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传承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及朴素的民本思想。
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难点
传承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及朴素的民本思想。
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
文学常识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善辩”是其最大特色,主要从以下几点实现:1、取譬设喻,富于形象化。2、巧设机关,引人入胜。3、论辩严谨,阐述深刻。4、善用逻辑,气势浩荡。5、一议一述,相得益彰。
基础知识
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
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
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
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
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
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
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
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
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
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
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必备素材
敬爱的孟子老师 (节选) 陈清华
冯友兰说,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孟子是“中国的柏拉图”。
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都是“述而不作”的学问大家。孔子的思想是由孟子传承下来的,如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传承下来一样。
孟子是一个自信的人。
“舍我其谁”,说这话的,是孟子;“千万人吾往矣”,说这话的,也是孟子。除了他,还有谁有这般的“义无反顾”与“当仁不让”?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生命勇士。
朱熹对孟子的文风给予很高的赞扬,他说《孟子》一书“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辑可就”,朱熹还劝说天下学子们可以从《孟子》入手学习“作文之法”。
当年在齐国稷下学宫的讲坛上,孟子以儒学大师的身份侃侃而谈,和各国来的学者辩论;后来教书,授业弟子多得不得了。他率领门下的诸位弟子周游列国时,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规模、派头以及受到的礼遇,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孔子。
孟子太有个性了,仿佛是个勇往直前的战士,但看他的文章,又是一位极有“大丈夫”气的学者,一位擅长写排比句、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的大作家。
如果按时间顺序来说,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孔、墨、孟三人的先后顺序大致是:墨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出生的;孟子是在墨子去世后出生的。孔子比墨子大八十多岁,墨子比孟子大九十多岁。孟子只能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就是说只是敬仰孔子但没有机会面见孔子。
孟子对孔子的崇拜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说,有人类以来,就找不到哪一个人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自我标榜为孔子的忠实信徒,后世把孔子、孟子放在一起,把他们的理论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讨论过“义利之辩”,他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俨然是两个极端。儒家不是不要回报,不要利,他们还是要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这与墨家、道冢和法家都不同。墨家是专门“利他”,是所谓“兼爱”,认为爱他人就是爱自己,别人有困难,他去帮;两个国家要打仗了,他去劝和,说不要打了,“非攻”嘛,墨家是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杨朱则相反,完全回归到生命的个体存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用我身上的一根汗毛来换天下,我都不会干。天下算什么呀,不知道是谁的呢,命却实实在在是自己的。入一死什么都没有了,就像一句调侃的话所说的那样,人无法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却可能把人带进坟墓。
孔子说“仁”,颇有包容之心,个人的自由度还有一点,到了孟子,提出“义”,就更少了。义者,宜也,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守土有责”,他认为每个人尽好自己的本分,社会就和谐了。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不要“望之不像人君”;大臣有大臣的样子,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样子,这就是“义”。
孟子把“仁”具体化了。孟子把孔子所说的“仁”具体化成“仁政”。孔子说到圣人,那时候叫圣王,只有尧、舜、周文王、周武王等少数的几个人才配称圣人,孔子并没有给圣人下定义,没有完整的圣人观,到孟子那儿,有了。孟子认为圣人有四种:第一种是像伯夷那样清高的人,宁肯饿死山上,不是理想的君主也不去当他的官;第二种是像伊尹那样有责任感的人,一肩担起天下的重任;第三种是像柳下惠那样随和的人,什么人都能够共事,随和到极点;第四种是像孔子那样的“圣之时者也”,最识时务,最懂得判断时机,最懂得变通,“无可无不可”,非这样不可吗?不一定,看情况来定。
如果非要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等人的观点,那么,孔子当是“仁”,孟子当是“义”。荀子当是“礼”,老子当是“虚”,韩非子自然就是“法”了。
这让我想起在《史记》最后的《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太史公对诸子百家的评价:阴阳家注重吉祥还是不吉祥的预兆,太多忌讳,让人感觉拘束并且害怕,但有一点,这一派主张顺着四季的秩序去做事,这个了不起;儒家呢,以《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作为理论基础,学问大、学说博,“六经”的经文还有一些注释,简直是汗牛充栋,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精通,礼仪非常烦琐,但是没有提出治理天下的纲要,费力不少但收效甚微,说归说,儒家学派提倡归提倡,当政者很难照做,但有一点,儒家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礼仪,长幼尊卑的秩序,这不能改,安定社会秩序还得靠它;墨家提倡节俭,有点过了,遵守起来很困难,所以墨家说得挺好,主张挺好,就是办不到,但有一点,他们加强实业、节约不浪费这种理念不能抛弃;法家主张统治者施政要严酷,少给臣民恩惠,但是他们明确规定了君臣上下的名分和等级,这个不可随意更改;名家拘束在名上,很容易让人模糊了对事物本质和真相的认识,但是他们把事物的名与实之间的关系辩证化,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道家呢,它让人精神专一,做事合乎道,道家的学术理论,是以阴阳家顺守四时秩序的学说为基础,又吸取了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的长处,不故步自封,他人有长处就学,并与时俱进,顺应事物的变化规律性,而且道家理论言简意赅,不像儒家那么繁杂,学起来比较容易,不需要用大力气就很容易掌握,道家应用在人事方面,没有不适宜的。
孟子是一个颇有魅力的人,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孟子作为“亚圣”,留下很多传诵千古的名言,诸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非常推崇孟子,他在自传里说,自己从30岁之后,为人处世全靠《孟子》。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为师、为将、为相都是人杰,立功、立德、立言——古人所说的“三不朽”他占全了,曾国藩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善于读书,而他一生当中反复读的书就是《孟子》了。他读《孟子》,不是为了研究学问,而是为了内修德性而成圣,外经世济民而成王道。
荀子非常讨厌孟子,当然他们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学术之争。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觉得如果“性善论”成立,那么,儒家推崇的仁义礼乐的教化功能不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吗?因此,荀子提出“性恶论”,唯其恶,所以才需要仁义礼乐这套儒家的东西来教化,使之变善变仁。
到了东汉,有个叫王充(27一约97年)的思想家,把孟子批评得更狠、更感情用事,连文章的标题都充满火药味,叫《刺孟》。
最恨孟子的当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用明朝的鬼头刀亲自砍了孟子。什么狗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些话让朱元璋很生气。
孟子的民权哲学对皇帝也太不敬了,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朱元璋大骂孟夫子:老东西要是生在我大明,必死无疑!现在有什么资格做“亚圣”,有什么资格和坚如磐石的孔子一起享受冷猪肉?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愣是下令把孟子从孔庙里赶出来了,还把《孟子》书中那些不中听的言论删节了,这样还不解气,他还让卫士们用箭射孟子的牌位。朱元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也许心理上有点妒嫉有学问的人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经常琢磨孟子的这八个字,受益匪浅;也常常想到孟子退居讲学的日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不说了,就此打住。让我们静下心来,打开这本书,读孟子吧。(《孟子智慧》自序)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