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王何必曰利 》预习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王何必曰利 》预习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7: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何必曰利》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孟子的义利观,以及孔孟二人义利观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义利观。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孟子的义利观,以及孔孟二人的义利观的异同。
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义利观。
教法
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
基知识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草率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素材积累
浅析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与现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有一致性,值得我们吸取精华。
一.孟子义利观的时代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生产关系正在变革,统治较为混乱。面对这种残酷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互相兼并,孟子没有热衷个人名利,而是继承孔子的“仁”,提出“王道”政治理想和实现“王道”的具体原则、措施的“仁政 ”学说。他自觉背负起时代使命,奔走呼号,游说诸侯,以推行“王道”理想和“仁政”主张。他憎恨兼并战争,同情人民,尖锐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二.孟子义利观的实质
(一)孟子“重义轻利”思想针对谁而言
据史料记载,和孟子来往的人群,一类是为政者。他与为政者谈话,多数是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遇到的这些为政者,多是些只想为自己谋利的人,而当时的社会,孟子对统治者急于争利的行为切齿痛恨,他深深地可怜黎民百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无人问津。另一类交往人群是他的门生。他与门生谈话多是修身治国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众疾苦的根源是统治者的不闻不问,他建议统治者重大义而轻私利,希望统治者自发地依靠德性来约束自身,从这个角度和范畴看,孟子的重义轻利是说给那时统治阶层统治者的。
(二)孟子义利观的异化
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以往很多研究儒家思想的人认为孟子“重义轻利 ”思想来自于《孟子》中《孟子见梁惠王》一文。把孟子对义利的解释从文中抽离,断章取义,只片面地看到孟子说 “何必日利 ”,因此认为孟子不言利。重义轻利,去利就义,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客观的。
首先,从客观实际出发 ,孟子与梁惠王各言其利。在梁惠王的一面来说,根据当时魏国的历史背景,所处的地域形势不容乐观。在弱肉强食的年代,他自然希望自己强大,早些成就霸业,所以当他一见到孟子时,不谈仁义,启齿就问怎样做对他有利也在人情之常。然而,多数人误解了梁惠王问话中的“利 ”,如果有客观分析,就不会主观地认为他完全不对。
其次,曲解了孟子的答话,诸多学者认为孟子只讲仁义,不讲利益,把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了。其实还原当时的事实,孟子讲的不是不让他不要利,而是说纵使国富兵强,这都是小利罢了,若是从仁义去着手去做,才能获得大利。孟子没有否定利的价值。
(三)孟子的义利观中怎样看待“利 ”
孟子从来不否认利,他认为,人都有寻求利的需求,人都可以追求利,孟子所说的“不言利”与“重义 ”都是针对把私欲看得很重要的统治者而言。孟子把一个统治者的德性看得很重要,希望统治者能对人民减少赋税,爱护黎民,让百姓追求利,获得更好、更幸福安定的生活,孟子倡导的“义”并非蝇头小利,而是看重统治者让社会安定的大利。在孟子看来与民争利、损民利己是毫无道义的小人行径,不配做一个统治者,只算是一介贼子。只有轻自身私利,重百姓之利,才能得天下。孟子认为要确保统治稳固,君主应把解决黎民生计放在首位。然而,民富非孟子的最终目的,只有百姓富裕了,才能诱导百姓践行仁义,仁义才是其最终目的。可见,孟子并非不言利,也非耻于言利。
三.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一)探讨重利诚可贵。纵观中国文化体系,不只是权利的利。读书也是一种利,找好工作也是谋利,任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如若不能获利,这种文化就不会有价值。
(二) 义利之辨的发展演变
由孟子的义利观,后世引起了对于公私之辩的探讨。在春秋战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关 于公私之辨,墨子和杨朱两派思想截然相反。首先,墨子虽也讲义,但与孟子不同,墨子主张可以放弃自己之利去为别人谋利。其次,杨朱学派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主张天下每一个人都一毛不拔,则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显然,这两家的主张和孟子的思想都不完全相同。再次,儒家是中庸的,孟子秉承了孔子的仁义之义,极力地宣扬仁义的美德。
综上所述,孟子的义利观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是现代和谐社会植根、滋生和发展的沃土。今天依然适用,我们应该弘扬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大义之义,这对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大借鉴价值。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
自先秦以来,义利之辩的问题,古代诸子百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孔子、孟子在百家争鸣之中主张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等义利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故此,尝试对孔子与孟子义利观进行异同比较,同时分析其义利观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一、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相同点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传承关系。在此主要介绍孔孟在义利观上的相同点,具体如下 :
1.孔孟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的观点。孔孟都主张把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孔子从君子小人之辩中来褒“义 ”。子路日:“君子尚勇乎?”子日:“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说明道义是君子一切言行的本质或者说是最高原则。
孟子也把“为利”还是“为善”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他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 ,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故义利之分即善恶之分,这也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地方。
2.孔孟“见利思义 ”的观点
孔孟在对利的取舍方面,都主张“见利思义”的思想 。在孔子看来,义与利在某些情况下是会产生矛盾的,即当个人的利益与得失不能相一致的情况之下,要怎么做?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只要合于道,以其道得之,富贵是可求的,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面对利益及诱惑选择时,孔子将道义标准作为第一评判准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他虽然没有提出“见利思义”的观点,但是他很赞同此主张 ,他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在孟子看来 ,即使是贵为天子,如果不符合道义,也是不屑一顾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他对“利”的追求是遵循道义的要求。
二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不同点
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却并不相同,两人的思想具有差异性。
(一)孔子与孟子论“义”的角度不同
1.孔子从君子的道德品质论“义”
孔孟都重义,只不过孔子论义时更多的是着眼于君子的道德品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对君子而言,只要符合义便可遵从。
2.孟子从“仁”和“人”方面论“义”
在孟子的学说体系中,常把“义 ”与 “仁”“礼 ”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主要从人的本心、人的本性来论述“义”。在本质上,孟子认为“君子所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义”是人心的四大善端之一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义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把“义 ”作为羞恶之心,是每个人都固有的。
另外,从人兽有别论“义 ”。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够在义利、生死之间参照社会价值的判断做出舍生取义的抉择,是动物与人相区别的地方。
(二)孔子与孟子重利轻义的程度不同
1.孔子持以义导利的观点
孔子曾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他并不否认利的合理性,因为他提出过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主张。孔子认为人不能不重义 ,也不能离开利,在一般的情况下,二者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又说 :“义而后取,人不厌其取。”从中可以看出,他持以义导利、以利佐义的主张。
2.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从来不否认利,他认为,人都有寻求利的需求,都可以追求利,他所说的“不言利”与“重义 ”都是针对把私欲看得很重要的统治者。另外,孟子提出了心性与欲的关系,这是他比孔子的进步之处。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里虽然提到了欲,但实际上只说到了义利关系,并没有把欲与利清楚地分开,而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说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要求是“心之所同然”,是人固有的善性 。在这个基础上,除了义利关系之外,孟子又提出了心性与欲的关系问题。
三、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启示
1.摒弃以义至上的错误观点,树立见利思义的新观念。“义”作为一种思想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只能处于第二位的位置 ,要受到经济关系及经济生活状况的制约,因此,在义利关系上,应该摒弃“义”能完全超越物质利益而成为至高无上的价值的观点,只要不违背道义,是可以获取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益的。
2.摒弃义利对立的错误观点,树立义利统一的新观念。启示人们要以辩证的方法对待义利关系,坚持义利统一。
3.摒弃先利后义的错误观点,树立义利兼得的新观念。唯一正确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进步事业的需要,即舍生取义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义利关系问题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义利关系问题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正确解决的重要问题。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对构建社会主义义利观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结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