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崖之辞》导学案
导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重点:
1.理解文言词句含义。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难点:
1.培养联想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导入: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_??????_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_?????????_、_?????????_、_?????????_,是_é?????_学派的代表人物,_è?????_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_??????_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2._????????????_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_é??é?????_》、《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_??????è§????_”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
(1)“天道无为”。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2)相对的认识论。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现实,否定客观真理,否定知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3)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导学:
解题
——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及其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奇”。因为庄子认为天下之人皆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以,他在表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时,常常使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且看庄子如何运用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语出《庄子·天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
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在以在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这使得他的文章奇特之极。
《庄子》评说
1. 古今能文之士,有不读《庄》者乎?既读,有不赞其神奇工妙者乎?
2 . 《庄子》当以传奇之法读之,使其论一人写一事有原有委,须眉毕张,无不越越欲出,千载而下,可想见也。 (清·林云铭《增注庄子因·序》)
3.“意出尘外,怪声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二、朗读文章,疏通文意
郢 (yǐng ) 垩 (è ) 斫 (zhuó ) 儵(shū )
缁 (zī ) 犗 (jiè ) 会(kuài )稽 期(jī )年
錎(xiàn ) 鹜(wù ) 鬐(qí ) 侔 (móu )
腊 (xī ) 辁 (quán ) 鲵(ní )鲋(fù )
三、自译1.3.4则,疏通文意,积累字词:逐则翻译课文,注意:字字落实、句句对应
重点字词梳理
顾谓从者曰 顾:回头看 吾无以为质矣质:对象,目标
漫其鼻端 漫:污,弄脏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息:呼吸
旦旦而钓 旦旦:天天 惮赫千里 惮赫:威震
离而腊之 腊:名词做动词,做成肉干 期年不得鱼 期年:一周年
导议:
理解寓意
(一)第1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以“郢人斫垩”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段妙趣横生。庄子和惠子面红耳赤地争论,交情却极为笃厚。此则寓言表现庄子追念亡友,一往情深,并未因观点不同而影响他真实性情的表露。
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除了研究其本身外,还要看到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方面;评价一个人获得的成就,不能忽略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的努力。
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紧扣“奇”字解读
(1)奇,一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2)奇,白色尘土弄到鼻子尖上,让木匠来砍掉这尘土;
(3)奇,木匠挥动斧头,速度极快,任意砍下,尘土全部砍了下去,郢人的鼻子却丝毫没有受伤,这是木匠的高妙之处,也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
(4)奇,斧头从自己鼻子尖上砍过去,郢人岿然站立面不改色。这是郢人的高妙之处,又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
(5)奇,二人搭档配合的高妙(为文的根本)。
其实,《庄子》这里不是单说匠石的高妙,也不是单说郢人的高妙,其根本是在说二人搭档配合的高妙。换一个木匠,郢人断不会如此安然地承受这一砍;换一个对象,匠石也不可能砍得如此准确无误。
所以宋元公佐要匠石试着表演一下砍去鼻子尖上的尘泥,殊不知没有郢人,匠石根本不能发挥如此高超的技艺。
庄子说到这里,一般人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于是他点破其中的寓意,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拓展:
钟期死,伯牙不复弹;郢人死,匠石不复斫;惠施死,庄子无与言。呜呼,人生在世,虽挟绝技,又恶可以独施乎哉!
(清?宣颖《南华经解》)
管鲍之交/李白与杜甫/马克思与恩格斯/廉颇和蔺相如(刎颈之交)
俞伯牙与钟子期
或:“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抒发了庄子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庄子与惠子的关系。(睹物思人,感慨知音难寻,要好好珍惜)
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所以,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却极为笃厚,就像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
在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感慨自从惠子死了以后,自己已经没有谈话的对象了,自己已经没有谁可以说话了。为失去了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
(二)学习第三则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寓意: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浑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天下无治者安,有治则乱。所以,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拓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要蕃民生而安民性。
好心办坏事:
1.大跃进
2.填湖造地
3.盲目地建设“开发区”
待之甚善
儵、忽 —————————— 浑沌
报浑沌之德,日凿一窍
(三)学习第四则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寓意:所以说不曾听说过任氏钓鱼的传闻,恐怕是不可以参与管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很远了。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治理世事。
拓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要蕃民生而安民性。
大钩巨缁
五十犗 大鱼
任氏钓鱼 会稽、东海
大志向、大抱负 经于世
导悟:
第一则:
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郢都人信赖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
寓意:以“郢人斫垩”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则
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位神,即南海之神儵,北海之神忽,中间地方的神浑沌。“儵”“忽”和“浑沌”三个名字,就包含了多种寓意:“儵”、“忽”意思是指急速,一方面比喻有为,一方面也直观地说明了南海、北海之神何以能够经常相遇于中央之神浑沌之地;“浑沌”一名一方面透露了中央之帝没有七窍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是譬喻天性淳朴未被破坏。
儵与忽常常到中央之帝浑沌那里会面,浑沌待他们非常好,所以儵与忽商量报答浑沌的恩德。儵、忽、浑沌三方的关系是积极的友善的,儵与忽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在情理之中。
他们如何报答呢?世间众生皆有七窍,浑沌偏偏没有,所以儵与忽很自然也很善意地要为他开凿七窍。
再看这报恩的结果:儵与忽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下来而七窍成,浑沌也一命呜呼了。
拓展:联系历史上的 “大跃进”、 “文革”,现在不少地方盲目地建设“开发区”、“招商引资”等等,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讨论:从这则选文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
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所以,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客观地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去认识社会、评价社会,要避免“好心”做出损害他人的事。
第四则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钓鱼的事情太常见了,可是《庄子》所写的钓鱼却让天下人叹为观止。
任国公子钓鱼,
奇:1)鱼钩之大、钓绳之巨、钓饵之多、钓竿投放之远、钓鱼时间之长都堪称奇特!——任公子了不起。
2)上钩之鱼形体之大、威势之猛、声音之响、鱼肉之多、饱人之众也堪称奇特!——表面在说鱼之大,实则仍是说任公子是多么了不起。
3)才小识浅的道听途说之辈听说了任公子之事,惊恐且奔走相告——烘托任公子了不起。 4)三言两语写了另一种人物、另一种钓鱼,此等人事,无一不与任公子有天壤之别——对比突出任公子了不起。
寓言特点:奇特的夸张、大胆的想象,对比、衬托的手法,雄浑壮阔的描写,极尽写作之能事
《庄子》用意:借钓鱼之事,表达“只有具备大才能、大思想、大学说、大抱负、大作为的人才能参与治理世事”的主张。
启发: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联想:南郭先生、赵括、蒋干、马谡。
小结:这样一种主旨,用平常的钓鱼之事来从正面和反面类比,真是奇妙极了;而任公子钓大鱼作为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写得惊天动地。
导议:
对庄子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你怎么看?
我们必须承认,文学作品中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确实可以给读者带来卓异不凡的审美体验,引起读者更加强烈的阅读快感。世人“好奇”,本不足怪,更不应该一概加以贬斥。只要这种奇文不传达对社会、人生有害的信息,好比是用文锦覆盖着陷阱一样,就不要否认它特有的魅力和巨大的艺术价值。
导结:
总结方法,拓展提升
1、结合本课学习,总结文言寓言阅读方法。
2、联系历史、结合现实,用简洁的文字写学习感悟。
课后作业布置:
翻译本课余下的几则寓言,探究寓意,继续深入研究庄子及其思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