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沪粤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沪粤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10 18:2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沪粤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乐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大特征??????????????????
B.?我们区别乐器主要是听乐器发出的音调
C.?无论乐音和噪声,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固体污染是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3.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措施中哪一个是无效的(??

A.?赶快将门窗关紧????????
B.?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
C.?用棉花塞住耳朵????????
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真空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C.?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D.?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常女声比男声音调高,是由于女性声带振动比男性声带振动快
B.?在空屋子里听别人说话比在旷野里洪亮,是发声时声带振幅更大的缘故
C.?在高速铁路和居民区之间设置隔声墙,是用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来控制噪声的
D.?医生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6.有两只昆虫甲和乙,甲的翅膀每秒振动8次,乙的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人凭听觉能感觉到在飞
行的昆虫是
(?

A.?甲?????????????????????????????????B.?乙?????????????????????????????????C.?都感觉到?????????????????????????????????D.?都感觉不到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8.下列连线正确的是(?

A.????????????????????????????B.?
C.??????????????????????????D.?
9.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人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D.?饼干太干了
二、多选题
10.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D.?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于其他乐器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超声波可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D.?渔民捕鱼时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12.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
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由于有声波定向发射器,所以在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不需要佩戴耳罩
13.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A.?给摩托车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B.?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C.?利用声呐探测海水的深度????????????????????????????????????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14.噪声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污染,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15.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A.?在金属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B.?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C.?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D.?一样快
三、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将扬声器对准蜡烛,当播放优美的音乐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烛焰在“伴舞”.我们听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扬声器的锥形纸盆________产生的;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到烛焰处,烛焰“伴舞”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

17.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都自觉地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小明和小华肩走向考场,以小华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_的.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
18.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________发出声音,声音通过________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
19.中考前夕,为了不打搅小明学习,姥姥看电视时调小了音量,这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的.调小音量也减小了声音的________.
20.“神七”上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行走,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圆了中国人的太空梦。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出舱过程中,若以太空舱为参照物,翟志刚是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假设两名宇航员走出飞船在太空中面对面交谈________听到对方的话语(填“能”或“不能”)。
(3)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时除了受空气阻力外还受________力的作用,其施力物体是________。
21.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声呐发射的是________波,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向海底发射,如果经6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
四、实验探究
22.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____(选填“A”或“B”)。
A.刚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刚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说明: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有关。
(3)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声音的________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4)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
五、综合题
23.中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们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微风和煦,传来阵阵树叶的沙沙声。月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大地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好像在大地上撒了一地碎银……在这美好的夜晚,你可曾想到:
(1)树叶的沙沙声是由树叶的________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
(2)地上的圆形光斑是月亮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4.实验题
(1)如图1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2)如图2用橡胶棰敲击音叉发声时,乒乓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答】A.
乐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大特征,A不符合题意;
B.
我们区别乐器主要是听乐器发出的音色不同,B错误,符合题意;
C.
声音由振动产生,所以无论乐音和噪声,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不符合题意;
D.
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固体污染是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别乐器主要是听乐器发出的音色不同,
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固体污染是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
2.【答案】
B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解答】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只有振动在20Hz---20000Hz之内的才能够听到,故C错误;
D、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3.【答案】
B
【解答】A.
赶快将门窗关紧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有效的,不合题意;
B.
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会使噪声更大,是无效的,符合题意;
C.
用棉花塞住耳朵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是有效的,不合题意;
D.
将棉被挂在窗户上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有效的,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4.【答案】
B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②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答案】A
【解答】解:A、女性声带振动比男性声带振动快,所以通常女声比男声音调高,故A正确;
B、在空屋子里听别人说话比在旷野里洪亮,是声音反射的缘故,故B错误;
C、在高速铁路和居民区之间设置隔声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
D、医生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响度根据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3)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4)声音具有能量.
6.【答案】
B
【解答】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甲的翅膀每秒振动8次,频率为8Hz,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乙的翅膀每秒振动300次,频率为3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凭听觉能感觉到在飞
行的昆虫是乙。
故选B
【分析】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7.【答案】
B
【分析】A、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正确.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错误.
C、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正确.
D、墙壁是固体,固体可以传声.正确.
故选B.
8.【答案】D
【解答】A.水中看鱼属于光的折射,针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A不符合题意;
B.汽车观后镜属于凸面镜,B不符合题意;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C不符合题意;
D.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听讲课时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9.【答案】
C
【解答】自已感到声音很大,是由于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旁边的人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过去的,所以听的声音较小,故应选C。
【分析】声音的传播
二、多选题
10.【答案】
ACD
【解答】解: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故C正确;
D、人耳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AC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同温度的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3)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11.【答案】
C,D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A不符合题意;
B、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20~20000Hz之间,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B不符合题意;
C、用超声波去除人体结石,是应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C符合题意;
D、渔民捕鱼时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声音在真空在不能传播,利用声音得知事情说明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声音做某事,说明声音传递能量。
12.【答案】ABD
【解答】解:A、“金嗓子”发出的声波是高频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该声波的响度是145dB以上,故B错误;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C正确;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应佩戴耳罩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BD.
【分析】(1)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声能传递能量,声波具有能量;(2)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表示声音的响度;(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另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
13.【答案】
C,D
【解答】A、给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不符合题意;B、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不符合题意;C、利用声呐探测海水的深度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即回声的利用,故不是减弱噪声,符合题意;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即超声波的利用,不是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4.【答案】
A,B,D
【解答】解: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属于环保,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ABD.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15.【答案】AB
【解答】解:
A、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故A正确;
B、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气体传声最慢,故D错误.
故选AB.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真空不能传声.
三、填空题
16.【答案】振动;空气;能量
【解答】解:
我们听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扬声器的纸盆振动发出声音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伴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量.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17.【答案】信息;静止;声源
【解答】解:(1)考生听到铃声自觉进入考场是利用声传递信息;(2)小明和小华并肩走向考场,小明相对于小华位置不变,因此以小华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3)禁止汽车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信息;静止;声源.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18.【答案】
振动;空气;能量
【解答】扬声器的纸盘发声,是因为纸盆在振动,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发声的扬声器前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量。
【分析】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空气可以传递声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9.【答案】声源;响度
【解答】解:(1)把电视音量调小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影响小明学习;(2)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所以把音量关小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声源;响度.
【分析】(1)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音量的调节就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20.【答案】
(1)运动
(2)不能
(3)重;地球
【解答】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1)在出舱过程中,若以太空舱为参照物,翟志刚相对于太空舱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翟志刚是运动的.(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可以认为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能听到对方谈话;(3)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飞船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
【分析】(1)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就是运动的;
(2)太空中是真空的,不能传播声音;
(3)飞船返回地球时,会受到地球的引力。
21.【答案】超声;4500
【解答】解:用声呐系统测量海的深度,利用的是超声波;
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
×6s=3s,
由v=
可得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3s=4500m,
故答案为:超声;4500.
【分析】(1)利用超声波具有方(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声能等特点,人们制成了声呐;(2)先算出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
求出海水的深度.
四、实验探究题
22.【答案】
(1)A
(2)慢;低;频率
(3)响度
(4)振动的频率太低,属于次声波,人耳听不见???
【解答】(1)本实验中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伸出桌面部分在振动,故听的声音是刚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故答案为:A。(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3)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拨动力度大,振动幅度大,响度就大,因此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4)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钢尺振动频率很低,频率低于20Hz时,属于次声波,人耳听不见。
【分析】(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4)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五、综合题
23.【答案】
(1)振动;空气
(2)实
【解答】(1)树叶的声音是树叶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月光通过树叶缝隙在地上形成的光斑,是月亮的实像。
故答案为:(1)振动;空气;(2)实。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传播的;
(2)小孔成像是实像。
24.【答案】
(1)337.5
(2)将音叉微小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
【解答】解:(1)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337.5s;(2)用轻质的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使现象更易于观察,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
故答案为:(1)337.5;(2)将音叉微小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
【分析】(1)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2)音叉的振动微小,观察起来现象不够明显,借助轻质小球可将振动的效果放大,便于观察,这属于转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