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周 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 者
课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课 型
课 时
累计课时
教学目的 1、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4、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一.小结复习孟子民本思想,导入新课: 民本思想:君王应该以民为本,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存心于仁,存心于礼,推恩于天下,就能使天下归心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2、检测反馈,翻译句子: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些人哪里算的上是大丈夫?
②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大丈夫
③敢问何为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叫浩然正气?
三、合作讨论:
1、什么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
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态)
配义与道 (性质、内涵)
2、如何培养浩然正气?要注意什么问题?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里不能忘记它,不要促使它成长)
3、你如何理解“勿助长”?
培养浩然之气是自我成长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永远在路上,所以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另一方面要摒弃功利心,后者就是勿助长。
如:魏其侯窦婴,阻止景帝让位于梁王,是出于“义”,(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吴楚反,出任大将军,荐袁盎,栾布,赐金无入家。
4、义与气是什么关系?
义是气的本质,是气的内在的力量之源,
气是义的外在的表现形态。气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不要停止,不要忘记。
内心真正有了“义”,才可能有浩然之气。
四.拓展延伸: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请你列举3-4个例子。
五、作业: 补充修正体会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周 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 者
课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课 型
课 时
累计课时
教学目的 1、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4、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一.复习导入: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第二、三则,口头翻译文段,积累字词。
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3、重点语句翻译。
多媒体显示例句,指名学生翻译。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三、合作探究:
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2、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提示:
“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朱熹《四书集注》)
何叔京曰:“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好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乃妾妇之道耳,何足道哉?”(朱熹《四书集注》)
4、小结并板书: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公孙衍、张仪之流)
大丈夫之道: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乃丈夫中之大者)
启发:君子养大丈夫之气,非濡染妾妇之气。
5、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成就一番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
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以上文观之,则知人之生全,出于忧患,而死亡由于安乐矣。尹氏曰:“言困穷拂郁,能坚人之志,而熟人之仁以,安乐失之者多矣。”(朱熹《四书集注》)
7、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四、小结并板书:
有浩然之气者如何面对磨难:
担大任成大业必先经历大磨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作业:
补充修正体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