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5: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分析选文的内容,学习材料的表达艺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等,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
三、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对选文第二则的学习,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知不可而为之的崇高精神。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合作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先回顾一下一些比较熟悉的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采用让学生解释或者填空的方式进行。
以上名句都出自《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大家都知道,诸子百家当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儒家。对于儒家的经典之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是我们学习孔子的思想主张的重要依据。
简单回顾孔子其人,可让学生回答。
<二>明确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从人物的言行中探求人物的性格,
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品格。
<三>梳理课文
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本文的第二则内容梳理一遍,注意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jù) 桀溺(jié)(nì) 耦而耕(ǒu) 耰而不辍(yōu)(chuò) 怃然(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耦而耕:两个人并耕,耦,即“偶”。
津:渡口。
易:改变。与易,参与变革。
辍:停止。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3、请找出第二则选文中的通假字
桀,通“杰” 与,通“欤”(yú)
而,通“尔” 辟,通“避”
<四>深入探析
1、分析标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意思是:如果这天下有公理道义的话,我就不会参与到变革当中了。反过来说就是,如果这天下没有公理道义,我就一定会参与到这变革当中了。
问:那么,在文中,关于“有道还是无道”的天下局势,是通过那句话来表明的呢?
明确:“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意思是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滔滔”,大水奔流的样子,形容局势混乱到了极点。用了比喻的手法,表明了当时的社会是处在极度混乱、动荡当中的。
如以下的材料所说:
①今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墨子·兼爱》
②《春秋》之中,弑君者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2、在文中,子路向长沮和桀溺两人问路,从双方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人的身份是什么?他们对孔子的态度怎样?试着与同桌讨论分析。
⑴他们的身份都是隐士,是不过问世俗之事的避世之人。
⑵问:请说说子路向长沮问路的经过。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态度?
明确:可适当地翻译即可。
从他没有正面回答子路的话,而是说孔子“是知津矣”可看出。表面上是说孔子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里。但是,在长沮的话里,可以推测“津”不单单是说现实的渡口或者是路,还暗指人生道路的选择,在其实是对孔子的嘲讽。
⑶在桀溺与子路的对话中,又是如何体现这种态度的呢?
①从开始时几乎与长沮完全相同的问话上可以看出这点。前文已经说二人是“耦而耕”,则可见是故意重复。“耰而不辍”也表现了对孔子师徒的轻视和看不起。
②桀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意思是说天下到处都是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情形,你跟谁来改变它呢?言及孔子等人不自量力。又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躲避跟自己志趣不和的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一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桀溺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充满了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嘲讽。
3、当孔子听了子路转述的二人的话后,有何反应?表明了孔子的什么态度?
明确:从“夫子怃然”,可看出孔子已经明白他二人的话外的嘲讽,可是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与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有道,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
<五>感情升华
讨论孔子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不惧困难,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高尚精神。
请看以下材料:
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六>课后作业
请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并且在课后自学本文的另外几段选文,然后思考,作为处在新时期、和平年代下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七、板书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八、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是选材于高中选修课本,要求不像必修课文一样,所以在选材的时候就重点选取本文的第二则材料。以一则文本为代表来做重点讲授,一方面可以充分地、详细地介绍文本思想,尽可能深入地启发学生;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课后继续学习的空间,也降低了自学的难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