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5:5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品读选文,学习领立身行事,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品读选文,学习立身行事,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导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选集中的当仁,不让于师,知道孔子在学生眼中如日月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那么孔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呢?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大家对孔子的评价也是慎之又慎,历经千年传承,后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孔子那就是“大成至圣”。【板书】
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共同学习这位大成至圣的智慧。【板书】
提问1:课前大家对这节课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对1-12则的含义有了初步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齐读一读1-12则,读的过程中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投影
“如果你认为你想到的句子较为陌生活着有必要大家识记,那就请同学们写到黑板上,方便大家记忆。”
(备用材料)第一则
人贵有自知之明
实事求是
自欺欺人
人真正的智慧,是敢于面对自己的无知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兮其犹未悔。
第二则
困难没有方法多
敢于面对困难
第三四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知错就改
亡羊补牢
不以一省而掩大德
第五则
文过饰非
光明磊落
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六则
哗众取宠
附庸风雅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七则
求全责备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泰山不让土壤
宽容一个敌人要比宽容一个朋友容易。
第八则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
急功近利 焚林而用 竭泽而渔
合抱之木
第十一则
梅花香自苦寒来
芝兰生于
知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十二则
时不我待
人生代代无穷已时光飞逝
珍惜时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
总结1:大家有没有被自己的想象力震撼到啊,人常说“点石成金”,是谁,轻轻一点,就让大家笔下生辉呢?不是我,是孔子,《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百读不厌,时时让你温故而知新的智慧经典,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母语,智慧的起源。
拓展1:现在一提传统文化,大家就觉得太过时了,太陈旧了,甚至在家你们也在说自己父母过时了,跟不上时代,于是有了这样一种说法,叫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指代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现象。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人们常说老师教学生一杯水,得有一桶水,那如果要做到反哺,是不是你们年青人也应有那一桶水,这一桶水在哪啊呢,还在《论语》中,文化反哺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否定经典,自创一派。否定就是贻笑大方,甚至自不量力。
投影一句话:人要有一颗敬畏和谦虚的心。
提问2:论语让我想到的决不仅仅只有过去,那么现实生活又有哪些人,哪些事,恰恰印证了论语中的智慧呢?哪些同学愿意来范读一下呢?
总结2: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个人真正的智慧 ,是取决于面对自己的无知。老师也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朱赵凤
清代著名学者朱起凤,饱读诗书,但他在学堂教书期间,却有一事令他无地自容。有一天,朱起凤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他因没有搞清“首施两端”同“首鼠两端”两词可以变通(首鼠、首施都是踌躇的迭韵转变字 ),而误判了一个学生的作文,遭到了全书院的耻笑。这一耻笑竞成了朱起凤的动力和新的起点。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于是乎,从此发愤攻读,刻苦致学,专门收集这类词语达三万多条,并分类编排,博学论证,加以注释,编成了一部三百多万字的大型词书《辞通 》,从而扬名四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我们不能“以一眚而掩大德”,只一味地攻击别人的缺点,全不顾别人其他方面的优点和贡献。为山九仞,依然有棱有角;为海万丈,仍旧有深有浅。我们只会惊叹于山之高大,海之壮阔,却不会责山之棱角,骂海之有浅。山水亦然,何况世人!
拓展2:人们都说,读半部论语就可治理天下,那么,你们有没有读到一些治国之策呢?经典就在身边,大家要学会运用,想象也是有章可循的,比方说第十章,大家看到之后,可能只能想到诚信,而我又想到了三个信。
(一)信仰——人生应有坚定的信仰
对道的坚守与执着 、人际交往信仰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二)自信——人生成功的动力
自信好学
自信自己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者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泰伯》(曾子语)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这里的“道”其实也可以说成道德.
人类对道德的信仰其实一般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也是最低的境界,就是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所以也就不守道德。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好人,所以干脆就不做好人。
第二种,也是觉大多数人的境界。有淳朴的道德信仰。相信好人有好报。所以谨守道德。
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不相信道德会有预期的好结果,但是即使如此,他仍然还要做个好人,仍然谨守道德,做好事,不求回报。
道不保护人,恰恰是人去保护道。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从真理和正义里面得到庇护。恰恰相反,是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去保卫真理,去捍卫正义。什么叫强者? 能去保卫道的人,就叫强者;只渴望道来庇护自己的人叫弱者。
两弹一星功勋孙家栋---星斗焕文章。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锋。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三)公信—社会管理安定有序的目标
公信力:安定有序、民众信任 、执政者表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提问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家自由读1-12则,并以“智慧是。。。。。。”开头,写一段文字
教师下水文:智慧是自然给予人的启迪。孔子像农民一样观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为此引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从节气到气节,仍是今天人们生存的重要问题:我们是否把握了时间的节气?我们是否把握了人生的节点?是否在回望来路时无愧于自己守住了天地人生的气节?是否在时间的长河中打捞起更多的成果?
总结3: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孔子是一位行者,又时时不忘回首来时之路,为后人留下足迹。我们要做的,绝非亦步亦趋、邯郸学步,以至于固步自封,而是理解吸收文化经典中的智慧,站在伟人的肩头,做到文化的反哺。人人亦行者!
板书设计:
知之为知之

初读:百读不厌,温故而知新
大成至圣 智慧 再读:察古观今,日参省乎己
三读:如沐春风,启迪智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