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8-2 电功率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单位;
2.能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2.体验利用实验方法比较小灯泡亮暗与功率大小关系;
3.领会“类比-建构”、“类比-迁移”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的建构、计算、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电功率概念建构与应用。
难点 1.电功率物理意义的理解;
2.电功率定义式与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能表、电源、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
教学 模式 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整体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
反馈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
学习模式(探究模式):类比-建构、类比-迁移模式。
青岛市初中物理“心理学效应”应用模式:“墨菲定律”“破窗效应”的应用:墨菲定律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提前强调易错点-尽量扫清障碍(损失最低)-解决问题):教师要认可整个教学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出错而且必定会出错的过程情况下,对即将产生的错误提前做好积极应对,从而将错误减小到最低。
《电功率》一节”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图示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阶段 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整 实物展示:模拟家庭电路。
发现:电能表转速不同,说明电流做功有快慢之分。
分 分1:“类比-建构模式”: 电功率概念建构
1.微课教学:机械功率回顾。
根据“友情提示”中机械功率相关概念(“墨菲”过程),类比得出电功率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2.反馈练习一:根据“友情提示”中电功率定义及意义,完成电功率基本概念练习并进行平行校正(“墨菲”过程)。
3.定义式计算应用:根据“友情提示”中电能表使用特点及公式、单位的表述(墨菲过程),解决(1)用电能表测量家用电器功率的问题;(2)运用定义式进行计算并介绍“kW·h”单位的来历。
4.反馈练习二:根据“友情提示”中定义式及其单位的回顾,完成定义式计算练习并进行平行校正(“墨菲”过程)。
分2:“类比-迁移模式”:电功率计算公式推导
1.从家庭电路回到实验电路:展示有两个亮暗不同小灯泡的串联电路,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实验室中小灯泡的功率?根据“友情提示”中电能表使用范围,引导学生要找新的解决方法(“墨菲”过程)。
2.根据“友情提示”中P=Fv的推导过程,类比得出电功率推导公式P=UI(“墨菲”过程)。
分3:“方案-实施模式” (问题-方案-实施-总结):
1.实验探究:测量串联电路中小灯泡的电功率。
学生根据“友情提示”中电功率推导公式及实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展示测量结果,交流反思实验的成功和不足(“墨菲”过程)。
2.进一步探究:一个小灯泡的功率是否可以变化?(问题-猜想-方案-实施-总结):
学生根据“友情提示”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操作注意事项,讨论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大胆推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为下节课讲解实际功率问题做好准备(“墨菲”过程)。
3.反馈练习三:根据“友情提示”中电功率推导公式进行计算并进行平行校正(“墨菲”过程)。
合 总结-反思模式:小结前面的知识内容,回顾探究过程。
知识-方法模式:在探究过程中提炼方法(科学方法:等价变换法、类比法、组合法、逆向思考法)小结。
补 留白-补缺模式:课堂留白,学生自己寻找缺漏,提交全班解决,教师引导。
测 检测-矫正模式:根据“友情提示”中相关内容,学生对应题目找到相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
布置作业:本节《同步》习题;进一步探究灯泡的功率变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