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9 22: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实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3、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目
学习目标
前221年
220年
2016年
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
秦汉统一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试图吞并东晋。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在淝水与前军秦前锋隔岸对峙。最终东晋大败前秦。
战前前秦的实力:强在的前秦,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东晋对峙
前秦武力征服失民心
一、淝水之战
战争时间:
383年
前秦发动战争的目的:
企图灭东晋,统一中国
交战政权:
前秦 VS 东晋
交战民族:
氐族VS 汉族
主要人物:
苻坚VS 谢安
战争结果:
前秦战败
战争特点:
东晋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投鞭断流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近90万,而东晋仅8万,这超过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想一想想一想
从前秦方面看:a.民族矛盾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c.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
从东晋方面看: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鲜卑
鲜卑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由鲜卑语译成汉语
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政权的建立
四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2.439年,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拓拔珪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状况,进入北朝时期;
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目的:改变北魏落后经济状态,巩固北魏统治
3、措施:
(1)、迁都洛阳;
(2)、实行“胡汉融合”的政策。
4、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94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内容)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目的
(2)迁都方法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3)迁都意义
对洛阳发展:
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对改革进行: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1)内容
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2)作用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用汉语

鲜 卑 姓
汉 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改汉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材料三
1、孝文帝从小受汉文化熏陶;
2、孝文帝吸取苻坚弄武而败的教训,为稳定北魏政权要适应占主流的汉族文化;
3、汉族文化比游牧文化更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是顺应时势。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为什么要进行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川  
























《敕勒歌》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以至民族差别缩小,趋向一致,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民族。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游牧
农耕
生产方式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3、民族交融的表现
从经济、习俗、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
2、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杂居,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趋于一致,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2、民族交融的影响(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①民族隔阂趋于消除,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朝后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少数民族的蒸馍与烙饼在中原汉族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生活习俗: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高起高坐
椅子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总体表现: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中华文明
汉族
匈奴
鲜卑



……
前221年
感知历史
220年
2016年
589年
分裂
统一
907年
统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1、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D
知识检测
B
D
B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总结: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杂居,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趋于一致,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P96:问题思考
答: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后,同汉族杂居相处,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引起各族人民的共同反抗(在共同反抗西晋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内迁游牧民族与汉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③、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交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④、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起了推动作用,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P65:材料研读
答:
1.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胡麻、椅子、方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地区,很快就受到了部分汉人的欢迎。这些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家居习惯,也丰富了汉族家庭陈设样式。这说明游牧民族内迁的同时,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逮到了中原,汉族在与周边各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不断发展。
2.
姓氏的改变,为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通婚扫除了心理障碍,使之能共同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所以,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北魏的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
谢谢
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