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预习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预习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7:2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点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把握孟子的“四端”说,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重点
把握孟子的“四端”说,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难点
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法
对话法、引导法、探究法
学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
PPT
基础知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
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必备素材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译: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孟子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离娄下》)
同类的东西,都有共同的本质特性,人也不应例外。那么,人类的共性是什么呢?孟子把人类的共同本性归结为三点:(1)体貌相似,即天下之足同;(2)感觉相同,人认为是美味的,我也会认为是美味;(3)心对理、义的认同,而这是人的共性中最重要的应着重指出的是,孟子提出的“理、义之悦我心”,即理、义使人心理愉悦,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共同的心理来考察人的特性,说明人不仅有共同的生理需求,而且有共同的心理需要。
心理方面的共同需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而所谓的共同心理需要,就是指的仁、义、礼、智,它们都是人生而具有的,所以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有无良知、良能,即有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构成了人禽的根本区别。仁、义、礼、智决定了人心是善的。
孟子虽然认为人的共同心理需要,即仁、义、礼、智决定人心是善的,但是他又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指出,仁、义、礼、智只是使人可能为善的“四端”,“四端”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使人可能为善的东西。孟子认为,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体言,心即能思之官;二是指用言,即心官应物而产生的知、情、意。因心有二义、所谓心性关系亦有两种:一是以体言心与性的关系,旨在说明心具有区分理、义的能力;二是以用言心与性的关系,则系指使人能够产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可见,从体上说,性是一种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判断理、义的能力;就用上说,性则是产生仁、义、礼、智四端的根据。综合这两个方面,孟子进一步指明性可以确定不移地把人的思想行为引导向善。这就为人们遵守和执行伦理道德规范找到了内在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不用心加以培
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
”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比如小布什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给伊拉克造成了几十万人的伤亡 ,大批人民流离失所,六亲离散,老失子女,少失父母的人间惨剧。这明显是一种非正义的罪恶战争。但有人却大肆吹捧小布什,认为小布什此举给伊拉克带来民主和进步。这种人既没有恻隐之心,也颠倒是非之心,完全是一种麻木不仁的另类。这种人是孟子担心的那种“四心夭折”的人。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穿越两千年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启迪和指导意义,当今的“八荣八耻”观就明显地吸收了四心四德中的某些合理因素。
“仁义礼智”古今谈
宋志明
“仁义礼智”是儒家以至我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从其渊源上考察,孟子是第一个完整、系统提出这四个范畴的儒家学者。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四端”说,不但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而且点明了这些特质的心理根源,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对于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借鉴意义。
“仁”是儒家人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由孔子率先提出。在《论语》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中最简洁也最深刻的一条。所谓爱人,就是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来看待,并以此为原则沟通人我关系、结成社会群体。孔子主张用仁爱原则协调人际关系,践行“忠恕之道”。所谓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了一套做人的学问,主张把实然的人提升为应然的人;强调每个人都应在躬行仁道的道德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成就理想人格。这为儒家人学价值观奠定了基调。
在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集中提出仁、义、礼、智四个范畴,建构起儒家人学价值体系。他的第一个理论贡献,在于追溯仁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性善,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他看来,只有人才有求善的意识,而禽兽并无这种意识。人性善相对于兽性恶而言。但凡是人,必有人性,必有善性。善是评价善的尺度,也是评判恶的尺度。倘若不以善为尺度,恶便无从谈起。令人遗憾的是,孟子从心性方面追溯“仁”的前提后,未设定“求仁”的具体目标,未免有“迂阔而远于事情”之嫌。不过,联系孟子的其他论述可以发现,“求富”应是“求仁”的题中应有之义。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他提出的解决“恒产”问题的方案,是保证每个农民家庭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此种愿景无疑是美好的,只可惜在小农经济时代根本无法实现。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当今时代,“恒产”才有望解决,才有可能把“求富”落到实处。从今天的现实生活来看,“恒产”与“求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具有基础意义。
孟子的第二个理论贡献,在于由“仁”字出发,进一步提出“义”字,指出“成人”的正确路径。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也就是说,“仁”作为目标是个体的价值安顿之所,“义”才是价值实现的路径。按照孟子的构想,仁政不能直接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必须以“义”为中介。孟子会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你不远千里而来,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在他看来,施政的理念应是义,而不能是利。一些人指责孟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实则是一种误解。因为孟子所说的义,乃是为社会群体着想,其中包含对公众利益的尊重,并不与利截然对立。孟子只是反对君王为“一己私利”着想,要求其维护社会正义。关于“义”,孟子仅从心性角度考量,以“羞恶之心”为其前提;至于衡量“义”的具体尺度,则语焉不详。从当今视角看,衡量“义”的尺度,应是平等、公正、和谐。它主要体现在平等待人,不以强凌弱;出于公心,不专谋私利;尊重他人,和睦相处;等等。
孟子的第三个理论贡献,在于把“义”字深化,突出一个“礼”字,将其作为“成人”的制度保障。“义”是抽象的,而“礼”是具体的,是可操作的制度条文。美中不足的是,孟子仅将“礼”同“羞恶之心”相关联,并没能找到实现“礼”的良好政治制度。在小农经济时代,人们能想象的政治制度只有君主制一种,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在当今时代,人类早已摆脱此限制,有了新的制度选择,从而能解决孟子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新的制度建立在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等基本价值理念上。
孟子的第四个理论贡献,在于把仁、义、礼综合起来,强调三者必须落到“智”上。“智”就是“成人”的理性自觉。孟子把“智”同“是非之心”关联在一起,明确地将其置于价值理性范围。他说的“是非”指价值论意义上的对与错,而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对与错。孟子所说的“智”无疑是抽象的,但不妨碍人们赋予其具体的内涵。从今天的社会实际来说,其具体内涵就是敬业、诚信、友善:敬业是一种明智的工作态度,诚信是一种明智的交往原则,友善是一种明智的待人方式。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四字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人关于“成人”的基本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中的合理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息息相通的。重温和弘扬这些合理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认同和践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总结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