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中考的必考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失分的重点,主要原因是:1、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化学式等该来你的建构不完全;2、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3、学生不会分析审题,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准或转换不准纯净物质进行代入计算;4、学生不会利用简单比例计算的方法进行阶梯等。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尽量做到:化学方程式尽量选择简单的,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与步骤来解题,简单计算要准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途径,并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计算。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和规范解题的固定格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学科特点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体会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格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再认识。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氢气是引领汽车未来的理想燃料,氢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引用前景广大。1Kg的氢气能供给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行驶大约100Km。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就可以利用光能将水分解来制取氢气,那么1Kg的水最多能支取多少氢气呢?
旧知新用
【提问】:1Kg的水最多能制取多少氢气?通过已有的知识能解决吗?学生思考。
【点播】:能否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回答】:氢气的质量=水的质量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1
2/18=0.111
Kg。
【设疑】:同学们,水中的氢元素完全转化为分解后的氢气,若某种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全部转化,又该怎样求物质的质量呢?
引导回忆
【提问】:化学方程式表示什么意义?
【回答】:1、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表示化学反应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粒子数量关系。
【提问】: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回答】:每36分质量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并填写表格:
物质
水
氢气
氧气
相对质量比
36
2
32
实际质量
1Kg
【提问】: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计算结果的?
【回答】: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来进行计算的。
【引入】:依据物质间的质量比来计算,就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根据化学方程式两边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建构格式
【学生尝试】:加热分解6.3克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自我对比】:让学生对比教材中的例题1,找出自己解题中的不规范之处,并总结步骤要点。
【总结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未知量;
2.准确无误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3.找出已知物和未知物,求出已知物和未知物间的质量比,并把有关数据(或未知数)写在相应位置;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讲解】:
解:设加热分解6.3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2×158
32
6.3
x
316/32
=
6.3/x
x=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补充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设未知量是不带单位;
计算单位必须统一;
标已知量时需要写出单位,且化学计算的每步都要带单位;
列比例式有两种方法:横列和纵列。
规范训练
【展示习题】:(1).电解18克水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多少?
(2).24克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多少?
训练要求:要求学生按照步骤解题,格式要规范。两名学生上讲台
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完成后小组互查互纠,板演的两位
同学互查,最后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学生练习】: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最后师生共同评价。
【归纳总结】: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三个关键”
化学方程式要准确无误;
总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精准;
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得数要准确。
拓展题型
【题型解读】:前面学习过的已知物和反应物都是纯净物,若未提供纯净物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用“差量法”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
展示题型: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4克制取氧气。加热到不再产生氧气时,将剩余固体冷却后称量,质量为3.04克,则生成氧气多少克?氯酸钾的孩子量多少克?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考
【归纳总结】:差量法—一般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差就是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上题中,反应前的固体质量4.0克与反应后3.04克的差就是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再根据氧气的质量求出氯酸钾的质量。
七、课堂小结
学完这一课,你们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有了哪些新的识?还有哪些困惑?
【学生交流】: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提问。
八、学生作业
1.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多少?
2.某工厂需要100Kg氧气作原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共消耗水的质量是多少?同时得到的氢气的质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