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0 18:40:20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19课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
倘若这个世界有回轮,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那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1.作家作品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在散文上著述颇丰,而且很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此类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等。其他如《澹斋居士诗序》等文,则表现了陆游对文学的卓越见解。陆游认为创作重在内在修养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观点,对他所说的“功夫在诗外”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烟艇记》《书巢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
2.背景解读
陆游幼年时经历过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对故土沦丧,人民涂炭极感痛心。曾参加科举考试,因谈论恢复中原而被罢官。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他一路上观秀丽山水,探幽奇绝境,访先贤遗迹,采民俗风情。且行且记所见所闻,感慨万千,精于抒情的他写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文是他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篇日记。
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8月1日和8月2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入蜀记》共六卷,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
3.文化常识
【西梁】就是西梁山,在安徽和县南,与东梁山隔江相对。东梁山,在安徽芜湖东北。两山合称天门山。例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栗里】古地名,也称栗里原、栗里铺,在江西九江西南。例如: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1.字音识记
①烽燧(suì)  ②潦缩(lǎo)  ③翠蔓(màn)
④营葺(qì)
⑤开霁(jì)
⑥葭苇(jiā)
⑦溯流(sù)
⑧迥异(jiǒnɡ)
⑨渺弥(mí)
2.辨形组词
3.一词多义
(1)过
过烽火矶(动词,经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过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于)
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超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动词,拜访)
(2)凡
凡江中独山(副词,凡是)
凡三往,乃见(副词,共)
巨是凡人(形容词,平凡)
(3)信
信造化之尤物也(副词,实在,诚然)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信使,这里指媒人)
低眉信手续续弹(动词,随意)
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动词,相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4)拟
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动词,比,比拟)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动词,准备,打算)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动词,比划)
4.词类活用
(1)皆名天下(名词用作动词,名闻)
(2)愈近愈秀(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3)掠江东南去(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岸土赤而壁立(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5.古今异义
(1)与江山相发挥
古义:辉映。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等充分表现出来。
(2)盖江西路也
古义:长江的西路。
今义:省名。
(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古义:不能行进。
今义:不可以。
(4)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古义:流,水流;行,行走。
今义:传播很广或盛行。
(5)信造化之尤物也
古义:特异之物,在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今义: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此山当是其一也(判断句)
(2)信造化之尤物也(判断句)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句)
(4)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判断句)
(5)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省略句,被动句)
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作者依次记叙了哪些主要景点?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这篇散文,作者依经历的景色逐渐展开,顺次写烽火矶、孤石、澎浪矶、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写峭拔秀丽的小孤山。写大孤山,则突出它四周江水的浩渺无际,重点写湖口分开的两江水浑浊与清澈的不同。
2.本文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提示:①多角度写景。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山水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视,“冬夏晴雨”不同时刻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②写景重点突出。写小孤山着墨最多,作者借登临览胜的机会,较详细地描写景物,而且还写庙宇传说、前人诗咏、近人事迹,内容丰富。③运用对比法、比较法,如写小孤山,则以金山、焦山、落星山比较,写大孤山则以小孤山比较,写水,则动静、缓急、清浊,对比鲜明,写出江与山的特色。④语言洗练,用字恰当,风格清丽,给读者很好的艺术享受。
3.陆游是在先遭到罢免官职,后又被重新起用的人生际遇中做出这篇文章的。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含的韵味和深意。
提示:陆游此次出任夔州通判,是从一个罢官家居的人重新被起用的,因此,在一路跋涉之中,尽管山川景物奇绝,也不能不在山川登临中深寓感慨,有所寄托。文中融情于景,足见作者心迹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什么偏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一种孤傲之情油然而生。二是写“俊鹘抟水禽”而去。“俊鹘抟水禽”这本是一种自然的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文中。“甚可壮也”一句中,作者所伤怀的恐怕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及其前半生的经历,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1.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绘小孤山大孤山的景物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破败、故园风雨如磐的痛绝,也流露出作者对军幕生活的渴望以及爱国忠君之情。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情景共生,议论抒情
本文由自然景色转向庙宇,破败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江山破碎。国家的破败,故园的风雨如磐,令作者痛心。作者在描绘欣赏美景的时候,郡县沿革的情况、地形防戍也没逃过作者的眼睛,这是爱国之心的自然流露。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了思想深度。
(2)妙用对比,用典鲜明
陆游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小孤山与大孤山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同时,将有关的传闻逸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4.课文译释
过小孤山大孤山
矶,水边突出的岩石。及:等到。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
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嵌,形容山石如张口的
信:副词,诚然。造化之尤物: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造化,这里指天地、自然界。尤物,特异之物,这里指风
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估客,贩货的行商。漫狂,纵情、放荡。世俗将澎浪转称彭郎,将小孤转称小姑,并传说彭郎为小姑婿。
于是,就。乃:副词,才。“开帆入天镜”:引自李白《下寻
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意思是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
古今异义
一、知识讲解
“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几种。
二、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古义:母亲。
今义: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2)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
(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古义:表示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今义:表示品德低下。
(6)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
古义:可爱,褒义词。
今义: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也作“怜悯”讲。
(7)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战国策》)
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屁股。
[课内素材]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拓展阅读]
一生不作牛衣泣
易 明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说:“放翁诗余所喜诵,而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这里,钱先生不乏讥讽,当出于对陆游及其诗歌的研究而从严谨的治学态度出发的,何况从钱先生《谈艺录》和《宋词选注》中关于陆游的论述来看,他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亦有前后不一的地方,不宜细究。然而,“誉儿”“说梦”倒确是陆游之“好”。“好说梦”,大抵是匡扶社稷、恢复中原之“梦”,是书生笔端剑气的愤世之“梦”,是屈辱偏安时政和奢靡痿痹世风的先觉之“梦”、醒世之“梦”;至于“好誉儿”,陆游诗集中充斥着大量的寄儿、示儿之作,反映出作为父亲的陆游对子女的教诲、期望、褒扬,爱怜深切。其实,综观陆游生平“喜诵”之“痴事”,远非止此,他性好山水、痴花恋草、结友金兰,且诗若泉涌、语无遮挡,这也是他磊落飒爽、豪放不羁的性格使然。
谢灵运有云:“山水,性之所适。”陆游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山川清丽、钟灵毓秀。会稽山、镜湖、兰亭、禹迹寺、若耶溪、山阴道……著称于世,自小就濡染了山水之“好”。加上诗人一生遇合不偶,颠沛流离,得意时纵情山水,失落时寄情山水,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陆游一生钟情山水,遇到稍纵即逝的美景良辰,更是坐花醉月,秉烛夜游。由于“喜论恢复”,为当权者所嫉恨,屡遭贬谪,因而足迹遍天下,江、浙、闽、赣、川等当时偏安小朝廷的大部分疆域,都留下了他迁谪的身影。诗人追踪先贤胜迹,抚今追昔,诗词篇章喷薄而出。“细雨骑驴入剑门”为其“自画像”,虽然带点戏谑,但更多的是睥睨古今的自信和纵横天下的豪情。
陆游爱花,日久成痴。开遍成都诸家园林的海棠,海云寺“一树千苞”的茶花,临安深巷叫卖的杏花,更有那故乡镜湖边的临水桃花,都是他的羁旅良友,穷途佳人。陆游尤爱梅花,一生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词,翻翻《剑南诗稿》,所涉梅花诗,就达四百余首,足见爱梅之深。他的咏梅诗词中,尤以《卜算子·咏梅》最为人所熟知。陆游为何如此爱梅?许是“独标高格”的梅花最契合诗人性情。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受尽当权者的排挤与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从不动摇,哪怕因此而遭讥讽,丢官帽,断生计,始终不屈不挠,就像他说的“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从陆游开始,梅花便成了士大夫节操坚贞的象征。陆游还在《花时遍游诸家园》一诗中说“为爱名花抵死狂”,爱花不仅成痴,而且疯狂,纵观古今,能望其项背者鲜也。
陆游好交友,无论仕宦文武还是方外僧道,无论名流雅士还是落魄书生,乃至江湖侠客,深山隐逸,只要性情契合,便不拘一格,倾心交往。他虽说始终反对朝廷的“和戎”政策,并对以出卖抗金英雄为晋身之阶的权贵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出壁垒分明的政治主张,但对于品行端良的朋友,并不苛求主张同一,显示出他宽容的胸怀。陆游曾试图劝说范成大积极筹措,蓄力反攻,但范成大权位日高,深知朝廷对金求和政策的牢不可破,故对抗金这一“雷池”不敢轻越一步。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他们情谊日笃的交往。海棠盛开的季节,范成大常常与幕僚诗友在制置司西园设宴观花,锦亭美酒,舞衫琵琶,座上必邀陆游。两人虽为上下主宾,但全无官场俗套,吟诗作句,唱酬不绝,每每篇章一出,士大夫争相吟诵,一时洛阳纸贵,传为佳话。
“淡交如水,久而不坏”是陆游一生不变的交友原则。他与辛弃疾,两人都是名震当时影响深远的文坛巨擘,都有救国救民恢复中原的志向,都亲历过雕弓宝马的生活,都曾因主张抗金被朝廷长期投闲置散,性格特点和政治主张上的相似,使他俩引为莫逆。陆游晚年赋闲二十年,后来甚至饲禄也不再向朝廷申请了,忍饥裁句,枵腹读书,均能排遣自如。他在镜湖边上的那几间茅草房年久失修,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辛弃疾豪侠仗义,多次向陆游提出为他建一栋“精舍”,皆为陆游坚拒。其实,早在三十年前,陆游任职嘉州时,朋友晁公武欲以别墅相赠,他也婉言谢绝了,性情如此。
与陆游至交终生的,同僚中除上文涉及的,还有周必大、韩元吉、杨万里、张季长、朱熹,名士中有谭德称,隐士中有师伯浑,释道方外之士也不少。
陆游虽然爱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对卖国求荣的人和事也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他的性格也有其双重性,比如说他既佩服“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又佩服擅长黄老之术的安期生;既以邦国济世为己任,又相信老庄学说的释道精神;既希望效法吐哺周公,又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精神皈依。这种看似摇摆、反复、矛盾的思想,交织郁结于诗人内心,表现出深沉的愤懑和痛苦。陆游壮年入川,九年间做过幕宾,任过小吏,皆不得志,常常花前纵饮,月下畅言,终于被朝廷以“宴饮颓放”罢归。按常情受到这种打击,表面总该有所收敛才是,但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自号“放翁”,公然叫板。这就是陆游之所以成为陆游的关键,放言无忌,酣畅淋漓。
【赏析】 陆游虽然仕途蹭蹬,命运多舛,但他并不消沉颓唐,个人荣辱从未放在心上,只念念不忘请缨杀敌。但是朝廷上的派系倾轧,使他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只能赋诗言志,发泄自己的感慨。透过他的诗句,我们看到了陆游内心的隐痛。
PAGE第20课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
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等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1.作家作品
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他的散文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构思巧妙,描绘生动,想象奇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广义上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含意: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不如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2.背景解读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蒙(今河南商丘)地的漆园吏。他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字音识记
①庖丁(páo)  ②踦(yǐ)   ③砉然(huā)
④然(huō)
⑤大窾(kuǎn)
⑥肯綮(qìnɡ)
⑦大
(ɡū)
⑧硎石(xínɡ)
⑨怵然(chù)
⑩然(huò)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通假字
(1)砉然向然(通“响”)
(2)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3)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文中是拭擦的意思)
4.一词多义
(1)视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动词,看)
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
(2)始
始臣之解牛之时(副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动词,开始)
(3)因
因其固然(动词,依照)
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就)
不如因而善遇之(副词,趁此)
因河为池(动词,凭借)
(4)而
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连词,表转折)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5)然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连词,但是)
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是对的)
(6)间
彼节者有间(名词,间隙)
奉命于危难之间(名词,期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副词,秘密地,悄悄地)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名词,顷刻)
(7)为
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怵然为戒(动词,作为)
视为止(介词,因)
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
为之四顾(介词,因为)
(8)乎
技盖至此乎(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而况大乎(语气词,在句末表感叹)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5.词类活用
(1)足之所履(名词用作动词,踩)
(2)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
6.古今异义
(1)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行动因而。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依乎天理
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3)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没有去尝试。
今义:不曾。
(4)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5)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不外乎。
1.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课文的写法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这样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造成悬念;二是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
(1)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所见无非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解牛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可以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故事中我们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1.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是指养生的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才能游刃有余,不受损伤,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2.结构图示
庖丁解牛
3.写法赏析
(1)运用多种手法,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文章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庖丁的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4.课文译释
庖丁解牛
通假字
一、知识讲解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反:“反”通“返”,返回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坐:“坐”通“座”,座位
(3)女忘会稽之耻邪 女:“女”通“汝”,你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振:“振”通“赈”,救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于是使自己的身体劳苦,让自己焦虑地反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悼念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楚威王想让庄子为自己效命,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便派两位大夫先前往表达心意。两位大夫对庄子说:“(大王)愿意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大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堂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将要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运用角度】
为志倾情。庄子之所以能够拒绝官位,是因为他有崇尚自由、不愿被尘世的名缰利锁所羁绊的志向。为志倾情,所以他能够像一只蝴蝶一样,能悟自然之道,借助思想的翅膀自由飞舞,成为后世仰慕的大思想家。
【运用示例】
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这便是庄子。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
[拓展阅读]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呀!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赏析】 翅膀是自由的象征。庄子是自由的,因为他敢于舍弃俗世名利的诱惑,拥有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追求。也正因如此,他能够挣脱现实的泥沼,俯视人间。而现代人受欲望的蛊惑,不懂得放弃,自然“注定无法轻盈”,注定无法拥有“庄子的翅膀”。通过对庄子的浪漫的生活情境的理解,表现出他天生的洒脱。具体分析时,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展开思维,展示出一种放达乐观的人生理想。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