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教师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7:2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
【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3.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高效记忆  
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词语注音。
①莒 jǔ  ②輗 ní  ③軏yuè   ④彫diāo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诲女知之乎 教导;事物的道理 ②是智也 这 ③更也 改变
④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 ⑤人能弘道 扩大、光大
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自身、自己;远离
⑦子在川上曰 河 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停止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  (2)如日月之食焉  “食”通“蚀”  
(3)无欲速      “无”通“毋”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彫”通“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判断句
(3)其何以行之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①知之为知之    为: ②子夏为莒父宰   为:
(2)①过而不改     而: ②人而无信     而: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原句
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
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
就做不成大事。”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合作探究】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明确: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明确: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明确: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明确: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训练案举一反三—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100字左右。
3.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二)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三类。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 遭遇 ②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 如果 出 放出
③盟可负邪      负 背弃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素养案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人文修养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_è??è??_中的_???è¨?è?????_
【我的收获】 .
.

语文教研组 第2页 共3页 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卓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