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苏幕遮》《国殇》 《燕歌行》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苏幕遮》《国殇》 《燕歌行》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0 18:42:12

文档简介

第17课 自主赏析 苏幕遮
婉约派的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有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被誉为“词中老杜”
的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1.作家作品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他精通音律,创制了不少新词调。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其写景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2.背景解读
周邦彦年轻时因献《汴都赋》而被破格由太学诸生提拔为太学正,并长期任学官。由于长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官,词人自然格外思念故乡。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词人看到象征江南池塘风光的荷花,很自然地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苏幕遮》。
3.相关知识
“绮罗香泽”花间词派: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得名。所选的18个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花间词派的形成,自有温庭筠的开山作用,但衍为流派,风行一时,则还有它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主观感受、内心体验。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故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期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这都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
1.字音识记
①燎沉香(liáo)    ②消溽暑(rù)
③小楫轻舟(jí)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燎沉香(烧)
(2)消溽暑(湿润、潮湿)
(3)侵晓窥檐语(渐近)
(4)小楫轻舟(桨)
(5)梦入芙蓉浦(水边)
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初夏的汴京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叽叽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的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提示: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清新的绿荷叶上面,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特别是“举”字,刻画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夏风吹拂下微微颤动的袅娜姿态,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风姿,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王国维称之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1.课文主旨
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细致传神地描写盛夏晨景,表现出词人久居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词人的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水乳交融,使词作独具一格。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直抒胸臆,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如“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直接表明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渴望回家的心情。结尾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着小舟荡入荷花塘中了。这首词以虚构的梦境作结,虽虚而实,将词人满腔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注重炼字,语言生动形象
词的上片描写“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它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一“呼”一“窥”,既生动传神又富有生活情趣。再如“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的“举”字,精练而鲜活地展现出“荷”的动态与神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课文译释
思妇闺情诗歌的鉴赏
一、知识讲解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注,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苻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与远在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
C.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D.“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解析:B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
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
答: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②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写出两点即可)
[拓展阅读]
寂寞周邦彦

东京汴梁。
凡是末世,总要有一些颓乱的氛围。北宋末年,以汴京为首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向享乐方面发展。文化阶层的士大夫,也在政治的动荡中磨灭了热情,现实也容不得他们有热情,王安石、欧阳修已经作为古人而远去了,庄严的议论还是在发,可士大夫们的内心已经顺水推舟地享受这世俗而温暖迷乱的生活。恰巧又是一个精通艺术、善于享乐的宋徽宗做了皇帝,更助长了这种气氛。周邦彦本来也有些文人常有的建功立业之想,但他既不具备相应的才能,也没有升迁到必要的地位,也就自然地走进这种生活圈子,把精力放在音律研究、填词作曲上。提举大晟府,其实是发挥了他的专长。但是,这样的专长,是否是他想要的生活呢?他是寂寞的。

浙江钱塘。
周邦彦出生在这个文化高度发达、富饶美丽的地方。童年的无忧无虑,青年的年少轻狂,再到逐渐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艰辛,这往往是许多人走过的成长模式。周邦彦在少年时代个性较为疏懒,但是却很热衷于读书。古代的文人大多是希望自己可以进入朝廷效力的。致君尧舜曾是很多文人的理想。但是很多时候,书生和文人只是政治的附庸而已,仅此而已。
周邦彦耐不住寂寞了,或许就是耐不住寂寞才会使他更加寂寞。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我没有看过这文章,但是我觉得其言不由衷的地方定会有很多。于是,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宦海生涯。

四川眉山。
周邦彦只是将注意力转向词的协律可歌之上。他是极端注重词与音乐的配合的。他任大晟府提举,属于国家的音乐学院教授或者是校长,而最高统治者是喜欢把词用音乐演绎出来的,温软的词,轻曼的舞,渲染出一片歌舞升平,那温柔乡里,一个王朝落寞的身影已经日薄西山。但是这和周邦彦是无关的,他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不但语言玩得好,而且曲子做得也好,深为当时的人们喜爱。在一定的时空下,人是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的。在后代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当时的人却很困难。周邦彦的成就是杰出的,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也是独具匠心的开拓者,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词中老杜”也不是浪得虚名。
他开辟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他或许也不想这样,可是,本身的才情,社会的需要,他别无选择,他是寂寞的。

河南商丘。
我没有想到这个寂寞的词人最后的归宿居然是河南商丘。他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风雨飘摇的日子,但宦海沉浮,还是给了他许多漂泊和流浪的感觉。“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不知道后世琼瑶的《一帘幽梦》是不是也得益于此?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生老病死,谁也不用着急也逃避不了。他还是念念不忘“急管繁弦”,虽然有随遇而安的意思,可文字里的寂寞与哀伤着实掩饰不住。最后的一抔黄土,掩埋了一代词宗,词人那寂寞的心,却通过古老的象形文字而得以千年之后仍可以触摸。
古老的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让他葬在这里,是暗示还是一种宿命?
我们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思接千载,周邦彦正在弹奏他自己新创的曲子呢。蟋蟀鸣叫,月满中天。
PAGE第18课 推荐作品 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
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1.作家作品
《国殇》
“国殇”的产生
《国殇》是《九歌》里的一篇。《楚辞》是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成为用来祭悼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们。“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战士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燕歌行》
“边塞诗派”领军人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边塞诗人,渤海蓨(今河北沧县)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
战事失利,感慨而作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派遣安禄山征讨奚、契丹,为虏所败。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假以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将军乌知义出兵攻击叛奚余党,初胜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的艺术特点是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重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代表作品有《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等。
屡遭贬谪的悲苦之音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进行革新,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亦被贬。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菩萨蛮》
“花间词人”温庭筠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代表作品有《梦江南》《菩萨蛮》《杨柳枝》《南歌子》《诉衷情》等。
词风浓艳的“花间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秾艳,多堆砌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散曲名家睢景臣
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生卒年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将其名列在“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之列。还“为之作传”。代表作品有《屈原投江》《牡丹记》《千里投人》三部杂剧。《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在散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大型体式的散曲——套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是散曲中的一种大型体式。它是用多种曲调互相连缀,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也叫套数、散套。套曲的组成,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互相连缀而成;第二,每套作品大多数情况在结束处有一个尾声;第三,整套作品不管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连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2.背景解读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是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祭歌。国殇:指为国牺牲的将士。楚怀王在位期间,楚国同秦国几次较大的战争,大多是楚国抵御强敌的自卫战争。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给予高度评价,赞美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热情歌颂了楚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的性格。这首诗尽管是直赋其事,但既有比喻,又有想象,把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融会在全诗之中。风格悲壮,情调激昂,是《九歌》中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
3.文化常识
燕歌行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例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国 殇
1.字音识记
①车错毂兮(ɡǔ)    ②躐余行(liè)(hánɡ)
③左骖殪兮(cān)(yì)
④霾两轮兮(mái)
⑤絷四马(zhí)
⑥天时怼兮(duì)
2.词语解释
(1)车错毂兮短兵接(交错)
(2)矢交坠兮士争先(箭)
(3)凌余阵兮躐余行(侵犯;践踏)
(4)霾两轮兮絷四马(指绳索绊住了马足)
(5)援玉枹兮击鸣鼓(拿、握)
(6)天时怼兮威灵怒(怨恨)
(7)平原忽兮路超远(渺茫)
(8)首身离兮心不惩(悔恨)
(9)诚既勇兮又以武(诚然、确实)
3.名句默写
(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2)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3)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4)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5)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6)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7)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燕歌行
1.字音识记
①旌旆(pèi)
②腓(féi)
2.词语解释
(1)汉家烟尘在东北(战争)
(2)男儿本自重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3.名句默写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字音识记
①惊风乱飐(zhǎn)
②薜荔(bì)(_lì)
2.词语解释
(1)城上高楼接大荒(连接)
(2)城上高楼接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3)惊风乱飐芙蓉水(吹动)
3.名句默写
(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2)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4)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菩萨蛮
1.字音识记
①鬓云(bìn)
②绣罗襦(rú)
2.词语解释
(1)鬓云欲度香腮雪(飞越,这里是纷披的意思)
(2)新贴绣罗襦(短衣、短袄)
3.名句默写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1.字音识记
①一彪(biāo)  ②觑(qù)  ②拽埧(zhuài)(jù)
④斛(hú)
⑤揪捽(zuó)
2.词语解释
(1)这差使不寻俗(非同寻常)
(2)索应付(必须)
(3)匹头里几面旗舒(飘展,展开)
(4)你身须姓刘(应该)
(5)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嗜好,沉迷)
(6)差发内旋拨还(立即)
1.《国殇》是如何塑造楚国将士的英勇形象的?
提示:首先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战斗惨烈,来渲染、烘托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其次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两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
2.《国殇》这首诗是为悼念死难的烈士而作的祭歌,全诗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说说它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提示:全诗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字眼,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3.《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蕴含了什么含义?
提示:一是对将领杀敌建功寄予希望。二是对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4.《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堪称全篇的点睛之笔。这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妙处。
提示:对比。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使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不言而喻,正是将帅与士卒之间这种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从内部瓦解了官军的战斗力。
5.《燕歌行》展现了哪几种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提示:情境一: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情境二:军情紧急,战场惨烈,“校尉羽书飞瀚海”“战士军前半死生”。
情境三:前方将领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不顾士兵死活,“美人帐下犹歌舞”。
情境四:将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情境五:前方将士凄凉悲壮,艰难岁月,“边庭飘飖那可度”“寒声一夜传刁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情境六:征人、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感情: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他们的凄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腐败将领的鄙弃。
6.《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的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写作者与朋友彼此不通音信,不能互相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该如何排遣。“百越文身地”即柳宗元与四州刺史所在的地区。收尾二句,不只紧扣题旨,更将贬谪的深痛之情、对朋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曲曲传出。
7.《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愁思”贯穿全诗,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提示: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愁思”贯穿全诗。
8.《菩萨蛮》中女主人公为什么“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提示:“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绘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美丽,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美丽的容颜只怕也跟花一样易落啊!“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伤心呢?这就是她“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原因。
9.《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这篇套曲构思的新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从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以上两个方面是该曲构思的新奇独特之处。
1.课文主旨
《国殇》
本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首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
《燕歌行》
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本诗借景抒怀,通过对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菩萨蛮》
此词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着装的描写,用“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描绘出女子闺中生活情态,含而不露地写尽了闺中人的恹恹情态和寂寞心怀,给人以女性化的审美感受。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文中通过对乡中接驾的准备、车驾的排场和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等内容的叙述,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和藏在黄袍之后的真正面目。
2.结构图示
国殇
燕歌行
菩萨蛮
高祖还乡滑稽、可笑
3.写法赏析
《国殇》
(1)生动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相结合,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相结合,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2)渲染、夸张手法
描写战斗场面,作者用“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等句,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用“旌蔽日兮敌若云”“天时怼兮威灵怒”,极力夸张敌军之强和战斗的残酷。这些渲染和夸张,有力地衬托了“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枹兮击鸣鼓”等句,从而突出了战士们英勇刚强的爱国精神。
《燕歌行》
(1)以浓缩的笔墨写一个战斗全程
前八句写出师,接下来八句写战败,再接着八句写被围,最后四句写战斗的结局。各句之间,脉理绵密。
(2)善于渲染悲壮气氛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3)鲜明的对比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结尾提出的李广与当时的将领,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愁思”贯穿全篇
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楼接大荒、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九曲、百越文身地。景色哀伤凄凉,诗人正是通过对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菩萨蛮》
(1)别有寄托
此词表面上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的寂寞与失落。
(2)多技巧塑造闺中女子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等一系列动作,明其娇美又满怀幽怨;容貌服饰反衬其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鬓发如云香腮如雪,比喻状其美;“小山”借指眉妆,“金”借指额黄,借代写其娇美。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1)乡民视角形成的强烈讽刺性
以乡民视角、乡民的观察认识和揭老底的方法,破除了皇帝头上尊严的光环,使皇帝在乡民的回忆中,露出了流氓的本相,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喜剧效果。
(2)虚化历史,塑造艺术典型
套曲所描写的“高祖还乡”的故事,并非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不过是借“还乡”为事由而进行大胆虚构的结果。曲中那个好酒贪杯、拖欠行窃的流氓无赖式的高祖刘邦,完全是作者虚化历史进行大胆虚构所创造的艺术典型。
4.课文译释
国 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如何鉴赏边塞征战诗
一、知识讲解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一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飞雪。
B.第二联写北庭的荒凉,春风不到,可见植被稀疏,衬托北庭苦寒的恶劣环境。
C.第三联动词运用精当,“通”“过”将白草延伸状况、青色山岭到达位置点明。
D.第四联言有尽而意无穷,本言赴边庭归期难定,却反言不敢忧道远,梦中可归。
解析:A项,“虚实结合”分析错误,仅为“虚写”。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着眼于尾联设题。第一问的回答,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勤王敢道远”是说敢到边塞荒凉之地,为国家之事尽忠,表现出爱国的热情;“私向梦中归”则是思乡之情的流露。答案中只要体现出这两点内容即可。回答第二问,要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格调两个角度来思考,作者在表达思乡情的同时,融入了爱国情,丰富了诗歌的思想,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温庭筠,晚唐著名词人,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能将汉字驾驭得出神入化,却独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他的一生就是穷困潦倒的一生。是不是另类天才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难以被主流社会接受呢?同时代的李商隐,同样不得志,同样承受落魄之苦。是天妒英才,还是上天以这种方式把他们造就成为英才?
【运用示例】
秋,这个季节,南方还是多雨的,绵绵细雨,一个害羞的女子。听到“疏雨滴梧桐”,这一“滴”字,不仅滴到了梧桐叶上,更是滴进了每个有心人的心田。因为凄凉,所以李清照写出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因为离愁别绪,让这位“女中豪杰”产生了愁心、愁意。也因为离情,温庭筠吟唱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有。”几句深情却又简短的话,却让词人的心中有处话凄凉。那就是秋季里的梧桐。
(节选自福建卷优秀作文《季节》)
[拓展阅读]
古从军行
李 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赏析】 战争是残酷的,然而作为帝王,却很少能够真正关注战争中为其舍生忘死的士兵。紧张的从军生活,让士兵们饱尝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只能在如泣如诉的哀怨曲调中寄托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怀。边塞生活的艰苦,连那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哀啼落泪,更何况这些远离家乡的戍边之人呢?一天天,一年年,他们等待着班师还朝,渴望着与家人团圆,但那被遮断的玉门关,却让他们没有了归路;没办法,只能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而最终无外乎“战骨埋荒外”的结果。战争苦,战争累,战争给士兵们带来的是永远的伤痛。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