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7450011734800《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点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把握孔子有关“学”的内涵,合作品读,具体探讨、阐发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和培养道德人格、行为准则、加强学生把握学习、人生问题的能力。
重点
把握孔子有关“学”的内涵,合作品读,具体探讨,阐发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和培养道德人格、行为准则,加强学生把握学习、人生问题的能力。
教法
对话法、引导法、探究法
学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
PPT
基础知识
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
学,民斯为下矣。”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4.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
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
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
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
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
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
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必备素材
孔子的学习思想
作者:王蔚 中国孔子网
孔子伟大的地方很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的好学。正是因为他好学善思,他才成为圣人,才成为万世师表。我对孔子的评价有两个“前后”。一个叫“承先启后”,另一个叫“空前绝后”。所谓承前启后,在中国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当中,孔子恰居其中,孔子总结了在他之前2500年的文化,开创了在他之后的2500文化。所谓空前绝后,系“生民未有”之义。此语原本《孟子》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自孔子诞生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
在《论语》当中,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学。孔子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习是孔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孔子生命的终点。学习,不断的学习,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一切知识,最后成为集大成者,构成了孔子一生的主旋律。
孔子有学生3000,贤者(通六艺者)72人。在孔子的学生当中,孔子最喜欢的人是颜回。通读《论语》,我们发现,孔子对颜回一个人的赞扬,比他对其他学生所有赞扬之和还要多。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原因固然很多,但我想有两点是值得一提的。一个是“颜回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一个人是不是君子,关键看这个人仁不仁。孔子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颜回,孔子是不会喜欢颜回的。另一个是颜回好学。在孔子晚年,有两个重要人物鲁哀公与季康子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弟子孰为好学?”孔子的回答是颜回。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见《雍也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见《先进篇》)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两章大同小异,在哀公问弟子孰好学的时候,孔子还特别强调了颜回的另外两个特点“不迁怒,不二过”。
熟读《论语》的人知道,《论语》当中出现了65个“学”字。这65个“学”字,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和把握。我觉得这65个“学”字,除了“好学”以外,还可以用乐学、博学、恒学、会学和学以致用来归纳。
第一个是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他乐此不疲。《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孔子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正是因为以学习当中体会到快乐。孔子才反复强调学而不厌。
第二个是博学。何为博学?什么都学就是博学。要学做人,学做事,学文化,学礼仪。孔子讲“君子不器”,就是强调博学。我查了下《论语》原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句话,在《论语》当中至少出现过三次。前两次是孔子讲的,后一次是颜回讲的,略有不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人只有“博学于文”,且约之以礼,才可能少犯错误。原因很简单。博学可以格物,可以致知,可以掌握自然(天)和人类社会(天下)的规律。
在《中庸》第二十章,子思也谈到博学问题。子思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观之,在强调博学这一点上,祖孙的态度高度一致的。
第三个是恒学。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格物致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持之以恒。在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章。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一个人不坚持学习,连巫医都做不成。一个人不坚持学习,会一事无成。一事无成的人,会招致别人的羞辱。
许多人对这一章并不多么看重,但成功学表明,一个人成功,必须具备五大因素:天命向贵恒。天是天赋 ,命是拼命努力,向是方向正确,贵是贵人相助,恒是持之以恒。没有持之以恒,其他四个方面的条件真好,也做不成什么事。
西方有位学者提出1万小时定律。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必须在这个方面用功1万个小时。
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假设每天用过一小时,那需要33年;假设每天用两个小时,那需要16.5年;加上你每天用功4小时,那需要8.25年,假设每天有功8小时,那需要4年。
在《论语》当中,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骥有何德?勇往直前、从不停止之品德也。
第四个会学。一个人喜欢学习,但如果态度不对,方法不对,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会学者,一事态度端正也,而是方法恰当也。
先说态度端正。态度端正者,学而不厌也。孔子就是一个学而不厌的典范。小的时候他到太庙当中去,就坚持每事问。孔子到了老年,还坚持学习。孔子50开始学《易》,韦编三绝。
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这是孔子学习的。孔子强调过“九思”,其中一思就是“疑思问”。许多年轻人有不懂的问题耻于向别人请教,怕被别人瞧不起。这是不对的。
再说方法恰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教导我们,要树立向所有人学习的观念。不管他年龄大小,不管他职位高低,不管他富裕还是贫穷,他是国内的人还是国外人,只要他比我们强,我们就应当向他学习。要树立,不耻上问,不耻中问和不耻下问的学习观念。
第五是学以致用。这是最重要的理念,学了就要用,学了不用等于没学。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也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显摆自己。对最后一种情况,孔子是极其反感的。
《论语》当中下面这章,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见《子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成为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孔子之学习三境界
孔子看来,学习分为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第一是“知之”境界,即对于知识、学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知道、了解。在这种境界阶段,人们学习、了解知识、学问,也许是为了求得利益、好处,或者是像现代教育制度让人从小学到高中一样,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来自父母家庭的压力。这时候,知识、学问外在于人,两者只是一种理性的学习甚至是利用和被利用关系。
“知之”境界的学习很难持久,也无法真正深入进去。传统中有所谓“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式的学习,即是如此。孔子曾经感叹,读书三年不存在做官的念头,是很难的。潜台词就是,人们读书时往往想着如何当官、发财。脑子里如果总是这些思想,又哪能专心学习呢?
如果人们停留“知之”的学习境界和阶段,学习就是件苦差事。因为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学习之外的财富或者官位,其实,他们并不想学习,学习不过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当然就显得无奈而痛苦。
第二是“好之”境界,对于知识、学问的学习乃是一种兴趣和喜爱。此时,学习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变成内在的要求;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知识、学问在人心中激发了情感和兴趣,两者不再是冷漠的理性关系。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近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感觉。”
在“好之”的境界,知识、学问不再外在于人,而逐渐成为进入人内心,人与知识、学问因为有了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更加亲密。如此,人们学习的动力就会持久、笃实。“爱好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并不是虚言。
其实,现代素质教育正是应该让人学生超越“知之”的境界,不能仅仅因为利益追求或者他人所迫去学习,而是要渐渐进入“好之”的境界,喜爱上所学的知识、学问。这样的话,学习的动力就从外在的变成内在的,从不可持续的学习变为可持续的学习。那种所谓的学习的艰辛和痛苦,就能够慢慢被兴趣和爱好化解。
第三是“乐之”的境界。进入这种学习境界,人们完全进入了一种与知识、学问“合一”的境地,学习带来无尽的快乐,人沉迷其中忘乎所以,自得其乐。此时,学习者废寝忘食,也许别人看来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浑然不觉,乐在其中。在这种境界阶段,看似艰苦卓绝的学习,让人持之以恒追求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够带来现实的利益,而是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都给人带来持续不断的精神快乐。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