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0 08: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在文言之美中漫溯
——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文言文之“美”
音韵节奏美:句子长短相间,平仄错落
意蕴内涵美:用词惜墨如金,意蕴丰富
故事人物美:记叙生动有趣,人物个性鲜明
情感意境美:文章意境探寻作者情感,烙上个人情思
三“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考点归纳:
一、词语理解:重点实词、虚词
二、句子翻译:重点字词、特殊句式
三、内容理解:文学常识、信息概括、思想主题、写作特点、人物形象、情节思路、感悟启发等
词句考查重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
题型归纳:
一、文本选择:1.课内单篇阅读
2.课外单篇阅读
3.课内比较阅读
4.课内外比较阅读
二、命题方式:第一卷选择题,第二卷简答题
作答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三步走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况钟传》《季布》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注释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
第三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寻找题干相应信息的位置,结合前后语境作答。做完回头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具体作答方法
词语解释:牢记课内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课外语境
方法:
1.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组词法
2.语法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虚词意义用法
3.意义和用法的积累
4.结合语境揣摩推测
惟手熟尔
词语翻译五字法
留: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删: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换: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要更换。如“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泛指菜汤、药汤等。
调: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补: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句子翻译
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
示例:1.甚矣,汝之不惠。2.玄龄杖策谒于军门中。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
内容理解方法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______,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精湛”。如果仅仅理解为为了说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浅层的理解。其实,作者意在强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习文言之诀窍
1.动口:反复诵读,积累材料,培养语感。(听录音、模仿读、常背诵、搞辩论等)
2.动手:勤查工具书,积累语汇,反复做题,练写文言诗文。
3.动脑:掌握规律,归类总结,反复运用。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能得人心
故:________
(2)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兵: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因此
军队
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③,必过④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⑤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节选自《宋史》卷三三六)
【注】①凛然:严肃的样子。②指:意图,意思。③展墓:扫墓。④过:拜访,探望。⑤化:教化,感化。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奉之如严父    奉:________
(2)吾无过人者    过: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司马光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侍奉
超过
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十分爱读《左氏春秋》,废寝忘食;每次去扫墓一定去看望哥哥,悉心侍奉。
孙晷(ɡuǐ),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晷为儿童时,神明清审,志气贞立。及长,恭孝清约,学识有理义。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外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有人偷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
(1)躬亲垄亩____________
(2)所诣之处____________
(3)亲故有穷老者数人____________
(4)既而自刈送与之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晷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意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自

老朋友

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攻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
乡邻被感动而自觉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1)节俭勤勉:虽家产丰厚却亲自耕作,并攻读不断。
(2)为人孝顺:亲自服侍父亲外出,为兄长求医问药。
(3)乐善好施:周济乡里,善待偷盗者。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yīnɡ):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
(3)皆初气过锐______________
(4)渐就衰竭之故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此善于用气者也。
3.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驱车追赶
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缘故
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不以千里称也
先帝称之曰能
C.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管夷吾举于士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其真无马邪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C.骈死于槽枥之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孔孟论学习》)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和“表”分别是选文的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写法比较随意;“表”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疏。
B.选文内容都与人才有关,【甲】文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策之以其道;【乙】文作者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知人善任。
C.【甲】【乙】两文都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但【甲】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渗透强烈的情感;而【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
D.【甲】文巧用比喻,语言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乙】文语言率直质朴,句式骈散结合,富有音韵美。
D
【解析】A项“食”,顿/喂;B项“称”,著称/称赞;C项“道”,方法/说;D项“举”都解释为“提拔、任用”。
B
【解析】A项“而”都是连词,解释为“但是”;
B项“其”,语气词,表反问/代词,他们;C项“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在”;D项“则”都是连词,解释为“那么”。
C
【解析】乙文重在晓之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