③“北风”甸: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意为万物都有心念故土之情。④蜀国弦:乐府歌辞名,内容多状写蜀道之艰险,此指思乡之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出本诗的写作地点、对象、原由和主题。首联紧扣诗题,写友人在渡口船上置酒折柳饯别送行,借写送行人行为和情绪暗寓自己离别深情。
B.颔联承折柳,出句以离人视角,写杨柳尚青而自己已远,对句以留人视角,写征人将去音讯杳渺,“故乡”与“大荒”相对,“遥”突出距离之远,“去”写出离开之疾。
C.颈联借苏武牧羊上林传书故事,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侧面抒发了自己远谪边疆的孤独和痛苦,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D.尾联借“胡马”“越鸟”意象,再次形象地表达自己对故土的依恋,最后以当筵听曲而“肠断”总结全篇。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深沉,让人蕴藉无穷。
2).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居要乃篇之警策〃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能统摄全诗的词,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③。
【注】①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②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③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四句便展现诗人形象。"谁家子"实际就是诗人自己,虽处于人生壮年,但头发花白,流落在京城,面对寒秋,更加感伤。
B.诗歌中间四句紧扣"滞雨"来写。诗人滞留长安,百无聊赖,在雨夜中看到瘦马、雨沫和南宫,听到更筹声,环境幽静冷寂。
C.诗歌中间四句描写生动,由远及近。先写远景,雨点叩击沟水,慢慢飘荡而去;再写近景,南宫在烟雨迷蒙中更显昏暗。
D.诗歌结尾四句表达复杂的情感。诗人客居他乡,满怀忧愤,既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表达立功封侯的渴望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
2).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释:①宋高宗二十五年,秦桧死,朝廷召回一些曾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召回京,大年三十途经渔梁村,写下此诗。②更:经历。
1).从表达技巧来看,和“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不同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村居
(宋)张舜民
? 水绕陂田①竹绕篱,榆钱②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③归。
【注】①陂田:山田、水田。②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称榆钱。③两两:成双成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榆钱落尽、槿花稀疏、夕阳寒鸦写出了晚秋的宁静肃穆。
B.本诗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描绘村居所见,情感内蕴不露。
C.本诗语言绮丽、描摹细致,契合作者怡然、轻松、快乐的心境。
D.诗题为《村居》却不着力写村内的自然与生活景象,不落俗套。
2).“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人推赏,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C;2).①视听结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②以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
解析:1).“间接抒情”错,应为直接抒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其实就是分析这两句诗的语言、形象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等。这两句诗主要写景,那么在答题时,就要重点关注常见的写景技巧,而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进一步赏析即可。
2.答案:1).D; 2).(1)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国家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2)情感:尾联表面上是写作者的感想:世间万物兴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1).“物是人非”不准确,主人逝去后小堂荒凉破败,墓冢无人管理,石雕麒麟倒卧在地,这些都不能说是物是人非,应该是物人两非的惨象。
2).《曲江二首》(其一)首联“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写诗人惜春的情绪。诗人说:一个花瓣被风吹落就感到减却了春色,透露出春天消失的消息,使人哀伤;可如今,正面对着“风飘万点”的残酷现实,怎不更令人愁苦?“减却”,减掉。“却”,去,掉。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么被风飘走的花儿更值得爱惜,然而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吹走,将要飘尽了。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即第四句诗所说:一片花飞愁,万点飘飞更愁,残花将尽愁上添愁,故“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莫厌”,不要嫌弃。“伤多酒”,因喝多了酒而伤身。“伤”,因………而伤身,因动用法;“多酒”,即多喝酒。“入唇”,入口,进嘴;“唇”,借代口,嘴。全句诗的意思说:不要嫌弃多喝酒而伤身还要喝酒。正面的意思即多喝酒来消愁吧!只一落花,连写三句,反复层递地写,而且是不避伤身地借酒消愁,这究竟是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感于难以直陈的人事问题呢?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翡翠”,小鸟名;“麒麟”,传说中的吉祥兽名,这里指墓旁的石刻。诗人的目光随着花瓣的飘落移到江面上,看到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居着翡翠,何等荒凉!目光落到花园边,看到原来雄踞高冢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上,多么寂寞!可见安禄山叛乱之后,曲江往日的盛况还远没有恢复。面对着一片惨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让虚浮的荣耀束缚住自己。“行乐”即享乐,是“莫厌伤多酒入唇”的一中变式说法。“细推”,仔细推究。“物理”,事物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诗中指大自然和人事的兴旺盛衰自有其规律,非一人之力所能。“浮荣”,虚浮而不实际的荣耀,这里指做官,暗指左拾遗的小官。由写惜花伤春,到写人事的兴衰,都是诗人关心国事的体现;借酒消愁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反映出诗人愿意为国效力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并非真的消极避世。
3.答案:1).C; 2).示例:诗眼为“惜别”。①首联写友人渡口为我饯行折柳,明写送别之愁,实写自己惜别;②颔联想象虚写去后,带着故土芬芳、朋友情谊的杨柳颜色尚青,而自己却即将再次告别故土远去他乡,在故乡与大荒对比中,在送行人与离别人的对应中寄寓惜别深情;③颈联通过苏武牧羊上林传书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仕途失意远别朝廷的忧愁和期望皇上赦免自己重回故土的盼望;④尾联借胡马、越鸟等形象和当筵听曲的感受,形象地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眷恋与离别的愁苦。
解析:颈联借苏武牧羊上林传书典故,主要是表达自己被贬谪边疆的失意,希望皇上能够赦免自己重回故土的愿望。
4.答案:(1)C; (2)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解析:(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题思路】“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错误,结合诗歌背景来看,此时作者处于被贬谪的状态,这里只是表达了下雨时的喜悦。
5.答案:1).C; 2).①开篇直抒胸臆,奠定感情基调。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作者内心的感伤和忧愤。 ②中间借景抒情,营造低沉氛围。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无法目及,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展示“悲凉”的氛围。 ③最后用典抒情,表达痛苦之情。最后两句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渴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
解析:1).C.“由远及近”有误,应该是由近及远,“雨沫飘寒沟”,着眼于近景,写出雨点叩击沟水,激起阵阵泡沫,然后慢慢飘荡而去的情景,“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南宫古帘暗”,摹画的是远景,写南宫在烟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暗”字展示出一种“悲”的氛围。
2).首先有直接抒情,开篇两句“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中“落莫”二字直抒胸臆,直接传达出在外漂泊的落寞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两句“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写自己正值青壮年却白头,梦中悲泣,直接抒发内心的感伤忧愤之情。中间抒情是借助景物抒情。写自己像是一匹瘦马,处境凄凉,诗人写到“南宫古帘暗”,吏部相隔遥远,黯然,无法眺望,实则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如意。最后借用典故抒情。结合注解可知,最后化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客帐梦封侯”,是梦中梦到封侯,暗示理想难以实现,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愁。
译文:
是谁家男儿流落在京城,无依无靠,独对寂寞的寒秋?
青壮之年长抱着羁恨,梦中悲泣,只换得白发满头。
像一匹干瘦的马,以败草为食,冷雨萧萧,水沫漂浮在寒沟。
贡院的旧帘遥看黯然,透过雨幕,听得见更声幽幽。
家山啊,远隔在千里之外,在那天边,那云脚的东头。
满怀忧愁,枕着剑匣入眠,封侯之愿,也许这梦中得酬。
赏析:
诗人李贺抱着满腔热忱来到长安,冀望通过“荫子得官”的途径,求得一官半职,实现其济民报国的人生抱负。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奉礼郎官职卑微,受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冷遇和排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愤,时时袭来心头。在萧瑟寒冷的秋雨中,他滞留馆舍,触景生情,凭借诗句抒发郁结于心头的忧愤。诗的首句用“谁家子”唱发,“仿佛自问,极愤郁之致”(叶葱奇《李贺诗集注》)。诗人来到长安,感受到秋意的萧瑟,更感受到“落莫”与“牢落”,壮年怀着羁居他乡的怨恨,梦见自己白发满头,暗自悲泣。“瘦马”以下四句,从直接抒情转入即景描写,诗人所骑的瘦马,喂饲劣等草料,雨沫飘零在寒沟里;遥望南宫,古帘下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笔触细致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滞雨”的题意行笔,既能表现诗人贫困、飘零的景况,又能暗喻吏部官员的昏庸,着墨不多,而意境融沏。最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一会儿想归回故乡。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白云脚下,一会儿又想到投笔从戎,立功封侯。诗人不甘心沉沦下僚,不满于现状,亟想摆脱困境,徘徊于进退、穷通之间。 ?????? 全诗基调极为低沉忧郁,结尾突然振起一笔,写出“客帐梦封侯”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自作宽慰之语。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几种。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抒情的方式。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6.答案:1).D; 2.)①光阴虚度、功业无成的感伤。旧岁将尽,年复一年,诗人宦海浮沉,老大无成,着空”字,感伤之情溢于言表。②对亲人的思念。除夕之夜,诗人仍客居他乡,思乡之梦又被爆竹声打破,残灯永夜,更觉孤寂。③宦游在外、羁旅漂泊的愁苦。雪意浓酣,恶劣的天气衬托了诗人的羁旅之苦。④诗人想象春回大地时柳叶初生、桃花盛开的旖旎风光,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解析:“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运用虚写(想象),从对方落笔,写家中小儿女思念远行之人,含蓄深沉。A、B、C三项都运用了这种手法。D项直抒胸臆。
7.答案:1).D; 2).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
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结合注释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
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
十二月,知均州武巨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西京洛阳。
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
8.答案:1).C; 2).本诗最后两句动静结合: ①牛缓缓行进,带得寒鸦而归,这一“动”愈衬出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②用“夕阳”“牛背”“寒鸦”等“静”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牛怡然自得、牛与鸦的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画面,渲染了静谧、清幽、乃至寂寥的村居氛围。解析:C项,“语言绮丽”错误。应为“质朴。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