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1、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 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理解 “民本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文导入。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初_é?????_也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通过这两则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唐朝初年的魏征还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看重百姓。其实,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位先哲那就是孟子,他同样看重百姓,就是他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民为贵》,一起感受其思想的光辉。
二、整体感知(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文段,强调字音):
1、读准字音。
社稷( ) 粢盛( )( ) 汤放桀( ) 伐纣( )
弑君( ) 走圹( ) 獭( ) 驱爵( ) 鹯( )
2、初步感知文意。
(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第一则
1、学生读后翻译。
2、重点字词、句提示:丘、乎、祭祀以时
3、思考:本则的重点句子是?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板书:君轻民贵(对比)
第二则
1、学生读后翻译。
2、重点字词、句提示:传、弑、贼
3、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即推翻暴政的行为。板书:君暴民反(机智、深刻、尖锐)
背景资料: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汤看成是“以德服人”的代表,说是:“以力假仁者霸(即凭借实力假借仁义之名的可以称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即凭借德行实行仁义者可以成就王业),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足够>也(即靠实力使人服从,人家并非心悦诚服,只是实力不够不得不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对于周武王的德行,孟子也是高度肯定的,曾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尧和舜实行仁义是根于本性,商汤周武王实行仁义是身体力行,五霸实行仁义只是借来牟利;不过借的长久了,又怎么知道他不最终把仁义变成他自己的呢?一方面强调君臣父子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放夏桀的商汤和讨伐殷纣的周武王。
第三则
1、学生读后翻译。
2、重点字词、句提示:其、尔、苟、斯
3、思考: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采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 板书:君仁民归(对比、比喻、引用)
小结:通过《民为贵》前三则的学习,我们既认识到了孟子以民为贵的“民本思想” ,也感受到了其论辩语言的高度艺术性。
三、讨论探究:
(一)、“民本思想”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否能行通?
明确:行不通,因为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善攻击者为贤,一些大国力图富国强兵、用武力实现统一,因此,他推行的“民本”、“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是迂阔而不切实际的。
(二)、找出历史上“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
明确:周幽王、吴王夫差、秦王嬴政、隋炀帝、南陈后主陈叔宝等。
(三)“民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明确:1、体现民本思想的名言名句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
2、当代中国采取了哪些体现民本思想的政策?
学生:(1)农村中小学免除学杂费,蛋奶工程。
(2)贫困补助,助学贷款。
(3)大学奖学金,免费师范生。
农民:(1)减免农业税收,是向农业补贴。
(2)农民工的工资有了保障,农村低报。
(3)农村合作医疗
(4)农村养老保险
(5)路路通通农村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光辉,这抹光辉不断挥洒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引领我们走进更加光明、和谐、幸福的生活。
五、板书设计
君轻民贵(对比)
君暴民反(机智、深刻、尖锐)
君仁民归(对比、比喻、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