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4.在商朝虽然统治区域很大,但是方国、部落遍布全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连年征伐,人民困苦不堪。商王对于一些臣服的方国、部落虽加有侯伯等封号但没有一套控制办法,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为此,西周建立后推行( )
A.礼乐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25.周礼规定,天子的舞队用八佾(每佾8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这反映的是( )
A.郡县制
B.君主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26.商朝人崇信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其反映的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B.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C.商王利用宗教手段主宰国政
D.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7.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28.下表是秦朝中央“三公”的职能及其他信息。表格中③处的官名应该是( )
官名
职掌
印绶
备注
①
常丞天子,助理万机
金印紫绶
无
②
掌武事
金印紫綬
或称国尉
③
掌副丞相、监察
银印紫绶
位上卿
A.丞相
B.太尉
C.将军
D.御史大夫
29.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 )
A.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B.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
C.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
D.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
30.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发展
B.门阀政治消失
C.地方割据的结束
D.中央集权加强
31.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直接隶属于( )
A.皇帝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尚书省
32.汉代专门设置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这些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开创了监察制度
D.导致了地方割据
33.《三国志》记载:“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4.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35.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36.《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制
C.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
37.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
A.设置丞相
B.设立御史大夫
C.推行郡国并行
D.实行推恩令
38.读图,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了( )
A.丞相从有决策权到没有决策权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材料阅读
43.(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及影响。(2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4分)
4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明代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9分)
(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4分)
历史试题第4页(共4页)
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C
C
A
C
D
D
A
D
A
B
题号
34
35
36
37
38
答案
C
B
D
D
B
二、材料阅读
43.【答案】
(1)唐朝:措施——设置节度使,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影响——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4分)
宋朝:措施——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军事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执掌地方,设通判监督地方行政;财政上,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10分)
元朝:措施——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影响——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6分)
(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
44.【答案】
(1)时间:明太祖时期。(1分)
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2分)
(2)时间:清朝雍正时。(1分)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4分)不同意(1分),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分)
(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