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解读选文,理解孟子人和思想。
2.学习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人和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重
点
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难
点
通过探究孟子人和的内涵和人和的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法
诵读法
学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
基础知识
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
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
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
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
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
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
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
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
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
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
福。’”
4(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
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
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
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
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
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
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
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
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素材积累
季羡林:“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和谐涉及哲学、宗教、美学和文化交流诸方面。我现在就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鉴于此,我把人文关怀的层次分析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处理三种关系,如果这三种关系处理得当,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
我们中华文化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具体讲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话最能涵盖:“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动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思想。
你如果把大自然当成敌人,大自然就会惩罚你。有一次我讲话说,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你要那样征服自然界,征服下去,人类就没法活下去。
东方和西方最大的区别,基础在于思维方式:西方分析,东方综合,就是西方把事物越分越细,东方则是综合的,东方就是“天人合一”。天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的精神就是天人浑然一体,人天相爱。你要生存下去,人和自然要做朋友,不能做敌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眼前世界的形势已经充分地证明了恩格斯预见之伟大与睿智。许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自然界正在日益强烈地对我们人类进行着报复。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到,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为了保护环境决不能抑制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大前提是绝对正确的。不这样做是笨伯,是傻瓜。但是处理这个问题,脑筋里必须先有一根弦,先有一个必不可缺的指导思想,而这个指导思想只能是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
和谐还有社会的方面。我的老师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什么叫三纲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他讲的当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边有糟粕,如夫妻应该是平等的,怎么男人成了女人的纲了呢?这个我们先不讲它。六纪,一是诸父,就是父亲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就是母亲家的人;五是师长;六是朋友。他说,这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话很有道理。因为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的话社会就会乱七八糟。
和谐社会,首先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内心的和谐。因此内心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先从自己开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后致知,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
从宗教方面来说,我自己虽然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但我对世界上所有正大光明的宗教都十分尊重,因为各大宗教都劝人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正是正直的人类所需要的。但任何宗教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宗教教义只是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只有“最高神灵”才能掌握。所以不同宗教的信徒要互相尊重,互不相妨,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以各自喜爱的方式来满足宗教的需要。同样,应该承认,世界上有有宗教需要的人,也有没有宗教需要的人。应该是敲锣吹号,各有一套,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
从国际关系方面来说,世界要和谐,国与国之间就要互相尊重,进行文化交流。我认为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文化发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谁都挡不住。从古代到现在,在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文化是不受外来影响的。交流也有坏的,但坏的对人类没有益处,不能叫文化。对人类有好处的、有用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东西交流,才叫“文化交流”。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本文编选自季羡林《“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