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列强侵略 人民抗争——近代中国的屈辱、抗争
专题整合
一、列强的侵略战争
名称
时间
原因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要开辟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使鸦片走私受阻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
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
侵华
1900—1901年
瓜分中国(根本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日本侵华
战争
1931—1945年
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转嫁国内矛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1842年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1)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增添了人民的负担
(3)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
(4)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5)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虎门条约》
1843年
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望厦条约》
1844年
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美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黄埔条约》
1844年
清政府被迫与法国签订,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
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1)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
(2)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通商章程
善后条约》
1858年
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北京条约》
1860年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也大幅增加
《马关条约》
1895年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2)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4)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三、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事件
概况
影响或意义
虎门销烟
英国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虎门战役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
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吴淞战役
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力竭牺牲
太平军抗击
洋枪队
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黄海大战
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在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中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四、列强的侵华暴行
两次洗劫
都城
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北京,1860年火烧圆明园。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900年洗劫北京
割占领土
(1)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2)俄国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3)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后经俄、德、法干涉退还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制造大屠杀
(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于1894年制造了旅顺大屠杀。(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于1937年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制造事变
(1)1931年九一八事变。(2)1937年七七事变。(3)1937年八一三事变
五、列强侵华的方式
发动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强签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侵犯中国主权
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划分势力范围等
经济侵略
(1)鸦片战争前:以鸦片走私为主
(2)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3)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镇压中国
人民的革命
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考能提升
一、列强侵华方式的阶段特征
(1)1840—1894年: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等国,侵华的目的主要是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航运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时期侵华的国家除了英、法外,德、日、意等国也加入了侵华行列。在经济上,资本输出成了主要的侵略形式;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辛亥革命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侵略形式主要是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维持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秩序。
二、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1)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经济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2)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带到了中国。经济上,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近代列强侵华呈现的四个趋势
(1)从战争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
(2)从战争范围来看,规模呈扩大趋势。
(3)从侵略方式来看,经历了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从武装侵略到“以华制华”的变化。
(4)从侵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利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灾难越来越深重。
四、列强侵华的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2)坚船利炮救不了中国,只有推翻封建制度,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3)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动力。
夯基提能作业本
一、选择题
1.(2020河南平顶山三模)“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西方列强炮火的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A)
A.上海
B.天津
C.重庆
D.杭州
解析 据材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西方列强炮火的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故选A。
2.(2020河南濮阳一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量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出现上述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B)
A.广东人民自觉抵制洋货的结果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顽强抵制
D.清政府严禁广州对外贸易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以前的广州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广州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因此,广州对外贸易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故选B。
3.(2020河南濮阳一模)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千克)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千克)售价仅白银57两。洋纱价格低廉除了其自身的生产因素外,还因为外国在中国
(A)
A.享有协定关税特权
B.获取巨额战争赔款
C.得到开埠通商便利
D.直接投资开办工厂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洋纱价格低廉,是外国在中国享有关税特权的结果,故选A。
4.(2020河南濮阳油田模拟)这一战争失败的深创巨痛,改变了先进中国人只在封建传统中谋求发展的思维定式,摒弃了“中体西用”的教条,从而开辟了一个从传统到近代漫长新过程的历史契机。据此可知,这一战争是
(C)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据材料“这一战争失败的深创巨痛,改变了先进中国人只在封建传统中谋求发展的思维定式,摒弃了‘中体西用’的教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指的是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因此,甲午战后,摒弃了“中体西用”的教条。故选C。
5.(2020河南邓州二模)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该条约的签订
(D)
A.客观上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商品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 据材料“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因此,材料中的条约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D。
6.(2019广东中考)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一情形出现在
(D)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太后、皇帝”西逃,“朝廷在西安重建”可知,该情形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D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皇帝并未西逃,排除A、C两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B项与题中地点不符,排除。
7.(2020河南洛阳二模)《辛丑条约》的附件规定:在被议定为滋事的地方,停止文武考试五年,其中以直隶省、山西省及东三省所禁止的府州县最多。这一规定反映了
(D)
A.列强侵略方式变为资本输出
B.科举考试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C.列强争先在中国抢占租借地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统治工具
解析 材料“《辛丑条约》的附件规定:在被议定为滋事的地方,停止文武考试五年”说明清政府严厉处罚反帝国主义的行为,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
8.(2020河南安阳一模)根据某条约,日本在使馆区以及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军400人,然而早在这个条约签订前的4个月,日本政府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任命大岛久直中将为第一任司令官,司令部设于天津海光寺。与此条约相关的战争是
(D)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据材料“日本在使馆区以及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军400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而与《辛丑条约》相关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
9.(2019河南许昌一模)“英国人开向大清帝国的那一炮,只不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从事实上说明我们已经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材料中“那一炮”代表的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D)
A.中国近代化开始
B.洋务运动兴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那一炮”代表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项。
10.(2019河南南阳一模)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B)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解析 据材料“并不这样看”等可知,清朝统治者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B项正确。
11.(2019河南驻马店一模)《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在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出于爱国之心,忍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C)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 据题干“《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起,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并英勇抵抗侵略,符合题干中的时政评论“然出于爱国之心,忍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2.(2020河南邓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联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三 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含义。概括“维新之路”“共和之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的共同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斗争中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是指哪一大事件。(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请列举“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两例重大成就。(3分)
答案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共同原因: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过于强大;资产阶级没有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1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抗日战争的胜利。(1分)
(3)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成就: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等。(符合题意的任意两项即可,2分)
13.(2018河南周口一模)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中国近代简史》
材料二 从1895年至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明治维新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为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
——摘编自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材料三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有时也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的“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各指什么具体事件。(2分)
(2)材料二中“失败”指的是什么。“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在中国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这一行动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1分)
(4)归纳总结中国近代化的特点。(1分)
答案 (1)鸦片战争;洋务运动。(2分)
(2)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1分)
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1分,意思相近即可)
(3)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以此为阵地开展新文化运动。(1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4)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分)(共14张PPT)
专题二 列强侵略 人民抗争——近代中国的屈辱、抗争
专题整合
考能提升
总纲目录
一、列强的侵略战争
专题整合
名称
时间
原因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要开辟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
因);中国的禁烟运动,使鸦片走私受
阻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
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
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
侵华
1900—1901年
瓜分中国(根本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转嫁国内矛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
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
地位得到提高
二、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1842年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1)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增添了人民的负担
(3)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
(4)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5)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虎门条约》
1843年
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望厦条约》
1844年
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美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
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1)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
(2)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1858年
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北京条约》
1860年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也大幅增加
《马关条约》
1895年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4)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
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2)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4)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三、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事件
概况
影响或意义
虎门销烟
英国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虎门战役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
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吴淞战役
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力竭牺牲
太平军抗击
洋枪队
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黄海大战
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在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中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四、列强的侵华暴行
两次洗劫都城
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北京,1860年火烧圆明园。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900年洗劫北京
割占领土
(1)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2)俄国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3)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后经俄、德、法干涉退还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
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制造大屠杀
(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于1894年制造了旅顺大屠杀。(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于1937年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
制造事变
(1)1931年九一八事变。(2)1937年七七事变。(3)1937年八一三事变
五、列强侵华的方式
发动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强签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侵犯中国主权
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划分势力范围等
经济侵略
(1)鸦片战争前:以鸦片走私为主
(2)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3)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镇压中国
人民的革命
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一、列强侵华方式的阶段特征
(1)1840—1894年: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等国,侵华的目的主要
是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强占
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航运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时期侵
华的国家除了英、法外,德、日、意等国也加入了侵华行列。在经济上,资本
输出成了主要的侵略形式;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考能提升
(3)辛亥革命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侵
略形式主要是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维持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秩序。
二、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1)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
主权的完整;经济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
变成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
重要原因。
(2)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带到了中国。经济上,使中
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近代列强侵华呈现的四个趋势
(1)从战争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
(2)从战争范围来看,规模呈扩大趋势。
(3)从侵略方式来看,经历了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从武装侵略
到“以华制华”的变化。
(4)从侵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利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灾难
越来越深重。
四、列强侵华的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2)坚船利炮救不了中国,只有推翻封建制度,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3)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