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85001085850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重点
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并从中借鉴立身处世的策略。
难点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教法
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学法
诵读法、精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
基础知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
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
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
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举孙叔敖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素材积累
“浩然之气”与孟子的人格修养论
“浩然之气”与人格修养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影响深远,现实意义巨大。
浩然之气是一股至大至刚的大气、刚气,因而是一股义气、正气、道德之气。无论对于民族还是个人,越是生死存亡之际,这股浩然之气越能感天地、泣鬼神。文天祥就是亚圣的隔代知音: 《正气歌》是英雄重写的《孟子》,《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烈士对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礼赞。临刑前,文天祥慷慨悲歌,用生命的最后一滴鲜血,把孟子思想提升到“义”的高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同样是浩然之气的千古绝唱。
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气,是道德境界。它不仅仅是孟子道性善、做大丈夫的生命体悟,更是中国哲学智慧内圣外王、涵盖乾坤的思想创新。道德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件件事、千百件事的践履、磨练、积累,道德实践主体才能慢慢、真正地养成浩然之气。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句名言的潜台词是: 时势造英雄,大时代必有豪杰应运而生。这是泰山岩岩之气象的时代感。
如何能在大时代中挺身而出? 孟子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一个伟大的天命即将赋予给你,但这是若干年后的事。此前有一段漫长的岁月,你必须经受无数的磨难。为什么要经受这些磨难? 就是为了让你吃尽苦头,千锤百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磨练了坚强意志、养成了浩然正气,你才接得住天命,胜任大时代惠赐的使命。这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忧患感。
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广居、正位、大道即是仁、礼、义。天下最宽广的房子是仁,天下最正确的位置是礼,天下最广阔的大路是义。生活在仁、礼、义之中,与仁、礼、义为伍,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就是大丈夫。这是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的正义感。
做人即做事。既然做的都是事,我们就要自始至终遵循孟子的教导: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把做好每件事当成心里的大事,专心致志做好每件事,但又不拔苗助长,这就是事上磨练、性上收获的人格修养。大事,可以修身养性; 小事,同样可以修身养性。修养面前,人人平等。经由气养浩然、行守规矩的修养之路,人人皆可成就理想人格。
人格修养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所形成。做一个平凡人,一生平平安安,离不开人格修养; 天灾人祸偶尔闯入生活,离不开人格修养。长期稳定性与短期挫折感唇齿相依、荣辱与共,这是人格修养永恒不变的处境。人们常说: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一个人有多少实力,对手最知道; 有多少优点,朋友最清楚。别人为什么成为你的对手? 因为认可你的实力; 别人为什么成为你的朋友? 因为欣赏你的优点。人格修养最切要的目标是成就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就是人品。交往越久,人品越被看重。人品是衡量人格修养最好的试金石。
面对孟庙的仁廉公勤官箴碑,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其大体为大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人格修养不会有终点,它永远在路上; 与孟子一起再出发,是人格修养的本命,是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一生的使命。
孟子:浩然大丈夫
鲍鹏山
孟子在《尽心》说过这样一句话:“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翻译成现代语则是:要等到有文王这样的圣君出来支持才能成就事业的人,是平庸的人;至于真正的英雄豪杰,即使在没有圣君的时代,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我很惊讶于这样的话出现在孟子的作品中,我认为,这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一起,标志着孟子政治思想的光辉顶点。伟大的人民能管理好自己,他们不需要圣贤与帝王的安排!这与著名的《国际歌》是一脉相通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孟子的这种大丈夫人格,也是时代的赐予。孟子是他那个时代原野上的参天大树,也只有那个原野可以有参天大树。随着专制渐深,能生长的便多是一些“无人知道的小草”了,满足于“大地把我拥抱,太阳把我照耀”。
孟子对儒门的大贡献,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他把孔子的“仁”发展到“义”。孔子谈“仁”也谈“义”,孟子谈“义”也谈“仁”,但两者还是有侧重点的不同。孔子重“仁”,孟子重“义”,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仁”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义”是人行事的正确法则。
第二,孟子不仅把孔子的“仁”从道德角度发展为“义”,还从政治角度将之发展为“仁政”,也就是他的“王道”。孔子也讲过“仁政”,但其内涵没有详细说明,都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孟子却将“学而优则仕”变成了“直通车”,“士”变“士大夫”也成顺理成章之事。当然,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必然是专制政治,专制政治也必以道德为基础——孟子这一套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政治构想,必然与专制政治“狼狈为奸”、贻害无穷。
孟子对儒学的第三大贡献就是“性善论”。孔子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论语》中只是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只是说人性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做善恶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与孔子不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基础,后来程朱等人也是明白人,他们严厉批评荀子的性恶论,并以此认为荀子已经失去儒家的根本,就是知道在性善论上不能做丝毫让步,因为这一步让出去,儒家就没有了立锥之地。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孟子在他的七篇大作里也没能证明“人性善”,无论是生活在古代书斋里的程朱老儒,还是生活在现代洋楼里的新儒,也无论时代进化到了哪里,他们也还是不能证明“性善论”。
在对人性本善的论证上,聪明绝顶的孟子已经绞尽脑汁了,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能利用的都利用了,以致后来的程朱及当今新儒家,也提不出什么新东西,只剩一些空洞的欢呼。——我想,人性问题,无论是证善还是证恶,都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这极有可能是孔子都意识到的一个不能证明的问题。它不属于理性范畴,而可能属于非理性范畴。孟子运用不少经验证明,我们认为经验证明不是有效证明,同时,我们还可能举出许多相反的经验。比如孟子用“恻隐之心”来证明人性本善,使用的就是经验证明。我们每人几乎都有触动恻隐之心的经验,好像其普遍性足以证立人性本善;但我们是否也普遍地具有“小人之心”的经验呢?如同孟子所说,我们看到一头牛将被杀,一个小孩将落井,马上就会有怜悯和救助之心涌现;但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暗暗地有一些别的思想和感情呢?比如妒嫉、幸灾乐祸、你争我夺等。
既然不能证明人性本善,我们就不能认同孟子的政治构想。当我们认定性善,撤去一切对权力的自我防范,把一切都交给一个“圣明”的皇帝,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有多少庸君、昏君、暴君,甚至荒诞之君,就有多少凄惨的结局。
孟子伦理政治构架有逻辑缺陷,但这并不影响孟子作为个体具备“浩然之气”的人格光辉。
这决定于孟子在价值层面的选择。对照本文开头所引《尽心》里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一方面制造政治权势,一方面也蔑视政治权势。
孟子“性善”、“养气”、“仁义”,在与君主的关系上,有着十足的“大丈夫”气。他在齐国就只做客卿,“以道自任”,“不治而议论”——也就是保持文化批判的权利、自由与视角,保持文化的独立品格。孟子说过“大德者不官不王”,这更是知识分子和知识独立的庄严宣言。
齐宣王是孟子最好的对话者。孟子在稷下学宫“好辩”的名声太大,而且辩论风度极差,辩不过就骂人,如说杨墨“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人们都对他敬而远之。这时齐宣王派人来请他去聊聊,应该是雪中送炭,孟子偏偏还摆架子,说什么圣君有不招之臣,必须先师之然后臣之,让齐宣王来见他。孟子还糊弄了一个理念根据,说受人尊重有三点:年纪大,学问深,地位高;齐宣王只占了“地位高”一条,而我孟子占了其余两条,二比一,当然应该是他来见我。孟子食人之禄却没有一点谀媚之态,齐宣王位高权重却没有一点蛮横之状,这是理想的文人与侯王的关系,也是理想的“道”与“势”的关系,我们从孟子那里见到了。
孔子是“畏大人”的,而孟子则越是在“大人”面前,越是昂藏一大丈夫。也只有在如此伟大的“民”面前,“君”才会轻。
自诩孔孟传人的程颐对孟子本是敏感的,但由于人格萎缩,他刚说出“孟子有些英气”,随即又说“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让人无尽悲哀。孟子有英气,英气勃发,那是丈夫初长成时的阳刚之气;孟子有圭角,凛然难犯,那是男儿的铮铮傲骨,无一丝邪媚之态:这正是孟子最了不起的地方!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