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3《民为贵》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3《民为贵》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5: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62380010464800《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的论辩风格及语言特色。
教法设计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
主要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学生通过预习尽量掌握字音,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结合现实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现实的意义。
1、课前完成预习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是哪个地方?(生答:鳌山书院),对,这是我们学校后面的“鳌山书院”,书院的墙上刻有孔子的《弟子规》,相信同学们在诵读中学到了孔子的“礼”与“仁”的思想。我们的“鳌山书院”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的思想。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书院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放动漫
明确学习目标
放朗读
学生个别读1、2则,集体读第3则
检查预习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一)、检查字音:稷 jì 粢盛zī chéng 桀jié 獭tǎ
圹kuàng 鹯zhān 爵 què
1,于传有之
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3,所恶勿施
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5,三年之艾
Zhuàn wàng wù xù ài
、检查文意疏通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词:1、社稷:2、 是故:3、牺牲:
4、粢盛:
句式:祭祀以时
明确:1、“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2、因此 3、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4、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句式: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第二则
1、汤放桀: 2、有诸 3、于传有之:
4、贼仁者谓之贼:5、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明确:1、放,流放 2、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3、传,指传记 4、残害、损害
5、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
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第三则:
1、 犹水之就下 2、得天下有道
3、斯得天下矣 4、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虽欲无王
明确:1、接近,靠近 2、方法,有这回事吗。
3、那么,就 4、为,介词,替、给。“爵”通雀 5、“虽”译为“即使”;“王”,名作动,称王
七、疏通文意,思考问题:
第一则: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因此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思考: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第二则: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件事吗?”孟子回答:“在传记中有这些事。”齐宣王说:“臣子杀害君王,可以吗?”孟子说:“损害仁的人叫贼,损害义的人叫残。损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我听说武王诛灭了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思考: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第三则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思考:
孟子认为怎样才可以“得天下”?怎么会“失天下”?
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天下。
、小结:
1、君轻民贵
2、君暴民反
3、君仁民归
八、语言特色
1、长于譬喻
(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作用: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作用: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
(3)、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作用: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
2、善于排比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作用: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根本途径,气势磅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九、探究创新
1、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启迪及意义
教师明确: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2、? 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放图片,联系现实,明确“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明白当今的领导人从哪些方面为人民服务,激起学生的爱国感情。
十、拓展
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想一想当今我国的领导是从哪方面“为人民服务”的?
在学生思考中放《江山》歌曲
先由学生讨论,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以几幅图片来说明。
十一、总结: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教育学生将来不管做什么工作,从事哪种职业,都要记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教学反思:学习这三则诸子散文先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然后理解文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品味《孟子》语言特色。明确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教导学生明白“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今天我们的祖国,培养学生爱和平的感情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