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
3、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学会阅读、分析古文的方法;
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体会寓言深刻的寓意,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上台解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与圣哲交流,可以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二、自主阅读要求
这一章主要是故事,一共有 14 个故事。
按班上的大姓,姓李的同学 7 人,姓张的同学 6 人,加上课代表,刚
好 14 人。
这 14 位同学每人主讲一个故事。具体分配方法由课代表决定。
这 14 位同学先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弄懂句意;然后找几位没有主讲任务的同学,共同探讨故事的寓意,并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可以准备好讲稿。三、主讲要求
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包括参与讨论的同学)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其顺序和内容主要是:
朗读—→串译—→标题—→寓意。
参与讨论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老师对每位同学主讲情况进行点评,并作必要的补充。四、自主阅读,共同探讨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第二、三课时
一、学生依次上台主讲
(教师适时点评、订正词句方面的错误)
每则故事主旨、要点、参考译文:(按需择用) 第 1 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
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
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 来,一致对外。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
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
3、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参考译文】 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子之后, 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
第 2 则——子胥脱珠、子胥骗侯、子胥出逃??
1、这则故事通过伍子胥凭借着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处境的 经过,揭示了“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 从而摆脱困境”的道理。
2、这是不是耍赖和讹诈呢?是不是伍子胥的为人有问题呢?
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所以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渭分明。子胥被守 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 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 堂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
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 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况且,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
【参考译文】 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
(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
第 3 则——庆封走越、族人远见??
1、这则故事通过庆封走越时族人的劝说,表现了庆封的族人见识高远,他们看到庆封命运的症结在于作乱的心理。
2、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
【参考译文】 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 “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 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第 4 则——醉酒亡裘、绩昧巧谏、醉酒之弊??
1、这则故事写绍绩昧借醉酒亡裘这件事,沉溺酒色的君王提出了严肃的忠告与警示。
2、这个故事表面上讲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 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作者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 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
【参考译文】 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 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第 5 则——远水近火、犁锄譬喻??
1、这则故事通过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话。
2、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秦穆公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工夫完全下错了。
3、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但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看,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只有建立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
【参考译文】 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 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 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 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第 6 则——卫君论剑、从子被逐??
1、这则故事通过“卫君论剑”,说明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动机要从他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进而作出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2、且看卫公怎么说: “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
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
“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卫君并没有被别人的花言巧语和自己的怨恨情绪冲昏头脑,反而清醒地认识到曾从子的致命伤——为利而非为义,并坚决地驱逐了他。
【参考译文】 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请让我去给吴王鉴 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卫出公说:“你做这 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把他驱逐 了。
第 7 则——见微知萌、见微知著、叶落知秋??
1、这则故事讲述箕子因为纣王用上象牙筷子而惊恐,并由此发出了见微知著、由始知终的深刻预见,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2、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是要与犀玉之杯才般配, 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 吃的是ft珍,穿的是锦衣,住的的高台。
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纣王的贪欲是无休止的, 后果是严重的——“天下不足矣。”
3、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社会就完全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
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就业之风”。
【参考译文】 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第 8 则——鲁人徙越、发挥特长、知己知彼??
1、这则故事通过善织的鲁人想迁到越国去的举动,说明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2、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
【参考译文】 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 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
第 9 则——毁易种难、惠子喻树、群众路线??
1、这则故事通过惠子“关于十人树杨不胜一人拔之”的阐述,凸显了处世的艰难。
2、由于破坏的速度要大于创造的速度,所以进行破坏容易,而进行建设就困难得多。
3、惠子劝诫陈轸“必善事左右”,不能仅仅“贵于魏王”。说明人应该搞好同事关系,注意和睦群众,不能光走上层路线。
从某种角度讲,走群众路线,是人生存立命的根本,因为人际关系是 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快速的变化性。人,生于 社会,长于群体之中,离不开对这个人际关系系统的依存和建设。任何人, 不尊重甚至破坏这个系统的运行和生存法则,都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参考译文】 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惠子说:“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边的人。那杨树,横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栽它它就活了,折断了栽它它又活了。然而假如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拔杨树,那么就没有活的杨树了。至于凭着十个人之多,来栽很容易成活的东西,却不能超过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栽杨树很困难,而除掉杨树却很容易啊。您虽然善于在王那里树立自己,可是如果要除去您的人很多,您就一定要危险了。”
第 10 则——杨子论美、自夸无益、谦虚谨慎??
1、这则故事通过逆旅之父和杨子对美的看法,说明有才有德的人不以此自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真正有才德而又不自以为贤的人,到哪里人们都会认为他美。
2、在生活中人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行贤”就可以了, 不要去想别人怎么评价,更不要自我夸耀。因为评价永远是他人做得更客观、更公正。
【参考译文】 杨子(杨朱)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长得丑的受器重,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的原因。旅店的主人回答说:“漂亮的自以为漂亮,可是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以为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杨子对他的弟子说:“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即无往而不 美)。”
第 11 则——利在贲诸、见利而为??
1、这则故事通过渔人持鱣、妇人拾蚕,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2、“追名逐利,失其本心,以致迷途失性。”在追逐名利的时候, 有的人失去了平时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的人失去了固有的价值观。这则故事讽刺的是在利益驱动面前,人们可以变得胆大无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参考译文】 黄鳝像蛇,蚕像毛虫。人们见到蛇就恐慌恐惧,见到毛虫就会寒毛竖起。可是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的孟贲和专诸(二人是战国和春秋时候的勇 士)。
第 12 则——杨布打狗、换位思考??
1、这则故事借杨朱的话,告诉人们要善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
2、这则材料也有讽刺狗的意思。或者借狗不识人讽刺有的人看问题只看表面现象,或被表面假象所迷惑,不重内在实质,结果闹出笑话。
【参考译文】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了雨, 就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而回来。他家的狗不认识他了,就对
他吠叫。杨布很生气,要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会像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色的,回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
第 13 则——知足之足、凡事有度??
1、这则故事通过一段颇有哲理性的对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凡事都 须有个限度、边际,贵于知足;为人君广大悉备,虽曰富有,但也必须知足、有度,不能唯求富国,而致民贫。
2、对于财富的标准问题,管仲的回答充满哲理:“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
3、天地生财,那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富也有涯”,钱财终究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最终必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所以, 做守财奴的人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而乐善好施,与社会一起分享你一 辈子花不完的财富,才是达者、智者。
【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
(也有人解释为,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 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第 14 则——三虱争彘、合力协作??
1、这则故事通过三虱从“争彘”到“相与讼”再到“相与聚嘬”的变化告诉人们:有的人往往忽略了远处的共同利益,容易为了眼前利益而争论不休,这些人的目光是短浅的。
任何利益都有眼前和长远两者之分。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目光短浅,只顾及眼前的、局部的、表面的利益, 斤斤计较,争执不休,那就必然会失去长远的根本利益,乃至有生命的代 价。
2、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只老虱子的经验之谈,那三只虱子只是在哪里为了争夺最肥的地方,可能还会大打出手,也可能会在腊月祭祀的时候一无所有,面临生命的消亡或开始另一段艰难的寻觅。
3、内讧是普遍发生的,导致损人不利己的结果也是不少。推而广之, 人类的互相杀戮、争夺资源、侵害环境,其实和那三只虱子没什么区别。但是人类永远摆脱不了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战争。从有人类文明以来,这 种争斗的战争就没有终止过。战争最直接、最发自内心的原因就是争夺利 益。这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类嗜利的本性。
【参考译文】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嚷。另一只虱子经过它们,问道:“你们喧嚷不休,为什么?”那三只虱子回答说:“从猪身上争一块肥沃的地盘(争一块肥腴的地方)。”经过的这一只虱子说:“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生的母体(即猪),吃它的血。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来杀它了。
二、讨论性总结
1、这十几个故事有没有一些共性?
——这些故事体现了作者韩非的智慧,这些智慧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智慧之花、文化瑰宝、文明财富。
――这些故事蕴涵着作者对人生、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体验、洞察和感悟。千百年来活在人民中间,因为它们都给人以警醒,令人深思。
2、这十几个故事作为作文材料的,有什么用途?
——可以在说理的时候,恰当地引用它们,使说理形象生动,为文章增色添彩;也可以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用。
所以我们既要熟悉它们,记住它们,储备为作文素材,还要把它们作为思维训练的材料,进行多角度作文思维训练。
3、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可以畅所欲言) 例:
更进一步了解了韩非的创作风格和论辩艺术。
学会了读书的一个方法,就是透过字面看本质,意在文后。明白了分析事物时要头脑清醒,冷静客观。
学会了汲取古人的智慧来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
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注意全面、发展和辩证。
学会了用矛盾论的方法分析问题。
认识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哲理:人心不足蛇吞象。要知足。对《韩非子》的了解加深了。
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收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骄傲感。
三、作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过:拜访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 涯:水边
比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衣:穿
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 胜:shēng,尽,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晋近,奚不之可 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虽越远,其可以安乎 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桀以醉亡天下
其狗不知而吠之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 见也 ②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 ③越远,利以避难 ④鲁穆公使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⑤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⑥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太宰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 太宰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 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 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
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跟狗生气是不值得的。
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
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
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一起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而忙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于越。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附:参考答案:
1、A (经过)
2、D (而,连词,就;A 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不译;B 疑问代词,表反问,副词,恐怕;C 介词,凭借,介词,由于,因为)
3、A
4、C (不是掌管兵权,而是做官)
5、(1)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
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 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 到哪里能不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