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的:
1.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语言,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教学方法:质疑、评析。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的社会性属性决定了人是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的,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只能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贡献,理应积极地入世。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那么,人与人之间怎么才能和平相处呢?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无法逃避的、必须得以较好地解决的问题。孔子的思想正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二、知识梳理
1.3分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记得句子多。
2.翻译一些重要的句子。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⑤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勾注一些重要的字词句。
实词:克、归、由、目、敏、怨、言、病、方
虚词:其、以
通假字:知、错、乡
特殊句式:富哉言乎!(主谓倒装)
??????????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
三、“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把握文本思想。
人们一般都承认,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按照《说文》的解释,“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是亲的意思,也就是说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孔子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道”,而以德为学说的根本依据,以仁为处世为人的依归,而存身于六艺之中。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1.“仁”的内涵
①即“仁爱之心”,就是要“爱人”;
这是樊迟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比较接近“仁”的定义。樊迟问仁时同时还问“知”,孔子回答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可以翻译为“用正确的替代错误的(举直错诸枉),就可以改正错误(能使枉者直)。”
那什么是正确的(直),什么是错误的(枉)?很简单,礼,是正确的,是“直”。非礼、失礼、乱礼、坏礼,都是错误的,也都是“枉”。
“举直”而“使枉者直”属于“仁”,知道什么是“直”属于智,“举直错诸枉”是仁智之事。
②?“爱”以“亲亲之爱”为本。
2.“礼”和“仁”的关系:
“仁”为礼乐之本;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
【补充阅读】
①.“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我们之所以要有礼要有乐,就因为人们有爱心。爱心是需要表达的,表达的方式就是礼和乐。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显然礼乐的根本就是“仁”也就是爱心。有没有爱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能不能实践礼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这就叫“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因此礼坏乐崩决不是礼乐制度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性出了问题,人心出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回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3.如何做到“仁”
从自己做起:
①态度上,“我欲仁”;
②自处上:“克己复礼”;
③处世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积极的)
④具体实践上(补充):讲原则,讲分寸
【补充阅读】
原则:
或曰:'以德报德,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道德修养
↓??处世行为
?
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篇》?
?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分寸: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4.“仁”的价值
①“仁”的利害关系: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当权者以“仁”“知人”,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因此,我们应当“仁以为己任”,甚至“杀身以成仁”。
四.拓展,“仁者见仁”,说出我们身边的“仁”。?
人们对孔子学说有种误解,认为孔子学说扼杀个性,否定自我。这是完全错误的。从伏羲氏开始,中国文化就是以人为世界的主体,而以天地万物为客体,对天地万物的考察都是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这是对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的认定。但是,是不是人就高于天地万物呢?不是,我国古人把人看作与天地万物齐同的平等关系,所以,天地人合构成“三才”,人要爱万物。其次,从人的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来看,孔子学说中的“推爱”,也必须先有自我爱恶欲的体认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中体现的非常明确,如果没有修身(自我的修养),根本谈不到其他。所以,杜维明先生说孔子学说是“为己之学”。人不爱己,怎能爱人?人不自尊,怎能尊人?所以,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学说并不是强调牺牲自我。
“仁”是治国从政、修身齐家的根本的思想要求,而仁道的实现要靠“克己”,这实际上就是对“仁”的实施方法的概括解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对其方法的更为具体的解说。孔子认为“仁”字说起来容易,但是“为之难”(《颜渊》),有了这一解说就使得“仁道”具有了非常强的可行性,也可以说它架通了从现实到理想的桥梁,因此,它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要处理好人己关系必须推己及人。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仁”,和“不仁”,是否有时候该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来衡量一下
五.拓展与训练。
1.观看视频:百家讲坛?易中天《诸子百家之儒墨之争:孔子的药方》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2.完成课练
?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仁”的内涵
①即“仁爱之心”,就是要“爱人”;
②?“爱”以“亲亲之爱”为本。
2.“礼”和“仁”的关系:
“仁”为礼乐之本;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
3.如何做到“仁”
从自己做起:
①态度上,“我欲仁”;
②自处上:“克己复礼”;
③处世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积极的)
④具体实践上(补充):讲原则,讲分寸
4.“仁”的价值
①“仁”的利害关系:
②因此,我们应当“仁以为己任”,甚至“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