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7:2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深层解读文章内涵,感悟先哲的人生智慧。涵养德性,砥砺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研讨法。
知识链接: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使用一些内涵丰富、充满智慧、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闪耀呢?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人生的格言,相信读后可以给你一种深远的启发。
【自学案】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通______。(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通___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通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2、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5、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7、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11、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1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探究案】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成语或者名言警句呢?
 
 
【拓展案】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加以赏析。
2、“松柏”、“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别有怎样的艺术特征?请联系自己的认知积淀,写一段赏析文字。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注释】?(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2)果:果断、坚决。?(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默写:
1、知之为知之,_ _ _ ,是知也。 2、_ _ _ ,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_ _ _ _。 4、 _ _ _ _ _ ,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 __ _ _,_ _ _ _ _ _ _ _。
6、______,_ _ _ _ _ _。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____ ____。 7、岁寒,____ _______。 8、 逝者如斯夫,___ ___!
【课外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后来,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也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了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读过上文,你有何感受?请以此感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此话题范围之内。
【佳作欣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蒲 雯
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然而,在我们身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却不在少数,而这种心理和思想就大大抑制了我们的发展,抵消了同学们的才能和努力,使同学们的骄傲自满心理潜滋暗长,因而就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以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然而,那些真正的学问家,因为懂得学无止境,所以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并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他多次谈到,他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正因为如此,孔子对于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向爱因斯坦提出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可见,知识越是增加,“无知感”越是强烈,这就是有成就的伟人、学者们的普遍体会。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由此可知,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惑而不从师”吗?
掀开人类的行进史,从远古到现在,再到将来,都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过去如此,将来亦如此。所以人类的发展,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有志者去开拓。
我们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有疑就问,有意识地去问,有胆量去问。泰戈尔为自以为是的人画了这样一幅像:“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以为它们是火的兄弟。”蒙田则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藐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来,不露锋芒。”
因此,只有我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从而师之”,才会有所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