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逐渐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汉魏以来少有的安定。
淝水之战形势图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一、淝水之战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80万对8万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影响:
结果:
淝水之战
新课探究
分析一下淝水之战交战双方胜败的原因。
从前秦方面看:①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彼此融合程度不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②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上下一心,士气高昂,团结作战;②将领足智多谋,临危不乱,指挥得当,根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黄河流域
439
北魏
鲜卑族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北魏征服中原时,承认了汉族豪强建立的“坞堡”主为
“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行使基层行政职能。随着
坞堡主势力的强大,他们占有大量隐户,也影响了政府
的财政收入。
材料二: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
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
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
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三: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
北魏原有统治方式和文化已无法治理,且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突出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庙号“高祖”。
北魏孝文常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地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执意迁都洛阳?
(1)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迁都有利于推行汉化政策。
(2)都城平城偏北地寒,风沙多,气候环境恶劣,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平城地区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短缺,需到农业发达、运输便利之地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3)北方柔然逐渐强大,屡次攻击云中一带,威胁平城安全。
平城
1. 位置偏北,不便控制中原,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3.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平城
洛阳
1.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胡服俑
汉服俑
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北魏文官俑》
——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
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
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通汉婚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除此之外,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还有修学校、制礼乐等等。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一系列的改革,移风易俗,使迁到洛阳的鲜卑人进一步汉化,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加速了鲜卑人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
民族迁移图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融方式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汉族人民
内迁各族
生产方式: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内迁各族学习畜牧经验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互相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渐少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
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言上,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其次,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如何认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历史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是( )
A.投鞭断流
B.退避三舍
C.草木皆兵
D.风声鹤唳
B
2.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D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C