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声的利用
高频易错题集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的是( )
A.两山之间的距离
B.鱼群的位置
C.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海底深度
【考点】回声.
【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其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解答】解:
A、声音发出后经对面山崖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对面山崖的距离;
B、声音从渔船向水中发出,遇到鱼群反射后,根据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就可以探测出鱼群的位置;
C、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光传播到听见雷声的人的时间非常的短,可以忽略,所以当看见闪电时,可以认为雷声才开始从打雷处向下传播,记录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用速度公式就可以求出打雷处的距离;
D、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
由此可见,ABD都是利用了回声测距,只有C不是利用回声测距。
故选:C。
2.在房间里讲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房间里不能产生回声
B.墙壁反射的回声从门口跑掉了
C.回声太小,人耳不容易听到
D.房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考点】回声.
【分析】回声是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的,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如果小于0.1s,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人耳不能分开。
【解答】解: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
由v=得:
s=vt=340m/s×0.1s=34m,
因此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是:
s′===17m。
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所以我们的耳朵听不出说话声与回声,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如图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先确定汽车收到第一、二次信号时用的时间,利用s=vt求出到测速仪的距离,进而求出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
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0.6s=0.3s,
由v=可得距测速仪s1=v波t1=340m/s×0.3s=102m;故A错误;
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1.8s﹣1.4s)=0.2s,
由v=可得距测速仪s2=v波t2=340m/s×0.2s=68m;故B正确;
CD、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
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t=1.6s﹣0.3s=1.3s,
汽车的速度v==≈26.15m/s,故CD正确。
故选:A。
4.下面的几种情况不能利用回声测定的是( )
A.海洋的深度
B.对面山崖的距离
C.海底鱼群的位置
D.雷电发生处到听见雷声的人的距离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其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解答】解:A、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测距;
B、声音发出后,经对面山崖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对面山崖的距离,利用了回声测距;
C、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鱼群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到鱼群的距离,从而确定海底鱼群的位置,利用了回声测距;
D、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光传播到听见雷声的人的时间非常的短,可以忽略,所以当他看见闪电时,可以认为雷声才开始从打雷处向下传播,记录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那么打雷处与听到雷声人的距离就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故D不是回声测距的应用;
故选:D。
5.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
【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解答】解: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听到狗的叫声,知道有人来,即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A正确。
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故C错误。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D错误。
故选:A。
6.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考点】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A错误。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B正确。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故C错误。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7.下列事例中,主要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战斗英雄故事
B.120救护车发出急促刺耳的声音
C.医生对结石病人进行“超声“碎石
D.火车进站时会提前鸣笛示警
【考点】声与能量.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对生活中的实例有清晰的认识。
【解答】解:A、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战斗英雄故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120救护车发出急促刺耳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医生对结石病人进行“超声“碎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
D、火车进站时会提前鸣笛示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应用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B超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碎石
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
【考点】声与能量.
【分析】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熟知生活中声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实例。
【解答】解:A、B超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B错误。
C、超声波碎石,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超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分析】(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⑤有足够的响度;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4)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解答】解:
A、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有传声介质,且达到一定响度,人耳才能听到,故A错误;
B、超声波与普通声波一样,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
D、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在马路边设置自动噪声监测仪来阻断噪声的传播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分析】(1)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物体的振幅越大,观测点与声源的距离越小,声音越响亮;
(2)防止噪声污染,可以控制噪音的产生,也可以切断传播途径阻碍噪音的传播;
(3)通过音色可以“闻其声知其人”。
【解答】解: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说法正确;
B、在马路边设置自动噪声监测仪目的是监测噪声的强弱,不是用来阻断噪声的传播,说法错误;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不是用音调来判断说话者,说法错误;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为了阻断噪音的传播,不是防止噪声的产生,说法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那么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或等于) 0.1 s,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这个时间,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如果换成距离,要听到自己发出的两次声音,自己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 17 m。
【考点】回声.
【分析】根据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利用时间差最小等于0.1s,据此列出等式,计算出自己到障碍物之间的最小距离。
【解答】解: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那么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这个时间,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如果换成距离,要听到自己发出的两次声音,自己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s=v=340m/s×0.05s=17m。
故答案为:0.1;17。
12.潜水艇一般采用声呐来躲避障碍物和发现敌人,一艘潜艇静止在海面上向下发出超声波,经过8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探测海底深度后该潜艇潜入水中,在水中某一深度处以54km/h的速度向正前方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了避免碰触暗礁,向正前方发出超声波信号,从发出信号到经暗礁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4s,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那么,潜水艇静止在水面上时距离海底的深度为 6000 m;潜艇在水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当它接收到反射声波的时候距离暗礁的距离为 2970 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1)超声波的反射产生回声,根据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v=变形就可以求出海底的深度;
(2)4s时间内潜水艇与声波信号走的距离的和等于潜水艇刚发出声波时距离暗礁路程的两倍,从而求得潜艇距暗礁的距离,此距离减去潜水艇所走路程即为它接收到声波的时候距离暗礁的距离。
【解答】解:(1)超声波从潜水艇到海底的单程时间:t==4s,
由v=得,潜水艇静止在水面上时距离海底的深度:
s=vt=1500m/s×4s=6000m;
(2)潜艇速度v潜=54km/h=15m/s,
由题意得:4s时间潜水艇与声波信号走的距离的和等于潜水艇刚发出声波时距离暗礁路程的两倍,即:
s潜+s声=2s
即
v潜t+v声t=2s
所以,s===3030m;
因此潜水艇接收到反射声波的时候距离暗礁的距离:
s′=s﹣s潜=3030m﹣15m/s×4s=2970m。
故答案为:6000;2970。
13.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 信息 (信息/能量);另外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 响度 (音调/响度/音色),以免影响他人。
【考点】响度;声与信息.
【分析】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还有熟悉生活中的实例。
【解答】解: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信息。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信息;响度。
14.声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人们能够区分小提琴与钢琴发出来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音色 不同,超声波能够碎除人体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能够传递 能量 。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色;声与能量.
【分析】(1)物体振动产生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们能够区分小提琴与钢琴发出来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超声波能够碎除人体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能够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能量。
15.校元旦晚会上,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声源处。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中国科学技术馆2层的“探索与发现”展厅中,有一组体验声音聚焦的装置。它是由两个具有抛物面的圆形物体组成,如图所示为其中的一个。小莉和小刚分别站在两个抛物面的焦点处,小莉小声说话,小刚可以清晰地听到小莉的声音。这是因为小莉发出的声音先后在两个抛物面上发生 反射 ,并使声音 集中 于小刚所在区域。
【考点】回声.
【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可以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回声如果与原声混在一起,可使原声加强,响度增大。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小莉发出的声音经过圆形抛物面物体先后进行两次反射,从而形成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并使声音于集中小刚所在区域使原声加强,使响度大于原来的声音。
故答案为:反射;集中。
17.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10 kHz到 20 k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7500m 。(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8700m 。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 。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测距离的应用;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2)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
(3)首先算出1分钟内潜艇B通过的距离,根据声波频率的变化分析出潜艇AB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
(4)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解答】解:
(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
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为10kHz~20kHz;
(2)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t=×10s=5s,
由v=得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s1=vt=1500m/s×5s=7500m;
(2)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60s=1200m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
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2=s1+sB=7500m+1200m=8700m。
(4)月球上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10;20;(2)7500m;(3)8700m;(4)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18.在小河中,渔民有一种捕鱼的方法:在小船上放一块大竹板,一个人用棒敲击竹板,另一人用渔网捕鱼,请你说出这种捕鱼方法的道理。
【考点】声与信息.
【分析】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解答】答:在小河中,渔民捕鱼时,用棒敲击竹板发出声音,引起鱼惊慌而游动,便于捕鱼人发现鱼的位置,这种捕鱼方法说明液体能传声。
19.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声音 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 能量 。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 响度 。这里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
【考点】响度;声与能量.
【分析】(1)根据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来解答此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3)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
(1)因为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所以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声音的影响;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即音箱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增大,即音量控制的是音箱响度的;
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需控制音调不变,这是采用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声音;能量;(2)距离发声体的远近;(3)响度;控制变量法。
20.下面三幅图反映的是我们做过的三个实验,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物理道理。
图一的实验现象说明: 发声体在振动
图二的实验现象说明: 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
图三的实验现象说明: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决定了物体振动的频率。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当将真空罩中的空气慢慢抽出时,听到闹钟的声音慢慢减小。
【解答】解:
(1)图(一)中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图(二)中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尺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所以此实验说明了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3)图(三)中慢慢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随着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减小,直到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发声体在振动;(2)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声的利用
高频易错题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的是( )
A.两山之间的距离
B.鱼群的位置
C.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海底深度
2.在房间里讲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房间里不能产生回声
B.墙壁反射的回声从门口跑掉了
C.回声太小,人耳不容易听到
D.房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3.如图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4.下面的几种情况不能利用回声测定的是( )
A.海洋的深度
B.对面山崖的距离
C.海底鱼群的位置
D.雷电发生处到听见雷声的人的距离
5.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6.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7.下列事例中,主要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战斗英雄故事
B.120救护车发出急促刺耳的声音
C.医生对结石病人进行“超声“碎石
D.火车进站时会提前鸣笛示警
8.下列应用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B超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碎石
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
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超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1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在马路边设置自动噪声监测仪来阻断噪声的传播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那么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或等于)
s,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这个时间,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如果换成距离,要听到自己发出的两次声音,自己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
m。
12.潜水艇一般采用声呐来躲避障碍物和发现敌人,一艘潜艇静止在海面上向下发出超声波,经过8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探测海底深度后该潜艇潜入水中,在水中某一深度处以54km/h的速度向正前方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了避免碰触暗礁,向正前方发出超声波信号,从发出信号到经暗礁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4s,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那么,潜水艇静止在水面上时距离海底的深度为
m;潜艇在水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当它接收到反射声波的时候距离暗礁的距离为
m。
13.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
(信息/能量);另外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
(音调/响度/音色),以免影响他人。
14.声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人们能够区分小提琴与钢琴发出来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超声波能够碎除人体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能够传递
。
15.校元旦晚会上,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琴声是通过
传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中国科学技术馆2层的“探索与发现”展厅中,有一组体验声音聚焦的装置。它是由两个具有抛物面的圆形物体组成,如图所示为其中的一个。小莉和小刚分别站在两个抛物面的焦点处,小莉小声说话,小刚可以清晰地听到小莉的声音。这是因为小莉发出的声音先后在两个抛物面上发生
,并使声音
于小刚所在区域。
17.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
、因为
。
18.在小河中,渔民有一种捕鱼的方法:在小船上放一块大竹板,一个人用棒敲击竹板,另一人用渔网捕鱼,请你说出这种捕鱼方法的道理。
19.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
。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
。这里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
20.下面三幅图反映的是我们做过的三个实验,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物理道理。
图一的实验现象说明:
;
图二的实验现象说明:
;
图三的实验现象说明: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