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课时:信息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的内容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1章第1节《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时。“信息”一词比较抽象,本堂课教师通过联系实际,从“春、夏、秋、冬”中寻找信息,让孩子大体了解什么是信息。再通过生活实践与合作实践具体了解“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信息有感性认识。
(2)了解信息的含义。
(3)知道信息的各个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自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信息的基本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自主探究出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过程与方法
课前导入
师:孩子们,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你们今天的天气如何?
生:(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有风、太阳……)
师:你是如何知道今天的天气状况的?
生:用眼睛看(目睹)
师: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看这个世界,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感知这个世界:
生:用耳朵听(耳闻)
用鼻子闻(鼻嗅)
用手触摸(手摸)
用嘴巴尝(口尝)
总结:我们通过直接的感官获得的这些就叫做“信息”。
寻找信息
教师依次出示四幅图片,学生从各个图形中找出各个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教师将四幅图片合并,学生说出现在还能找出哪些信息?
(生:四幅图分别表示的是一年中的四季。“春、夏、秋、冬”)
活动一:生活实践
在你面前的烧杯中分别装了酒、酱油和盐水,你能鉴别他们吗?
1、试着将他们区分开并填在活动单上。
2、写出你的鉴别方法。
液 体 特 征 鉴别方法
甲
乙
丙
3、跟大家分享你的鉴别方法。
活动二:信息接龙赛
1、耳语法:每列第一个人拿出1号纸,从第1位同学开始,将纸条的内容用悄悄话的形式依次传给下一位。
师:现在请每组的最后一名学生将你所听到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
(生回答)
师:我们发现有些组说的信息和我们听到的不一样,老师给每组1号纸条上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每个组最后说的都不一样呢?
生:忘了的就自己随便说出来了。
师:随便说就相当于在对这个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加工成我们能容易记住的信息,这就是信息的一个基本特征——可加工性。
2、接力法:第一个人拿出2号纸,从第一位同学开始看完纸条后将纸条依次传给下一位组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信息的第二个特征——可传递性。
3、广播法:老师将3号纸条的内容用朗读的方式告诉每位组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信息的第二个特征——可存储性。
4、网络交互法:老师将4号纸条内容用共享文件夹的方法传递给每位组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信息的第二个特征——可共享性。
完成电子活动单活动二表格。
信息传递方式 传递速度 可存储性 传递结果
耳语法
接力法
广播法
网络交互法
活动三:互联网获取信息
1、请你以百度为搜索引擎,搜索你最喜欢的明星的基本资料。
2、将你的信息跟大家分享。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例如普通的:耳闻、目睹、鼻嗅、手摸等,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对我们有用的更多感官感受不到的信息。
同时,我们发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具有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加工性、和可共享性等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