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地球的形状
【教材简析】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环节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环节四,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难点】
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
小组:地球模型、船模、手电筒、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聚焦:揭示课题
师:(图片)看,这是什么?
预设:地球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形状。
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师: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可是,追溯到以前,对古人来讲,他们没有高端的科技,要想知道地球的形状,那可不容易!
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
(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形状的吗?
今天我们走近古人,和他们共探地球的形状。
(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探索:地球的形状
猜想1:“龟伏说”
教师出示“龟伏说”图片。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猜想2:天圆地方
教师出示“天圆地方”图片。中国古代,有人站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看着太阳东升西落,他们就猜测天像一个锅,是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是“天圆地方说”。
可是,住在海边的人有意见了!
猜想3:地球是圆的。
师: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发现这种现象与“地是平的”这种猜想不符合。
你们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学生预测支持的猜想。)
师:要证实这种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需要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预设:实验
师:模拟远处驶来的帆船,我们要准备什么材料呢?
预设:船、地球仪等
实验一:模拟并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
师:温馨提示:实验时和同学讨论交流要小声点哦
发出实验停止的指令后请立即停止相应的操作
现在开始实验
师:哪一组可以上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
……
在平面上看到的现象,会不会也是这样子的呢?
预设: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的?
以桌子为平面,展示帆船实验。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预设:船模在球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在平面上帆顶和船身一起出现。
师: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预设:地球是圆的。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
(师/生)预设: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开始了寻找“地球是圆的”证据,其中,古希腊有一个人叫亚里士多德的,在观察月食的影象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总是圆弧形的。
到底是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
(预设:球形)
师:可不可以用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预设:可以
师: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呢?
预设: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模拟地球,白色平板模拟月球表面。
师:哪一组同学可以上来展示一下你的模拟实验?
预设:……
师:方形的物体能出现弧形的影子吗?
预设:不能
师:可以拿材料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吗?
预设:……
三、实践证据:麦哲伦环球航海
师:虽然有的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形的,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
直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四、更多证据:
随着人类科技的的发展,走出地球进入了太空。
比如说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
2003年10月15~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终于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预设:出示图片)
经过科学家的探究,我们终于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而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五、研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并没有挡住人们探索的脚步。现在人类已经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探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人们仍然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对我们生存的地球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猜想
球体
天圆地方
证据
帆船
观察
月食
麦哲伦航海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模拟实验1完成后,直接记录海边观察船的现象。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体现观察到的情况,引导学生用写字和画画的形式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尝试填写结论。
【作业设计】
(1)在研究“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实验时,一开始就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了他是在(
)上移动;先观察到船模帆的顶部,之后又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他是在(
)上移动。
A.球面
B.平面
C.
两个面都可以的
(2)他用手电筒照射一球形物体,得到该物体的投影是(
)。
A.圆的
B.方的
C.都有可能
(3)通过阅读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绕地球航行了一圈,证明了地球是(
)。
A.球形的
B.方的
C.无法判断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